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壟斷資本主義的內爆
溫博、歐陽麗嫦

(圖片由作者提供)
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生於一九三一年九月三日),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著名的全球化問題專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一九七零年起出任聯合國非洲經濟發展與計劃研究所所長。目前他是第三世界論壇(Third World Forum)理事長、另立世界論壇(World Forum for Alternatives)主席。阿明教授於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在重慶舉辦南南論壇會上做了精彩的講座,內容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內爆」。阿明教授接受訪問時,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社會正面臨艱難的時刻。他更引述愛因斯坦的話:「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以下是部分訪問的內容:
權力單極化
資本主義發展出全球體系的力量,在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重商主義時期已出現,在工業革命之後更是銳不可擋。資本主義首先以歐洲為中心,繼而向外擴張,逐漸走向全球化。這種面向全球的擴張,首先是殖民美洲,隨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來壓逼形式上獨立的國家,甚或以軍事武力佔領,使之變成殖民地。資本主義全球化是伴隨着新帝國勢力的政治和軍事介入而開展的。透過不平等的政治關係,許多國家的「市場」被逼開放,邊緣國家的經濟結構從此被控制,被要求配合新帝國勢力的擴張模式。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是不可分割的,這種單極化是透過政治手段,而不是透過在工業競爭中獲勝。權力的單極化是資本主義發展難以避免的結果。
兩極分化造成的結果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是極化的。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加劇了資本主義權力中心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家之間的差距和不平等。對於資本主義,有一種理解是:從生產力而言,最不發達的國家會逐漸向位於權力中心的資本主義國家靠攏,世界會因此趨同。然而現實卻正相反,資本主義擴張帶來的是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也造就了美國、歐洲、日本三大巨頭和世界上其它屈從於它們的國家。
兩極分化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於二十世紀,基於人們爭取權益引發的多次革命。如果我們回顧二十世紀,看看這些革命是如何發生,就不難發現端倪。在俄羅斯始於一九零五年,在中國始於一九一一年,還有一九三零年代的墨西哥等等。俄羅斯和中國需要完成兩個難以同時實現的任務,一是創造不同於資本主義、基於平等、自由工人階級自主的新生產模式;二是發展生產力,從農業社會朝向工業社會邁進。正是這第二個任務再次帶入了資本主義的維度,因為若你想要趕上別人,就必須從模仿開始,而模仿不可能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也包括社會關係以及生活方式。正如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在人們的行為、消費、工作模式等方面和其它西方大城市愈來愈相似。
資本主義全球化
資本主義全球化後,卻禁止現代的邊緣國家人民享有類似的發展可能性。它甚至對這些邊緣國家關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不允許它們以後來者的身分複製曾經被歐洲國家採取的途徑。
近三十年來,由於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所倡議的另類模式已經衰落,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勢力開始展開反撲,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全球化」。因此,現今的全球化方案,與美國、中西歐、日本三角強權的軍事行動無法分開。
普遍化壟斷的資本主義
當代資本主義是普遍化壟斷的資本主義,壟斷已經成為一個整合的系統。這些壟斷集團緊緊控制所有生產系統。不但是中小型企業,甚至連嚴格來說不算是寡頭的大企業,都被束縛於壟斷集團佈置的控制網路中。它們的自主性萎縮至只能淪為壟斷集團的分包人。在一九八零至九零年代,資本愈益集中於美國、中西歐與日本這三巨頭裏,而這個普遍化的壟斷系統正是資本集中新階段的產品。
普遍化壟斷正主宰着全球經濟。所謂的「全球化」,是指它們對全球資本主義邊緣地區的生產系統施以控制的一系列要求。這無異於帝國主義的新階段。
普遍化和全球化壟斷的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系統,確保這些壟斷集團能從資本剝削勞動所榨取的巨量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徵收壟斷租。這些壟斷集團在全球體系的邊緣地區運作,即是說壟斷租正是帝國主義的租。
因此,界定資本主義所有歷史形式的資本累積過程,是由極大化壟斷/帝國主義尋租所驅動的。資本累積重心的轉移,正是收入與財富不斷向壟斷集團集中的根源。這些利益大部分被統領其他寡頭集團的寡頭(富人統治集團)所壟斷,為此不惜犧牲勞工應得的報酬,甚至非壟斷資本的收益。
這種持續增長中的不平衡,反過來成為經濟金融化的根源。即是說愈來愈大部分的剩餘價值不再被用來投資於擴張及深化生產系統。在壟斷集團的控制下,持續累積的唯一選擇是把這些過剩的剩餘用作金融投資。
壟斷資本主義與金融化
自十九世紀以來,壟斷性資本主義開始整合全球的系統,不斷加強生產。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資本主義開始從生產資本轉向金融資本,從實體經濟轉向金融投機。而整個世界也轉化為以美國、中西歐和日本三位一體為首的經濟體系。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金融資本完成了全球性的擴張,壟斷並且主宰着全球經濟。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新階段,資本累積的重心正在不斷向壟斷集團集中。這些利益大部分被富人統治集團所控制,為此不惜犧牲勞工應得的報酬,甚至非壟斷資本的收益。例如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和電氣工程企業之一,主要業務集中在工業、能源、醫療與基礎設施等領域。但是西門子利潤的百份之六十來自財務投資,所以有「西門子是一家銀行」之說。實體生產投資所生利潤與金融投機利益之持續增長有著很多矛盾,造成了內部的不平衡和衝突。
金融化是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的原因。它產生不斷增長的剩餘,而且以此自肥。「金融投資」(或說投資於金融投機)以令人暈眩的速率在膨脹,完全與實體生產投資和本地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為GDP)增長脫節。GDP增長也逐步變成虛擬增長。
金融投資的爆炸性增長需要各種形式的債務作為燃料,尤其是主權債務。霸權國政府聲稱尋求「減債」,實際上是在故意說謊。因為金融化壟斷集團的策略要求通過債務增長來吸納壟斷的剩餘利潤。所以它們是在追逐債務,而不是減債。所謂為了「減債」而強加的緊縮措施,實際上是刻意用來增加債務的。
這個體系一般被稱為「新自由主義」,實際是普遍化壟斷資本主義系統,它的進程是全球化(帝國主義)和金融化(為自我再生產所需)。這個體系正在我們眼前內爆。
內爆
金融化的壟斷資本主義系統內部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我認為這個系統已經一直在內爆了好幾年。這內爆將繼續深化並且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令到社會、政治、生態可持續性均面臨重大挑戰。
批判資本主義
我們批判資本主義,因為它對地球的毀滅性遠超於它所創造的。資本主義過分強調個體,追求無窮的增長和利益的最大化,讓資本過於集中,造成社會的內在矛盾不斷增加,最後產生自爆。西方主流的話語談論發展的前提,都是把西方靠殖民主義擴張形成的現代化當成唯一的發展目標。那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和部分拉丁美及非洲國家不斷向西方宗主國靠攏,依附宗主國的經濟體系而賴活,這樣最終會導致失敗。
資本主義依靠高消費來維持高增長是一種愚昧和迷信。高速增長與商品化的經濟邏輯最終會解決貧窮及治癒地球的生態嗎?
二零零八年的世界金融風暴,就是霸權國、寡頭壟斷國家、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及南方國家在不同程度上的擁抱金融化資本主義,在相互追逐債務及角力中爆發。
金融危機過去後,資本主義世界沒有作出自我修復和調整,危機還在持續增長,世界形勢也沒有變化。不得不提的是,在這輪新的危機及其效應中,中國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全球化,但同時卻抗拒著西方的金融資本主義,它的強勢崛起給了美國和西方巨大壓力,為重塑國際關係,以及尋求新的全球規則打開了可能。例如,中國受大部份非洲國家的歡迎,它一直願意援助非洲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這是西方殖民者從來不想,也不會去做的。
自然生態系統受到永久性的損害
資本主義使人類和大自然割裂,自然生態系統受到永久性的損害。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剝奪與破壞自然資源,超越自然界的可承載能力,使生態系統不可復原再生。二零一二年十一月的杜哈氣候變化大會、二零一二年六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二零零九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二零零七年於峇里島舉行的歐洲峰會和聯合國氣候峰會,以及二零零二年在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等,都一一引證了資本主義邏輯的致命性概念及其制度結構性問題被掩蓋。政客、媒體和學者對此都只是避重就輕,或是泛泛而談。發展進步觀是資本主義不斷向地球無窮榨取資源的旗手。全球化所推動的快速增長及資本社會所提倡和鼓吹的貪婪慾望正逐漸摧毀地球的生態。壟斷資本主義在政治、經濟、社會及生態上,都是不可持續的。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問題乃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任務。談論資本主義,必須提及社會主義。馬克思對於共產主義沒有完整的定義。他只是把它視作一種更高等級的文明,而並不是和資本主義相似的生產方式,同時它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公正性,它也處於和資本主義的對抗之中。勞動創造了價值,也創造了共產主義的意義。馬克思認為朝向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正處於一個準備過程,這是從工人階級與資本主義鬥爭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馬克思第二個重要的觀點,是指出從資本主義過渡至共產主義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並不是通過一場根除資本主義、建立共產主義的簡單革命就能夠完成的。他本人,以及很多後來的人,把這個無比漫長的過程稱為社會主義。所以我們意識到社會主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或者需要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馬克思說過在社會主義這條長路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將會從原本嵌入在資本主義中的狀態,逐漸脫離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資本主義的特徵都會得以保留。
沒有所謂純粹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個轉化的過程,包括資本主義的組織方式和新生事物之間的結合和鬥爭。在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轉化的這個漫長過程中,我們不應把社會主義視為我們可以定義的概念,比如前蘇聯的定義,或者計劃經濟等。這些都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工具,我們應視之為一個轉變,僅此而已。我們應該關注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觀點在現實中是如何表現的。當有新的人加入到抗爭時,為對抗全球化金融系統和帝國主義做出革命性的貢獻,這個過程會為邁向社會主義過渡帶來新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薩米爾‧阿明著,黃鈺書譯:〈當代資本主義體系的內爆〉,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12年12月。
薩米爾‧阿明:〈歷史發展的兩條道路-歐洲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比:起源與歷史〉,2012年9月。
林子敏:〈可持續發展的新範式──邁向人類的共同幸福,烏托邦理想的未來實現〉2013年1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29/yNNjUxXzU5NDcyNA.html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