Download
香港電影
蔡仲樑
香港電影近年表現每況愈下,2004年(特別是下半年)的本地電影成績更是強差人意。業界意識到這是非常嚴峻的困難和考驗,多少資深電影製作人均感束手無策,多年來本土電影的成功之道及計算程式竟派不上用場。不少人更反倒唏噓本土電影工業已完成其歷史任務;或借用日本或台灣的經驗,預言港片正步其後塵逐漸淡出市場矣。
這個曾經是電影王國的小小地方(其出口量一度僅次於荷里活成為第二大電影出口地),過去是如何近乎奇蹟地打造這個亂中有序的電影王國,過去曾經經歷多少的考驗與轉型,這些歷史對我們明白香港電影處境,和展望其何去何從會否有一些意義?CEPA試圖將本土電影帶進一個更遼闊的領域,兩年實踐下來,也許該是時候盤點得失。我們所關心的是:香港電影今天的問題,是轉型的過渡,還是收縮的訊號?文化研究的介入,會否讓這些問題呈現得更加清晰。這都是本文希望探討的問題。
表 1:香港本土電影(包括粵語及國語片)票房紀錄 (1970-1999)
年份 |
總票房 |
影片總數 |
觀眾人次 |
1970 |
29,305,807 |
|
|
1971 |
42,240,666 |
86 |
14,821,286 |
1972 |
65,057,742 |
89 |
20,204,266 |
1973 |
70,458,390 |
101 |
16,896,496 |
1974 |
67,493,230 |
98 |
14,998,497 |
1975 |
59,064,554 |
99 |
12,479,659 |
1976 |
76,610,248 |
98 |
15,861,335 |
1977 |
84,613,204 |
94 |
15,874,898 |
1978 |
115,828,389 |
114 |
19,905,357 |
1979 |
132,828,389 |
125 |
19,171,602 |
1980 |
184,303,468 |
143 |
22,558,564 |
1981 |
241,911,574 |
120 |
23,039,198 |
1982 |
404,116,470 |
107 |
32,775,058 |
1983 |
411,229,507 |
112 |
30,082,627 |
1984 |
560,817,765 |
103 |
34,682,608 |
1985 |
608,754,954 |
97 |
35,127,233 |
1986 |
640,352,200 |
87 |
32,372,721 |
1987 |
777,252,569 |
75 |
38,862,628 |
1988 |
1,024,767,649 |
117 |
45,044,732 |
1989 |
878,568,564 |
119 |
35,612,832 |
1990 |
936,274,104 |
121 |
35,670,848 |
1991 |
1,038,493,508 |
126 |
35,001,449 |
1992 |
1,240,173,432 |
210 |
37,581,013 |
1993 |
1,146,149,208 |
234 |
32,285,893 |
1994 |
973,496,699 |
187 |
23,457,752 |
1995 |
785,270,344 |
153 |
17,450,452 |
1996 |
686,363,824 |
116 |
13,837,980 |
1997 |
545,875,933 |
88 |
15,121,217 |
1998 |
423,907,097 |
89 |
|
1999 |
345,711,713 |
136 |
|
《香港電影業百年》鍾寶賢著 p. 376
其資料來源:《香港電影工業結構及市場分析》陳清偉著 p.36
註:以上數字與政府紀錄稍有出入,只作趨勢觀察之用。
回顧過去三十年,從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大概可理解為三個階段:
- 調整期:經過50-60年代的粵片高峰期,60年代中期開始放緩,一直至70年代中期;
- 發展期:70年代中後期開始,港產片再度活躍,在整個80年代急速發展,票房紀錄高企,一直至90年代初期;
- 衰退期:香港電影票房及入場人數於90年代中開始顯著下降,其下降趨勢迄今仍未見底。2004年製作的香港電影數目為近30年之新低,(預計2005年情況將會更壞。)
1) 調整期:60年代中 – 70年代後期
1.1) 背景:50-60年代的粵語片
發展於50年代的主流粵語片,大多採取小本多產方式,成本低,回本快,故製作路線也較保守,片種以粵曲片為主。粵語片曾一度被稱為“七日仙”,即七天內完成所有電影拍攝工作,製作水平不高。粵曲片重視演出的老倌,但劇種、曲詞、音樂、服裝皆源自及借用粵劇,加上故事簡單,分鏡少,外景少,成本十分節約。影片重量不重質,粵劇名伶成為影片最重要賣座保證,如新馬師曾、任劍輝等便是50-60年代的著名伶星。當時賣片花制度盛行(即在開戲前先向買家及院商籌集資金),只要有紅伶便能輕易集資,紅伶有極高議價能力,其權力往往大於導演,而粵曲片無甚創意,導演亦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
隨後50年代中期四大公司(「中聯」、「新聯」、「華僑」、「光藝」)的成立,到60年代「國泰」及「邵氏」進軍香港電影業,開始提供更多類型而且質素較佳的電影,拍攝了不少時裝片、文藝片、喜劇及日後大放異彩的功夫片及武俠片,開闢了新的空間。加上院線的配合,供求穩健,令粵語片得以迅速發展。
當時的電影院線制度更是粵片蓬勃發展的關鍵。60年代初期,由四大院線(「環球/太平院線」、「金國院線」、「香港/中央/英京院線」、「紐約/大世界院線」 )組成的七十多間戲院創造了巨大的電影需求。按照當時的上映制度,每年的電影需求達160部以上,有時更高達200多部。且60年代中美關係惡化,荷里活電影在香港戲院上映減少,由國粵語片取代其空檔。由於需求穩定,戲院管理日益專業,粵片票房亦屢創新高。院線同時也擔當電影投資人提供開戲資金,加上星馬片花訂金,開拍電影數目日增。
由於需求殷切,電影明星出現供不應求且青黃不接情況,電影便成為製造新一代年青偶像的機器。青春片應運而生,捧紅了多少當時得令的影壇紅星,如蕭芳芳、陳寶珠、謝賢、曾江等更是其中的表表者。明星制度及藝員訓練班相繼確立,配套宣傳工具亦漸漸成熟,由偶像明星帶動的電影工業更是熱鬧。
1.2) 粵片衰退
60年代初期的粵片生產數量每年約在200部左右,但從6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下滑,漸減產至不足100部,1970年產量更低至35部,及後數年更幾近停產(表2)。當時影圈中人認為粵片陷入低潮的原因大致如下:
- 濫拍粗製;
- 免費粵片頻道於1967年面世,有不少製片公司把電影售予電視台,觀眾每天都可享售受免費粵片;
- 明星制度問題:只有大明星有叫座力,以致幾乎所有電影都是由幾位紅星主演,觀眾容易看膩;
- 製作成本上漲,一方面開始發展彩色電影,成本比黑白片多出幾倍,另演員費用亦大幅增加。成本雖然增加,市場卻沒法擴大;
- 台灣電影入侵,大量台片湧向香港,搶走了不少本來粵片觀眾;
- 戰後新一代口味轉變,其要求及品味均大大提高,國語片因水平較高而更受歡迎。
事實上,五六十年代粵片的主要觀眾大部分是無產階級,收入及職業較低微,意職形態及價值觀念較保守。五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仍是比較貧困,解放後大量北方移民湧入,引致香港原居民面對更嚴峻的貧窮、居住及失業問題,粵語片以此為題材,與無產階級生活緊扣,卻無法滿足中產階級的要求。當時香港其實有不少中上階層的北方移民,這部分觀眾要求較高且不熟悉廣東文化,自然不是粵語片的捧場客,其空間正由當時質素較佳的國語片填補,而高水平或受過英語教育的觀眾,更會選擇西片。相比之下,製作粗劣的粵語片,在中高檔次自然難以跟國片及西片競爭,只能安於無產及婦孺階層。(澄雨:1985)
表2:70年代國、粵片產量比較
年份 |
國語片數目 |
粵語片數目 |
影片總數 |
1970 |
83 |
35 |
118 |
1971 |
85 |
1 |
86 |
1972 |
87 |
0 |
87 |
1973 |
93 |
1 |
94 |
1974 |
79 |
22 |
101 |
1975 |
69 |
28 |
97 |
1976 |
60 |
35 |
95 |
1977 |
42 |
45 |
87 |
1978 |
24 |
75 |
99 |
1979 |
23 |
86 |
109 |
香港電影業百年 鍾寶賢著 p. 240
其資料來源:香港電台電視部《電視對香港電影工業及文化之衝擊研討會報告書》,p.36
從60年代粵片的盛極而衰,作為今天的香港電影的參照,竟有許多似曾相識的地方,這部分稍後再作論述。
2) 發展期:70年代後 - 90年代初期
2.1) 復甦前的蘊釀期
70年初期,粵語片幾乎停產,本地電影製作公司只拍攝國語片。電影產業開始蘊釀新一輪的秩序及復興。過渡期間,幾項重要事件出現,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新的秩序:
2.1.1) 片廠制度消失,獨立製片出現
五、六十年代電影市道旺盛,院商需要大量及穩定的片源,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邵氏」及「國泰」,均成立自已的片廠,採用「垂直整合」模式 (Vertical Integration),戲院上映、發行及製作一手包辦。電影市道暢旺時,「邵氏」及「國泰」產不多佔有了整個市場(後因「國泰」主席陸運濤先生於1964年意外墜機身亡,以致「國泰」經營出現困難,「邵氏」更進一步成為電影王國,一度形成壟斷局面)。1967年的「邵氏」員工數目約1700人,從創作、攝製及演員都採用自己的班底,擁有大量簽約明星、大型片場及分班制的導演編劇,更有宿舍、戲院、沖印廠,加上發行、宣傳及上映等配套,自給自足,不假外求。
片廠制度其中一大特色是其流水作業的生產線,各部門專業分工,分編劇、導演、製片、演員等部門,製作人員更分三班輪班,一方面盡用片廠資源,也爭取時間盡快完成製作。流水作業的生產模式儼如大量生產或大量複製。“創作人沒有太多創作空間,大部分影片都按照相同公式或類型,故事是公式化的,演員是典型的(陶三姑是永遠的惡包租婆,高魯泉是永遠的喃嘸佬),甚至橋段、場面及對白都幾乎相同,幾乎分不清那一部是那一部。當時,無論是製片人、導演、編劇,都不覺得自己是電影的「作者」”(澄雨:1985)
踏入60年代末,電影市道大幅回落,「邵氏」為了維持戲院及片廠的經營,仍需大量拍攝電影,但果效明顯大不如前,陷入兩難局面。(70年代「邵氏」電影逐漸式微,「邵氏」主席邵逸夫轉戰電視,同樣以片廠型式經營,卻取得極大成就,其電視台創辦至今38年,其商業優勢仍傲視同儕。)
步進70年代,一種新的製作模式應運而生,“獨立製作公司”開始形成,電影出品與製作分家。發展於70年代的「嘉禾」正是採用這種模式,電影公司不再擁有自已的片廠及固定班底,將製作外判給不同的獨立製作公司。獨立製作模式可享受較大彈性,首先不用負擔片廠及大量員工經常費等巨大經濟壓力,不需要為開戲而開戲,享受較大創作自由,創作題材及拍攝手法更多元化。電影公司擔當出品人及投資者,獨立製片負責創作及製作,改變一貫片廠流水作業模式。
「邵氏」著名導演張徹對這段歷史有這樣的體會,“基本上,「邵氏」的興衰,是美國荷里活興衰的縮影。香港產業發展遲於美國也快過美國,故「邵氏」興於荷里活已日漸衰落之時,而興衰過程也比荷里活濃縮了。”“荷里活與「邵氏」之興,是由於社會經濟發達,人們需求大量娛樂,故產生了製造夢境的工場...人們的娛樂方面廣了,對大量生產的片廠電影便不感到滿足。看來荷里活片廠都在紛紛改拍電視,如今「邵氏」片廠也由「港視」使用拍電視,正是如出一轍。”(張徹:1998)
也正如 Jim McGuigan 所言,50年代美國電影也奉行片廠制度,由院線到拍攝到演員都是垂直組合,以大量生產控制市場、發行及成本。這種結構已無法滿足今天電影工業以及觀眾的要求,市場上需要不斷變化及無窮創意,而不是大量重複(如香港的武俠片或美國的西部片),這對片廠制度極其不利。所以今天大部分電影生產都是由獨立製作公司負責,電影公司則負責發行、資金、監製和管理,所有生產都是外判。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的過渡: “If the touchstone of Fordist was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then the touchstone of post-Fordist is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Joneses’. The post Fordist consumer is supposed to be more discerning, more sovereign, and more choosey.” (McGuigan: 1996)
2.1.2) 收費及免費電視的出現
在粵語片出現低潮之際,電視台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氣象,電視台一方面吸納了不少電影從業人員,專業人才及技術得以保留,另方面帶來了粵片的喘息空間,靜觀其變,培育新的人才,尋找新的商機。
早期電視台主要播放外國如美、日的電視節目,和大量已落畫但可供電視放映的粵語片。後來逐漸發展自己的電視節目,培養藝員、編劇、導演、監製及武師等人才,也間接造就了70年代中後期的港產電影復甦。演員方面。以「無線」為例,一方面吸納電影演員,另一方面舉辦藝員訓練班,加上1973年開辦香港小姐競選,製造了不少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如鄭少秋、周潤發、李司棋、趙雅芝等。幕後方面,1973年開設「翡翠劇場」,加強戲劇製作,起用了不同學院派的編劇及導演,如岸西、李碧華、韋家輝、譚家明、許鞍華、章國明、徐克等。這一批於日後大放異彩的影圈中堅分子,正是發源於70年代電視台的良好基礎上。
除了「無線」之外,1973年成立的「佳視」,和同年從有線改為無線彩色廣播的「麗的」也紛紛加入戰陣,拍攝電視片集。「麗的」起用幕後人才麥當雄、蕭若元等製作《大丈夫》、《鱷魚淚》等節目,「佳視」更率先改拍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及《神鵰俠侶》,對「無線」帶來不少壓力,三台連番劇鬥,成就了本地電視史上最輝煌的七十年代。
電視片集的黃金年代正值70及80年代,優秀經典片集如《狂潮》、《上海灘》等往往能夠掀起全城熱潮。由片集帶動的主題曲盛極一時,更是粵語流行曲的發源地。電視台及片集不單培訓了大量人材,更打造了一個良好的粵語文化環境,確立了本土文化的基礎,為電影復甦之先行者。
順帶一提,直到80年代電視片集培育的藝員如劉德華、梁朝偉、張曼玉、周星馳等仍然受過正式演藝培訓,至今仍是影壇中流砥柱。90年後電視片集大不如前,演員進身演藝界也沒有指定途徑,也不一定受過正式演技訓練,也許正是今天演員嚴重青黃不接的原因之一。
2.2) 復甦期的出現
經過70年代的過渡期,粵語片在70年代後期再次活躍起來。
2.2.1) 新浪潮
1978「佳視」結業後,電視大戰結束。期間,幾位受過正統電影教育的電視導演紛紛投入電影,首次執導,包括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譚家明的《名劍》、章國明的《點指兵兵》等。這股新力量後來被稱為「新浪潮」電影,也引起了影圈廣泛注意。因應當時「嘉禾」、「思遠」等電影公司的外判政策,一批新晉導演相繼獲得電影公司支持而開拍新戲,得以順利投身影圈,也帶來了一片新氣象。「新浪潮」電影強調作者(導演)主導,導演的重要性相對提高。電視台出身的幕前幕後人才,正好為電影外判制注入新力量。新一輪的本土電影,亦在這種健康關係上發展起來。
「新浪潮」帶動了不少獨立製作公司的出現,各有不同製作路線。但這些獨立公司在數年間漸漸消失,「新浪潮」導演也失去了初期的銳氣,要不是溶入商業主流,便是要停產。獨立公司強調電影創作和製作,無力兼顧市場及發行,公司營運及資金周轉便出現問題,當時一批獨立製作人如麥當雄等便是其中例子,縱然麥當雄拍了不少大獲好評的電影如《靚妹仔》、《省港奇兵》等,仍無法得到院商支持得到較佳上畫安排。後來麥當雄放棄執導,改以出品人或監製身份與電影公司合作,獨立製作公司模式仍在摸索之中。
2.2.2) 院線整合
與六十年代電影發展相類似,新一輪秩序的形成與院線關係密切。80年代的電影復甦仍然倚賴院線作為產銷秩序的基礎。當時的四大院線分別是:「邵氏線」、「嘉禾線」、「金公主線」(麗聲線)、「雙南線」(聯華線),每院線依賴不同片源,支持不同製作公司,也為製作公司提供穩定資金。
「邵氏線」主要上映自己的電影,「嘉禾線」跟獨立製片公司合作較多,「雙南線」屬中資系統,以上映中國電影為主,相對來說,「金公主線」的片源較不穩定。為穩定片源,「金公主」投資獨立製片公司「新藝城」拍攝電影,此舉強化了「金公主」的實力,更增加了一些有實力戲院的加盟,絕不亞於「邵氏」及「嘉禾」等院線。
四大院線確立後,電影上映數量於1982-84年間大減,低票房收益卻明顯增加。1982年便有8套港片打破票房記錄,其中以「新藝城」的《最佳拍檔》收2,700萬元打破票房記錄,
以後每年的票房更節節上升,此情形一直維持超過十年,直到90年代為止。
基於以上種種遠因近因,及其他可能或環境因素,造就本土電影新一輪的黃金歲月。
2.2.3) 電影生態變化的伏線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於大量台灣資金流入,香港電影產量激增,上映發行競爭激烈,院線結構亦越加複雜,1992年的大小院線竟有23組之多。電影過量生產自然良莠不齊,市場亦無法承載過量供應,不少院線及電影公司相繼結業。90年代開始,戲院經營愈加困難,及後再遇上1997金融風暴,開戲資金緊縮,片源供應大不如前。院線作為秩序的角色已不復存在。
台灣資金大量流入約發生於1988-1992,台商期望整合及打開兩岸三地的市場,投資香港製作成為新的整合模式(台灣資金、香港製作、大陸取景),由於資金充裕,推高了明星片酬及港片賣埠叫價,且助長濫拍之風。香港電影成本貴但回收不如理想,台商很快便撤出。台灣片花熱潮過後,港片賣埠台灣及東南亞叫價相繼回落,風光不再。
80年代末錄影帶及影碟市場的出現,到後來VCD/DVD市場的形成,加上1993年成立的「有線電視」,電影生態再次出現新的變化。電影不再倚賴戲院作為最主要的回收,錄影帶市場及有線電視部分佔有相當重要的回收比例。加上90年代房地產暢旺,不少戲院相繼改建商場大廈或小型(迷你)戲院。電影工業模式漸漸起了結構性的變化。
3) 衰退期:90年代中期至今
自90年代初,港產片票房及產量開始下滑,反之荷里活電影於香港的形勢相對節節上升。90年代初期港產片年產量200套以上,到90年代末約100套,1999-2001年輕微反彈,到2002年回落到少於100套,2003年少於80套,2004年創下少於70套之新低。如無意外,估計2005年的開拍的港產片數目將會更少,業界現正盤算救市良方。
附錄一記錄了近十多年的每年十大票房電影,1995年以前十大票房電影明顯以港產片為主,1990-1993年港片佔絕大多數。1995後此情不在,1998年十大票房便有7部外語片。
90年代初的每年十大都有多部由周星馳或成龍主演的電影,周星馳每年有2-3部(1992年更有5部),成龍每年約1-2部,周潤發也相約。1990年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有11部之多,91年8部,92年7 部,全是周星馳風格的無厘頭電影,可見當年濫拍嚴重,亦可見需求殷切。幾位星級演員相繼減產或轉戰荷里活,其空檔由劉德華、梁朝偉、鄭秀雯等填補。從正面來看,今天港片的片種及風格正在變化或轉型中,重複比以往少。
表 3:2004年直至12月6日為止的十大票房如下:
No.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明日之後 |
USA |
41,630,063 |
2 |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
USA |
33,917,388 |
3 |
蜘蛛俠2 |
USA |
31,911,641 |
4 |
鬼馬狂想曲 |
HK |
25,244,771 |
5 |
新警察故事 |
HK |
21,109,502 |
6 |
魔幻廚房 |
HK |
20,228,159 |
7 |
木馬屠城 |
USA |
17,395,334 |
8 |
花好月圓 |
HK |
15,809,152 |
9 |
史力加2 |
USA |
15,745,996 |
10 |
龍鳳鬥 |
HK |
15,477,157 |
資料來源:電影雙周刊670期 2004/12/16-29
2004年上榜十大的港片及外語片數目相若(表3),卻有三部只有1500萬票房,過去十多年從未如此,在經濟稍為復甦的2004年票房一再往下滑,更顯告急之迫切。
如無意外,2004年票房冠軍應由周星馳的「功夫」所得(12月23日上畫),一般估計「功夫」可打破同樣由周星馳主演的「少林足球」在2001年創下的6000萬最高港產片票房記錄。在港產片告急情況下出現新高票房記錄的弔詭現象,即是說很多人認為港產片走下坡的客觀原因不一定是絕對的,這很值得深思,稍後再作詳述。
90年代以後電影衰落現象原因眾多,觀眾業界意見不一,大致整理如下:
觀眾層面:
- 港產片製作粗製濫做,水準低劣;
- 片種重複,某種片種成功後便有大量類似電影湧現,直到觀眾看膩為止。如90年代成龍式的功夫片、周星馳的無厘頭、王晶的賭片、張堅庭的表姐系列、劉偉強的古惑仔,到2000年代馬偉豪的青春片等;
- 部分片種(特別是喜劇和青春片)內容低俗反智,胡鬧堆砌,言之無物,缺乏誠意;
- 演員選擇太少,重複太多,新進年青演員又不懂演戲;
- 外國片選擇較多,主流電影如荷里活大型製作娛樂性強,小眾電影如歐洲出品有深度的情節,亞洲電影有一定的新鮮感;
- 戲票太貴,港產片不值得亦無需要在戲院看,寧願不看,或看影碟,或盜版;
總括來說,港產片沒有新意誠意,製作演出沒有用心,缺乏大型製作,缺乏新鮮感,不值得支持。
業界層面:
- 盜版問題惡化 - 本來近年香港已逐漸減少盜版影碟供應,可惜新興網上下載版本更加嚴重及普遍,作為電影主要消費對象的年青人對此樂此不疲,情況有如MP3對音樂工業的衝擊;
- 製作費上漲 - 演員費用與電影回收嚴重不成正比,一線演員費用由數百萬至一千萬甚至更高,二線演員也要一二百萬,一套中檔電影演員費用佔去三五百萬十分普遍,另加創作製作行政費用,中檔電影成本也要近一千萬,由於市場委縮,要做到一千萬的總回收已是非常困難;另外,電影上映成本也十分高昂,宣傳費動輒二三百萬,以今年票房為例,大部分港產片票房不足八百萬,下半年票房更見少於五百萬居多,電影公司票房拆賬約為四成,票房收益隨時也只是二三百萬。電影上映對很多電影公司來說只是作為宣傳增加知名度,期望在影碟及其他渠道得取更多收益;
- 人才短缺 - 從幕前到幕後,有實力的電影人大都成長(入行)於70或80年代,(上文提及70年代的電視訓練對此貢獻良多)幕前方面,近十多年雖然不乏新人入行,唯90年代潮流文化較難捉摸,新人相對來說沒有上一代藝人的形象鮮明且持久,來得快去得快,這跟藝人公司的短線策略有關,如難得捧紅一兩個新人,公司必盡用他們的有限青春,趁當紅時盡量演出宣傳曝光,唱歌跳舞演戲武藝樣樣皆通,結果可能一無所長;幕後方面,業界鬧編劇荒多年,仍未有明顯出路;
- CEPA效應 - 港片增加了與國內合作,企圖以「合拍片」身份打開國內市場(不需受進口片配額的限制)。CEPA實施二年以來,從表面數據看來似乎未能為港片打開市場,反而港片因為要同時照顧兩類不同市場,甚至變得兩面不討好,削弱了原本的特色;
- 觀眾水平不足 - 業界其實不乏有心人開拍一些新品種或深度電影,可惜市場反應多數並不理想,令投資者卻步,如沒有海外市場支持,投資者寧選擇較“安全”的電影品種,導至惡性循環;
- 政府支援不足 - 港產片曾為香港增光不少,香港電影及明星常常是向國際宣傳香港的重要品牌。政府只有很間接對電影支持,不像韓國有完整的構思及充足的資源“扶植”電影工業。韓國政府認定電影等文化工業是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不僅是建立內需,更要創造外匯。配合清晰政策,韓國電影已逐漸成為亞洲第一品牌,嚴重威脅香港電影地位。如今韓國政府已不大需要直接參與電影的扶植,轉移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及規管,令業界有更理想的營商環境。韓國政府懂得因時制宜,態度積極主動,目標具體清晰。相對香港政府仍停留於口號階段,實在相去甚遠;
- 海外市場疲弱 - 上文提及台灣市場及東南亞市場的流失,曾經以為和期望大陸市場可以彌補,但目前仍在摸索。海外市場競爭其實比過去激烈,現時既沒有像60年代的「邵氏」或80年代的「嘉禾」的健全東南亞院線及發行網絡,又遇上韓國及泰國片等強勁競爭對手,加上港片質素參差,海外市場已今非昔比;
- 影碟及家庭影院 - 港片上畫後會出版VCD及DVD,為了減輕盜版或國內版回流所導致的損失,現時港片影碟往往在電影落畫後一個月左右推出(過往是3個月至半年),如非大片或“話題片”,觀眾沒有進戲院看戲的迫切。加上現在家庭影院設備愈來愈大眾化及專業化,很多人寧願看DVD而不進戲院。
總括來說,港產片裹足不前,面對外憂內患,業界正努力求變。
前瞻
電視台的出現被視為70年代電影復甦的前奏,既一方面保留了舊人也發掘了新人,另一方面孕育了良好的本土文化環境,有利於粵語電影的再生。但始於90年代的電影低潮至今仍未有明顯轉機,更沒有新興媒體能予以緩衝,反而不少電影從業員被迫轉行或返國內工作。
香港功夫片及動作片聞名國際,繼李小龍後,成龍、周潤發、李連杰、吳宇森、袁和平先後登陸荷里活,借助其全球化能力,期望將港式電影發揚光大。各人際遇不一,幾年過後,個別選擇回歸,吳宇森更表示寧可留在香港拍一些小本製作,享受創作過程;亦有人留守本土,在較熟悉較能掌握的環境下尋覓新意,從本土走向國際,如王家衛、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過程可能較為曲折,但總算一步一腳印,成果得以慢慢累積。雖說打進國際市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但路向未明,成敗難料。
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發展受惠於中國移民潮南下之獨特政治背景。七、八十年代的復甦正值香港經濟起飛,娛樂事業先行於東南亞各地,英式教育管治為港人帶來東西文化交流先機,在中台兩地政治夾縫中亦享有獨特言論空間。當這一切“優勢”已不再是那麼明顯時,我們的長處又是甚麼呢?雖不至悲觀地認為廣東話電影已完成其歷史任務,但促使香港電影再生的各種客觀條件及秩序仍未明朗。過去兩段電影黃金時代都倚靠戲院主導的秩序,以後的新秩序(發行系統)若然不再倚靠戲院,那又將會如何?
危機也是轉機,如今電影人開拍電影會更小心和用心;製作成本亦應有下調空間;沒有必勝計算方程式下更可大膽嘗試新片種和起用新人(反正都計算不了);中低成本製作已沒有太大本地及海外市場,反而電影人會更多策劃大型製作;相信香港會出現更多優秀的電影。
結語:文化工業的角度
“Culture Industry is not a theory of culture but the theory of an industry.”Fredric Jameson
電影作為文化工業的一個重要範疇,很能夠說明文化工業的一些特質。首先,它完全吻合了Hesmondhalgh 所說的高度危險性 (a high risk business)。創作人事先無法預計觀眾的反應,實際情況是拍攝完成後甚至上映前一天,電影人都無法估計觀眾的反應及賣座情況。因為文化消費者的特點正是善變,他們甚至倚靠這種變化來顯示自已與別不同。(…that audience uses cultural commodities in highly volatile and unpredictable ways, ofte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difference from other people) (Hesmondhalgh: 2002)
正因如此,電影最大的矛盾是它不可能有一套特定成功模式,成功模式重複使用便不再成功。舉例說,很多時候因為某某電影票房理想而開拍續集,差不多所有續集的成績都比第一集差。它需要有很多不同嘗試來滿足一群善變的消費群。嘗試不可能每次皆成功,但成功的個案可以抵銷掉失敗的個案 (misses are offset against hits through a repertoire),要的是不斷嘗試和累積經驗。這更進一步解釋了片廠制瓦解的原因,福特主義式的大量複製不可能提供很多變化,因而無法滿足人的不同需要。
文化工業的另一重點是發行主導,而不是創作主導。創作主導可以是藝術,卻非工業。「新浪潮」的來去 ,正是沒有充分考慮市場及銷售因素。McGuigan引述Garnham說“It is cultural distribution, not cultural production, that is the key locus of power and profit.” (McGuigan: 1996)
然而,文化商品發行是困難的事情,它基本上沒有消耗的問題,它不是因為缺乏而購買的東西。所以發行要製造出一些人為或心理上的缺乏(artificial scarcity),使人覺得非看不可。周星馳近年成就卓越,除了是他用心拍戲,他刻意減少演出令觀眾對他的電影更充滿期待。
這解釋了為何電影被稱為高風險項目,也明白大量濫拍所帶來的傷害。如果不斷變化才是成功電影的生存之道,今天香港電影最令人擔心的地方正是新血不足,無法產生新的思維,特別是找不到好的劇本。正如當年「新浪潮」令人眼前一亮,雖帶有實驗性質,卻啟蒙了80年代電影的轉變。
期待新的「新浪潮」再次出現。
註:
- 本文第1,2段所論述的歷史資料及引用的數據大量參考《香港電影一百年》(鍾寶賢著),再加以分析及整理。
書目:
- 鍾寶賢 2004《香港電影一百年》香港:三聯。
- 吳俊雄、張志偉(編)2002《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澄雨 1985 「小人物看世界-粵語喜劇片的意識形態」收在吳俊雄、張志偉(編),168-181頁。
- 張徹 1989《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香港:三聯。
- Jim McGuigan,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 Routledge, 1996.
- David Hesmondhalgh,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2002.
- 電影雙周刊670期 2004/12/16-29.
- 香港影業協會網頁 www.mpia.org.hk
- Screen International www.screendaily.com
附錄 1:1990-2003 十大最高票房紀錄電影
資金來源: 香港影業協會
2003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LORD OF THE RINGS:RETURN OF THE KING(E) |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
USA |
$37,607,175 |
2 |
FINDING NEMO (E) |
海底奇兵 |
USA |
$31,894,016 |
3 |
INFERNAL AFFAIRS III (C) |
無間道III終極無間 |
HK |
$30,225,661 |
4 |
TWINS EFFECT, THE (C) |
千機變 |
HK |
$28,423,960 |
5 |
MATRIX RELOADED, THE (E) |
22世紀殺人網絡決戰未來 |
USA |
$26,771,000 |
6 |
LORD OF THE RINGS : THE TWO TOWERS (E) |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 |
USA |
$26,501,560 |
7 |
RUNNING ON KARMA (C) |
大隻佬 |
HK |
$26,339,848 |
8 |
MY LUCKY STAR (C) |
行運超人 |
HK |
$24,961,198 |
9 |
INFERNAL AFFAIRS II (C) |
無間道II |
HK |
$24,919,376 |
10 |
LOVE FOR ALL SEASONS (C) |
百年好合 |
HK |
$24,726,283 |
2002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INFERNAL AFFAIRS (C) |
無間道 |
HK |
$55,057,176 |
2 |
HARRY POTTER & THE CHAMBER...(E) |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 |
USA |
$38,262,769 |
3 |
SPIDER-MAN (E) |
蜘蛛俠 |
USA |
$28,566,325 |
4 |
HERO* (C) |
英雄 |
HK |
$26,671,003 |
5 |
MONSTERS, INC. (E) |
怪獸公司 |
USA |
$25,777,970 |
6 |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THE(E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
USA |
$24,293,462 |
7 |
MINORITY REPORT (E) |
未來報告 |
USA |
$22,798,280 |
8 |
MARRY A RICH MAN (C) |
嫁個有錢人 |
HK |
$21,688,609 |
9 |
MEN IN BLACK II (E) |
黑超特警組II |
USA |
$20,803,847 |
10 |
MY LEFT EYE SEES GHOSTS (C) |
我左眼見到鬼 |
HK |
$20,708,935 |
2001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SHAOLIN SOCCER (C) |
少林足球 |
HK |
$60,739,847 |
2 |
HARRY POTTER & THE SORCERER'S STONE (E) |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
USA |
$43,409,950 |
3 |
LOVE ON A DIET (C) |
瘦身男女 |
HK |
$40,435,886 |
4 |
MUMMY RETURNS, THE (E) |
盜墓迷城2 |
USA |
$40,347,895 |
5 |
ACCIDENTAL SPY (C) |
特務迷城 |
HK |
$30,009,076 |
6 |
WU YEN (C) |
鍾無艷 |
HK |
$27,241,696 |
7 |
FULLTIME KILLER (C) |
全職殺手 |
HK |
$25,682,414 |
8 |
SPIRITED AWAY (J) |
千與千尋 |
JAPAN |
$25,353,168 |
9 |
PEARL HARBOR (E) |
珍珠港 |
USA |
$24,343,000 |
10 |
CAST AWAY (E) |
劫後重生 |
USA |
$24,025,936 |
2000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MISSION IMPOSSIBLE 2 (E) |
職業特工隊2 |
USA |
$36,138,973 |
2 |
TOY STORY 2 (E) |
反斗奇兵續集 |
USA |
$35,732,127 |
3 |
NEEDING YOU (C) |
孤男寡女 |
HK |
$35,214,661 |
4 |
TOKYO RAIDERS (C) |
東京攻略 |
HK |
$28,187,905 |
5 |
DINOSAUR (E) |
恐龍世紀 |
USA |
$25,819,445 |
6 |
FIGHTER'S BLUE, A (C) |
阿虎 |
HK |
$21,997,195 |
7 |
SUMMER HOLIDAY (C) |
夏日的麼麼茶 |
HK |
$21,336,647 |
8 |
DUEL, THE (C) |
決戰紫禁之巔 |
HK |
$21,332,884 |
9 |
CHINA STRIKE FORCE (C) |
雷霆戰警 |
HK |
$20,513,906 |
10 |
STUART LITTLE (E) |
一家之鼠超力仔 |
USA |
$17,475,845 |
1999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RING, THE (J) |
午夜凶鈴 |
JAPAN |
$31,243,039 |
2 |
KING OF COMEDY (C) |
喜劇之王 |
HK |
$29,848,860 |
3 |
MUMMY, THE (E) |
盜墓迷城 |
USA |
$27,826,853 |
4 |
GORGEOUS (C) |
玻璃樽 |
HK |
$27,547,639 |
5 |
MAN CALLED HERO, A (C) |
中華英雄 |
HK |
$23,368,902 |
6 |
WORLD IS NOT ENOUGH, THE (E) |
新鐵金剛之黑日危機 |
USA |
$23,318,798 |
7 |
STAR WARS : EPISODE I (E) |
星球大戰前傳魅影危機 |
USA |
$22,422,343 |
8 |
LEGEND OF SPEED, THE (C) |
烈火戰車2極速傳說 |
HK |
$19,439,085 |
9 |
TRICKY MASTER, THE (C) |
千王之王2000 |
HK |
$19,141,640 |
10 |
SIXTH SENSE, THE (E) |
鬼眼 |
USA |
$19,130,085 |
1998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STORMRIDERS, THE (C) |
風雲雄霸天下 |
HK |
$41,532,235 |
2 |
WHO AM I ? (C) |
我是誰 |
HK |
$38,852,845 |
3 |
TOMORROW NEVER DIES (E) |
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 |
USA |
$29,126,025 |
4 |
SAVING PRIVATE RYAN (E) |
雷霆救兵 |
USA |
$28,991,437 |
5 |
LUCKY GUY, THE (C) |
行運一條龍 |
HK |
$27,730,525 |
6 |
DEEP IMPACT (E) |
末日救未來 |
USA |
$23,869,516 |
7 |
ARMAGEDDON (E) |
絕世天劫 |
USA |
$21,526,954 |
8 |
REPLACEMENT KILLERS, THE (E) |
血仍未冷 |
USA |
$21,156,545 |
9 |
GODZILLA (E) |
哥斯拉 |
USA |
$21,077,289 |
10 |
BUG'S LIFE, A (E) |
蟲蟲特工隊 |
USA |
$19,335,635 |
1997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TITANIC (E) |
鐵達尼號 |
USA |
$114,939,300 |
2 |
LOST WORLD, THE (E) |
迷失世界 |
USA |
$58,231,885 |
3 |
MR. NICE GUY (C) |
一個好人 |
HK |
$45,420,457 |
4 |
ALL'S WELL END'S WELL 97 (C) |
97家有囍事 |
HK |
$40,435,675 |
5 |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 AMERICA(C) |
黃飛鴻之西域雄獅 |
HK |
$30,268,415 |
6 |
FACE/OFF (E) |
奪面雙雄 |
USA |
$30,053,535 |
7 |
MEN IN BLACK (E) |
黑超特警組 |
USA |
$29,555,630 |
8 |
LAWYER LAWYER (C) |
算死草 |
HK |
$27,163,795 |
9 |
ARMAGEDDON* (C) |
天地雄心 |
HK |
$23,733,200 |
10 |
LIFELINE (C) |
十萬火急 |
HK |
$20,757,187 |
1996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FIRST STRIKE (C) |
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 |
HK |
$57,518,795 |
2 |
INDEPENDENCE DAY (E) |
天煞地球反擊戰 |
USA |
$49,380,096 |
3 |
GOD OF COOKERY, THE (C) |
食神 |
HK |
$40,861,655 |
4 |
MISSION : IMPOSSIBLE (E) |
職業特工隊 |
USA |
$39,626,365 |
5 |
FORBIDDEN CITY COP (C) |
大內密探零零發 |
HK |
$36,051,899 |
6 |
ROCK, THE (E) |
石破天驚 |
USA |
$30,521,870 |
7 |
TWISTER (E) |
龍捲風暴 |
USA |
$28,225,985 |
8 |
TRISTAR (C) |
大三元 |
HK |
$25,218,130 |
9 |
ERASER (E) |
蒸發密令 |
USA |
$24,673,410 |
10 |
YOUNG AND DANGEROUS 2 (C) |
古惑仔2之猛龍過江 |
HK |
$22,494,497 |
1995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RUMBLE IN THE BRONX (C) |
紅番區 |
HK |
$56,912,536 |
2 |
THUNDERBOLT (C) |
霹靂火 |
HK |
$45,647,210 |
3 |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 (C) |
百變星君 |
HK |
$35,236,551 |
4 |
FULL THROTTLE (C) |
烈火戰車 |
HK |
$33,770,736 |
5 |
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 (E) |
虎膽龍威第三集 |
USA |
$32,648,730 |
6 |
CHINESE FEAST, THE (C) |
金玉滿堂 |
HK |
$31,128,196 |
7 |
BATMAN FOREVER (E) |
新蝙蝠俠不敗之迷 |
USA |
$26,106,199 |
8 |
SEVEN (E) |
七宗罪 |
USA |
$25,914,393 |
9 |
A CHINESE ODYSSEY I - PANDORA'S BOX (C) |
西遊記之月光寶盒 |
HK |
$25,200,435 |
10 |
PEACE HOTEL (C) |
和平飯店 |
HK |
$24,837,183 |
1994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GOD OF GAMBLERS 2 (C) |
賭神2 |
HK |
$52,541,028 |
2 |
SPEED (E) |
生死時速 |
USA |
$46,430,056 |
3 |
DRUNKEN MASTER II (C) |
醉拳II |
HK |
$40,971,484 |
4 |
FROM CHINA WITH LOVE (C) |
國產凌凌漆 |
HK |
$37,523,850 |
5 |
IT'S A WONDERFUL LIFE (C) |
大富之家 |
HK |
$37,367,669 |
6 |
TREASURE HUNT (C) |
花旗少林 |
HK |
$37,033,685 |
7 |
TRUE LIES (E) |
真實謊言 |
USA |
$37,020,431 |
8 |
LOVE ON DELIVERY (C) |
破壞之王 |
HK |
$36,906,730 |
9 |
FORREST GUMP (E) |
阿甘正傳 |
USA |
$33,565,555 |
10 |
HAIL THE JUDGE (C) |
九品芝麻官白面包青天 |
HK |
$30,177,208 |
1993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GROSS B.O. |
1 |
JURASSIC PARK (E) |
侏羅紀公園 |
USA |
$61,898,795 |
2 |
FLIRTING SCHOLAR (C) |
唐伯虎點秋香 |
HK |
$40,171,804 |
3 |
ALL'S WELL END'S WELL, TOO (C) |
花田囍事 |
HK |
$35,481,480 |
4 |
C'EST LA VIE, MON CHERI (C) |
新不了情 |
HK |
$31,149,673 |
5 |
CITY HUNTER (C) |
城市獵人 |
HK |
$30,762,782 |
6 |
FONG SAI YUK (C) |
方世玉 |
HK |
$30,666,842 |
7 |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II (C) |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 |
HK |
$27,540,561 |
8 |
CRIME STORY (C) |
重案組 |
HK |
$27,457,147 |
9 |
FIGHT BACK TO SCHOOL III (C) |
逃學威龍三之龍過雞年 |
HK |
$25,776,004 |
10 |
CLIFFHANGER (E) |
絕嶺雄風 |
USA |
$23,496,624 |
1992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JUSTICE, MY FOOT! (C) |
審死官 |
HK |
$49,884,734 |
2 |
ALL'S WELL END'S WELL (C) |
家有囍事 |
HK |
$48,992,188 |
3 |
ROYAL TRAMP (C) |
鹿鼎記 |
HK |
$40,862,831 |
4 |
KING OF BEGGARS (C) |
武狀元蘇乞兒 |
HK |
$38,622,449 |
5 |
ROYAL TRAMP II (C) |
鹿鼎記II神龍教 |
HK |
$36,583,964 |
6 |
NOW YOU SEE LOVE ... NOW YOU DON'T (C) |
我愛扭紋柴 |
HK |
$36,475,536 |
7 |
THE MAGIC TOUCH (C) |
神算 |
HK |
$36,399,307 |
8 |
SWORDSMAN II (C) |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 |
HK |
$34,462,861 |
9 |
THE TWIN DRAGONS (C) |
雙龍會 |
HK |
$33,225,134 |
10 |
SUPER COP (C) |
超級警察 |
HK |
$32,609,783 |
1991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FIGHT BACK TO SCHOOL (C) |
逃學威龍 |
HK |
$43,829,449 |
2 |
ARMOUR OF GOD II-OPERATION CONDOR (C) |
飛鷹計劃 |
HK |
$39,048,711 |
3 |
TO BE NUMBER ONE (C) |
跛豪 |
HK |
$38,703,363 |
4 |
ONCE A THIEF (C) |
縱橫四海 |
HK |
$33,397,149 |
5 |
TRICKY BRAINS (C) |
整蠱專家 |
HK |
$31,388,471 |
6 |
GOD OF GAMBLERS PART II (C) |
賭俠II -上海灘賭聖 |
HK |
$31,163,730 |
7 |
LEE ROCK I (C) |
五億探長雷洛傳 |
HK |
$30,694,333 |
8 |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C) |
黃飛鴻 |
HK |
$29,672,278 |
9 |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E) |
未來戰士續集 |
USA |
$27,896,165 |
10 |
HER FATAL WAYS II (C) |
表姐,妳好 !續集 |
HK |
$25,209,488 |
1990十大票房電影
No. |
FILM NAME |
影片名稱 |
ORIGIN |
BOX OFFICE |
1 |
ALL FOR THE WINNER (C) |
賭聖 |
HK |
$41,326,156 |
2 |
GOD OF GAMBLERS II (C) |
賭俠 |
HK |
$40,420,842 |
3 |
GHOST (E) |
人鬼情未了 |
USA |
$34,626,160 |
4 |
FRONT PAGE (C) |
新半斤八兩 |
HK |
$26,348,460 |
5 |
PRETTY WOMAN (E) |
風月俏佳人 |
USA |
$25,162,625 |
6 |
HEART INTO HEARTS (C) |
三人新世界 |
HK |
$23,275,483 |
7 |
A TERRA COTTA WARRIOR (C) |
秦俑 |
HK |
$20,991,782 |
8 |
A CHINESE GHOST STORY II (C) |
人間道 |
HK |
$20,784,824 |
9 |
HER FATAL WAYS (C) |
表姐妳好 |
HK |
$20,476,919 |
10 |
THE FUN THE LUCK AND THE TYCOON(C) |
吉星拱照 |
HK |
$20,292,057 |
本期關鍵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