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香港迪士尼樂園
吳偉光
香港迪士尼樂園於二零零五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幕,是香港的地標之一,每年的入場人次達五百萬以上。園區主要分為四部份,包括美國小鎮大街(Main Street, U.S.A.)、探險世界(Adventureland)、幻想世界(Fantasyland)及 明日世界(Tomorrowland)。 近日樂園於幻想世界新設了「小小世界」遊玩區,在報章上亦被廣泛報導。
(圖片取自 http://www.medeshi.com/tag/disneyland-hong-kong/)
自一九九九年政府宣佈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始,這項香港大型投資項目(約二百億港元)已引來不少討論,討論內容主要是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經濟效益、管理文化及文化侵略等。
我曾經拜讀過兩篇關於迪士尼的文章,現借此分享及討論有關迪士尼的超現實問題。第一篇是許寶強博士的文章──〈否思餘閒工業,從迪士尼談起〉。第二篇則是施鵬翔先生所寫的〈造夢的工場,也是埋葬夢的墳地〉。此兩篇文章於一九九九年出版,即香港迪士尼正式興建之前。他們均不大支持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並提出了一連串反對的理據。
施先生指迪士尼樂園「對空間有完全的控權」。樂園的設計師把樂園變成幻想的禁區,遊客只可領略迪士尼樂園出售的「夢想」。此外,他還指出迪士尼樂園的特點包括:「製造被動消費者」、令「文化被商品化」、只招聘年輕具才幹的人等等。
許博士則以經濟角度分析樂園的遊客量未必能夠如預期般高。他指迪士尼樂園的經營手法是「營造消費者的可預期效果」,即是把遊客的行為及反應標準化。許博士又指迪士尼樂園作為「餘閒工業」,人們反對迪士尼的「社群文化的規管」理念,是因為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工業化的旅遊方式」。
就以上兩位學者的分析,他們顯然明白到迪士尼樂園的設施和遊玩方式全是經過人為操控的,旅客只是被動的一群。旅客的享受程度變成了數學的計算。
回應我們的課堂討論,這兩篇文章可謂互相呼應。施先生及許博士的文章補充了迪士尼樂園的經營手法,讓我更明白迪士尼樂園如何製造虛幻(illusion),而這些虛幻在迪士尼樂園可說是隨處可見。例如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入口建築設計屬於維多利亞式,美國小鎮大街的建築則屬於十九世紀,致使不同年代的建築混合在一起。又例如美國小鎮大街的建築以玩具屋為主,但內部則是禮品商店或食肆,遊客被建築物的外觀吸引而入內觀看,從而再被商品吸引而消費。簡言之,在迪士尼樂園內,歷史已被「騎劫」(hijacked)成為商人吸引消費者的手段。
一如施先生及許博士所說,迪士尼樂園是經過計算的「創作」,是一個「全是人為」的地方。 迪士尼樂園內一切的人物及建築都是偽裝的,這些偽裝的景物及人物卻被遊客視為真實,這是很危險的現象,因為當人們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時候,便不能清楚正視歷史。歷史具有作為人類克服大自然,並且有「啟蒙」的意義。換句話說,當虛幻與現實並存時,人的思想通常會跟歷史完全割裂,變得不再重視歷史的意義,最後只會持有「過去的就是過去」的心態。事實上,歷史有許多未許的承諾及錯失的機會,必須由人類清楚辨認過去,才可以真真正正的掌握歷史的意義。亦正正因為歷史應具有其延續性,作為截斷歷史延續性的超現實便更值得關注,並需要找出處理的方法,否則人們便會變得「空洞」,並且成為「無根」的一群。
總結
歷史具有其延續性,不論是旅遊、博物館抑或是今次討論的主題──超現實城市,我們必須認真正視截斷歷史延續性的問題,並且提出處理的方法 (班雅明提出辨認歷史中未許的承諾及錯失的機會),否則人們便變得「空洞」,並且成為「無根」的一群。
透過這次課堂評論及其他課節的參與,我認知到歷史不只是一門學科,歷史也並不只是紀錄過去的事情,更不只是宣稱以客觀及科學的方法分析的一門學問。 「人不能與歷史割裂,必須認知過去,才可以面對現在」,這是我在「文化研究中的歷史」眾多課堂學習的總體會。
註:本文寫於二零零八年。
參考資料:
Eco, Umberto (1986): Travels in Hyperreality, London: Picador, P.1-58
葉蔭聰、施鵬翔統籌(1999):《迪士尼不是樂園》,〈造夢的工場,也是埋葬夢的墳地〉。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葉蔭聰、施鵬翔統籌(1999):《迪士尼不是樂園》,〈否思餘閒工業,從迪士尼談起〉。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維基百科:香港迪士尼樂園。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8%BF%AA%E5%A3%AB%E5%B0%BC%E6%A8%82%E5%9C%92
本期關鍵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