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在地香港

自九七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刻意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由第一任特首董建華起,特區政府累計已推出多個把香港塑造成為國際大都會的計劃。如從「自由行」旅遊政策獲益才錄得盈餘的香港廸士尼樂園,和經常停駛的昂平三六零纜車,便是由政府推展把香港塑造成為國際大都會的計劃。當然不能不提耗資二百億的「西九文化區」,西九文化區的主體計劃無非是興建博物館和多個大、小不同的表演場地,香港會因此而成為國際文化大都會嗎?

後九七年代的香港特區政府雖然經過董建華年代各種假太空計劃的教訓,但仍然無法擺脫董建華年代的思維模式,醉心於塑造香港成為這樣或那樣。反觀在九七之前的港英政府,印象中似乎不曾誇口要將香港塑造成甚麼國際大都會,當然九七之前的港英政府是殖民統治,對香港根本不會有任何願景。後九七年代起碼在名義上已結束殖民統治,香港特區政府不能像之前的港英政府那樣對香港毫無願景。不過並非任何順手拈來的願景都適用於香港,香港是一個擁有七百萬人口的城市,即使近年的發展好像被國內的一些城市比下去,但仍不失為一個大都會。

五、六年前號稱「空中巨無霸」的空中巴士A380客機(下簡稱為A380)才專誠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上空低飛,引來圍觀者的掌聲和報章的大幅報導。A380不是初次到港,但在維多利亞港上空低飛卻是首次。雖然A380號稱空中巨無霸,但飛在天空的時候,看起來跟其他機種的飛機沒有多大分別。A380在維多利亞港上空低飛的情況則大大不同,維多利亞港兩岸那些蜚聲國際的建築物頓然成了A380的佈景板,有如幻彩詠香江的飛行版本,亦最能發揮人們對香港的城市想像。香港的樓宇密度和高樓大厦的數目在世界上位居前列,體積龐大的A380居然可以在當中穿梭飛翔,這種場面通常只可以在科幻電影中見到,但卻出現在維多利亞港的上空,確實蔚為奇觀!而且這種奇觀不一定要親自目睹,飛機飛行的速度極高,低飛穿梭維多利亞港上空只不過是瞬間而已;即使站在最佳的位置也不外是見到一個龐然大物飛過,遠不及想像中的情景。在想像中,香港那種高樓大厦林立的城市想像才可以充份發揮,令事件變成觸目的盛事。

作為一個七百萬人的大都會,香港必然具備了一些特質,A380在維多利亞港上空低飛固然是發揮了A380的特質,但也發揮了香港的特質。然而香港的特質僅限於擁有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和兩旁的高樓大厦嗎?據報導,座落塞納河上的巴黎聖母院剛完成更換教堂裏全部銅製的鐘,因為原有的鐘已安裝在教堂裏幾近一千年,鐘聲開始「走樣」,使巴黎的市民能繼續聽到沒有「走樣」的鐘聲。同樣,倫敦的「大笨鐘」也同樣規律地發出鐘聲。香港亦曾經有天星碼頭鐘樓,定時發出鐘聲,不過取代「議而不決」的董建華成為香港第二任特首的曾蔭權不知好歹,要工人在晚間偷偷摸摸地拆卸天星碼頭的鐘樓,並連夜把拆下的銅鐘埋葬在堆填區裏,香港從此聽不到鐘聲。今期的專題文章中,有一篇名為「失憶香港」,正如上文提及九七後的香港特區政府,刻意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但著眼點總是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型建設。相反,如天星碼頭鐘樓這般「在地的香港」卻肆意拆卸!我們實在須要更深入的探討,探討香港這個七百萬人的城市的全部特質!

 


本期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