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是《清明上河圖》?
劉健仁

(圖片來源:orientaldaily.on.cc)
一 引言
二零一零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下簡稱上海世博)中,[1] 中國國家館展出了一幅名為「百米牆面重現《清明上河圖》」的作品,香港官方稱它為「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在中國館的簡介中,把它形容為:「在中國館『智慧長河』展區,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投影到一百多米長卷上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北宋汴梁城的場景」,[2] 可見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似乎是重現了《清明上河圖》。然而,根據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總設計師于正在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表示,他在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中進行了不少創作![3] 究竟它是重現,還是創作?為何官方的說法與總設計師的說法並不一致?這是一場誤會,還是另有內情?究竟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仍然是畫在絹布上的《清明上河圖》嗎?
筆者不單止是要探討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與不是」《清明上河圖》這一個十分具有爭議性的課題,而且還希望透過這個研究,揭示「是與不是」真相背後
所隱藏的問題,從而向人們提出一些新的關注。因此,本文先介紹《清明上河圖》與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源起,接著進行初步的討論和分析,然後再利用媒體中介過程的分析方法進行解構,從而揭示當中深層次的問題。
二 《清明上河圖》與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源起
《清明上河圖》是出於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手筆,[4] 他以寫實及生動的手法,配以輕淡的顏色,[5] 在一幅縱二十四點八厘米,橫五百二十八厘米的絹紙上,描繪出清明時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民間生活面貌與繁華熱鬧景象。[6] 《清明上河圖》已成為中國的國寶級文物,並曾經在香港慶回歸十周年的《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中被展覽出來。
二零一零年世界博覽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於上海舉辦。[7] 由於《清明上河圖》記載了中國宋代民間經濟生活、市民文化及都市建設的寶貴資料,[8] 所以中國國家館為配合主題,便以現代媒體科技的手法展出這幅取名為「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巨型投影畫卷,除了介紹北宋都城汴京的熱鬧繁華,同時,亦希望藉名畫展示出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交通等各方面,以弘揚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9]

(圖片來源:yuuji.wordpress.com)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以投射配以動畫技術,[10] 把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原作《清明上河圖》放大約三十倍,展現於一幅超過一百二十米長、六米高的巨型投影屏幕上的作品。[11] 在畫中的人和物經過動畫科技的演繹,像注入生命般被活現出來,例如:流動的河水閃爍、行人走動、百貨紛陳、船上縴夫叫號等,叫入場參觀的觀眾猶如走進九百年前的北宋汴京一樣,並產生一種置身真實,觀感震撼的效果![12]
三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清明上河圖》?

(圖片來源:big5.ycwb.com)
無論是上海世博或是香港的亞洲國際博覽館的展覽,每當傳媒提起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時,筆者都會想起以前在教科書上看過的那幅又長又黃,用上了清淡顏色和精妙的畫功繪畫而成的《清明上河圖》。相信大部分人當聽到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時候,他們在腦海裏都可能會呈現與《清明上河圖》相關的聯想,可能是類似圖畫的形象、宋代相關的歷史,又或者是相關的故事。事實上,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原型,[13] 再進行放大的動態投射。其內容所描繪的情、景、人和物,也同樣是清明時節下,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民間生活面貌與繁華熱鬧景象。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佈局、人物、景致、歷史與文化背景等,都是經過相關專家們對原作的《清明上河圖》進行嚴格的研究和考據,[14] 並在眾多分析和反覆考究後,參照《清明上河圖》的格式風格和面貌而成的作品。根據上海世博中國國家館的《導賞員手冊》中指出,它是中國畫與現代技術的結合,並強調它保持了原作獨特的「散點透視」風格,能讓觀眾一邊走,一邊瀏覽,而且它更「完全保持了原作的風格,房屋、河水、橋樑、人物等等。同時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使……動起來」,[15] 故此,無論在它的外貌、內容和考據方面,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都不可能被認為它不是呈現出原來面貌的《清明上河圖》。換句話說,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就是《清明上河圖》!
不過,究竟「就是」是怎樣的「是」呢?舉一個比喻,如果有人站在湖邊,看著水面上若隱若現的倒影,雖然他不太能看清楚在水波上倒影的容貌,不過,憑著倒影跟自己相似的服飾,那人便會「認為」在水面上的倒影就是他自己。同樣道理,筆者認為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有官方和傳媒報導的介紹,而且又具備大量跟原作極為相似的客觀呈現,所以它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好像水鏡上浮動著的倒影,很容易令人把它「認為是」《清明上河圖》了!故此,「是」的說法,雖然在某程度上具有客觀性的基礎,不過,骨子裏似乎也有一種主觀的看法。根據研究媒體的學者羅杰‧西爾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對媒體中介的意義的分析,這種主觀的看法,可以形容為「信任」。
西爾弗斯通指出「觀眾必須信任專業的傳播者;而專業的傳播者則必須相信,自己確有足夠的技術與能力,呈現出一個忠於現實的文本」[16] 。他指出「有一種信任是以過程為基礎的,是來自具有持續性的文化與理解,例如聲望或是禮物交換,便可以產生信任」。[17] 換句話說,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設計者在進行工作時是被信任為專業的,加上在《清明上河圖》的媒體中介過程中,即由絹繪版轉為電子動態版的過程中,透過官方多次強調它是「完全保持了原作的風格」,以及「讓市民身處香港亦能近距離一睹這幅電子動態版國寶名畫的風采。」的宣傳,[18] 所以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已經完成了一個被「信任」的過程,以致我們相信它就是《清明上河圖》了。
小結
綜合筆者的觀察,又參考西爾弗斯的說法,我們發現只要觀眾(媒體中介的受眾)認為(信任)設計者(媒體中介者)有能力做到呈現作品原來的面貌(忠於原來的文本),我們便才可以得出「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清明上河圖》」的結論,由此可見,「信任」是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關鍵,正如西爾弗斯指出「信任」是在媒體中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19] 試想一想,假如沒有「信任」,作為「電子動態版國寶名畫」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價值可能會馬上消失,而淪為普通平凡的的媒體小創作。正如二零零九年,香港曾經上演一套動畫電影《麥兜响噹噹》,其實片中早已出現「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了,而且更是立體的作品。[20] 雖然它較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早一年在市場上誕生,可惜它卻從未被「信任」為「國寶名畫」。
四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是《清明上河圖》?
如果基於「信任」,我們看「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就是《清明上河圖》」,那麼,本文對於「是與不是」的研究是否已經完成了?非也,因為「是」只是基於主觀臆測的「信任」,但其實欠缺了客觀角度的支持。那麼,究竟從客觀的角度繼續進行批判和審視,我們會否發現它的「不是」呢?
如果放下信任框架去看,我們會發現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單只把娟繪版的《清明上河圖》放大了三十倍並加入動態的演繹,原來它還根據設計者對北宋民生的聯想,而被粗暴地加入了不少來自設計者的新情節和新故事,例如日間出現的小童追逐小豬、小童行乞、每四分鐘一次的日夜變化、入夜後才出現的流動荷花燈,以及畫中日夜轉換後人數銳減約一半等,[21] 這些都是完全超出原作範圍的新元素,也是對宋代民間生活和城市面貌的一種重新的解讀和演繹![22] 根據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總設計師于正在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表示:「真希望他們(觀眾)看到從真跡中背後看不到的,所以接下來是要把它激活做成動態的,然後又有了夜景的部份,都是原作上沒有的」,[23] 換句話說,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單純在外表和媒體形式上出現了變化,其內容和表達的意義上也出現了改變,故此,如果我們先簡單問一句:「究竟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夜景是《清明上河圖》嗎?」,相信答案將會是否定的。那麼,它的內容和意義方面呢?當然也有偏離了原來作品的內涵和意義,所以于正對此也自圓其說:「我們今次辦這項展覽,並不希望把歷史的包袱背得那麼沉重……如果大家認為它是一個卡通,一個動漫,我也不會覺得難過說,哎呀,其實這是一個國寶,或者是一個很有品味的一個東西……它其實是一種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一種手段,然後讓大家對這個感覺有趣之後,再去研究歷史。」[24]
由此可見,隨著設計者的介入,《清明上河圖》已漸漸成為了設計者的掌中物,本來屬於張擇端對《清明上河圖》的言說權,也似乎轉移到設計者的手上。而掌握這個大權的于正,便把握機會將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變成了他手中一個實踐理想和目的的一種手段,[25] 所以他最後把《清明上河圖》變成了一個完全有條件脫離原作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即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卡通或動漫」的新創作!
小結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是《清明上河圖》似乎才是合情合理的說法。不過,既然如此,為何于正仍然接受自己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的重現?筆者相信這可能是基於某些原因,例如當他把作品依附於《清明上河圖》的偉大名聲之下,他才能高舉「電子動態版國寶名畫」的旗號,這一方面增加他作品的認受性,另一方面,他藉著官方的宣傳和極具意義的展覽,使作品更受關注和支持,所以「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清明上河圖》」的說法,也許是來自設計者于正與官方之間,在「你情我願」之下製造出來的美麗假象,筆者絕不相信這一切純屬誤會或巧合,甚至「是」的背後可能存在一些「難以啟齒」的內情。
五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是《清明上河圖》的再解構
究竟所謂美麗的假象是怎樣產生出來?這又隱藏了怎樣的問題?鑑於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恰恰就是西爾弗斯提出的媒體中介過程的一個好例子,[26] 如果筆者使用西爾弗斯對於「意義」流動過程的分析方法,[27] 對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再進行一次簡單的分析,就能夠從解構呈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個「意義」流動過程的分析方法,是西爾弗斯借用牛津大學教授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詮釋學處理翻譯的觀點而來,當中包含了「信任、入侵、轉化及還原」四大過程。[28] 為清晰交代西爾弗斯的說法及進行分析,筆者將會按部就班地把四大過程逐一說明清楚。
「是指文本具有值得被人肯定的價值,能使人明白蘊含的意義,而且這些意義也將會讓我們的譯文永垂不朽」。[29] 《清明上河圖》早已被認為是鑑賞性高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首」,縱然于正最初對它的認識是「基本空白」,[30] 但也不影響他以信任的心,去認識、接受和使用這作品,成為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原來文本。
「是形容文本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很有可能判斷錯誤……當我們進入文本,說明它的意義,便彷彿在文本插上旗幟,宣示自己對於文本意義的所有權力」。[31] 于正曾表示自己在設計時犯過幾個錯誤,例如原作中的一個酒店門口有較誇張的構建,以為它未完成而完善它,後來才知道它是放在大的酒店門口招攬顧客的招牌。[32] 另外,他專程去開封考察,並按著當地大街小店的熱鬧場面去創作夜市情景。[33] 可見,于正在創作時犯過錯誤,又按著自己的聯想來創作夜市,這些都恰恰是一個違反原來文本意義(原作)的解讀,企圖宣示設計者具有原來文本主權的粗暴入侵。
「是指翻譯者在保留文本原意的前題下,對作品進行一些改動,以至讀者更容易明白其文本的意義,把『意義』打包回家。」[34] 在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裏,我們看見設計者在保留原作的前題下,透過媒體動態技術使街道、船隻、樹木和建築以及當中的人和動物都活動起來,又增加音效的配合,務求使觀眾彷彿置身其中,[35] 從而產生對宋代的生活的一種共鳴感,以達到西爾弗斯形容「讓人能夠消費意義、馴服意義」的轉化效果。[36]
「是指翻譯者賦予其文本新的價值與新的意義」。[37] 如果我們把《清明上河圖》由原來的「絹繪版」轉換為「電子動態版」比喻為被翻譯的文本,又將設計者比喻為翻譯者。那麼,這句意思就是指「設計者在過程中對原作加入了的新元素、新價值和新演繹」,例如于正在作品中加入自己聯想出來的新人物、新故事,甚至,他新增了一個原作全無的「夜景」等,全都是新的改動。彷彿把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還原」為另一個獨立的「新作品」。記得于正曾強調:「真希望他們看到從真跡中背後看不到的」,這似乎說正了西爾弗斯指出「還原」的另一特點:「讀者在原文中感受不到的文采,卻可能在譯本中經驗得到。」[38]
小結
通過客觀地借用西爾弗斯媒體中介的過程作分析,我們清楚知道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媒體中介過程的產物,因它成功地經過了那四大過程的考驗,從「信任」開始,漸漸經過「入侵」和「轉化」,而最後被「還原」為另一個全新的作品。換句話說,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一個已經能夠脫離原作的獨立創作。故此,無論是筆者的觀察或是按著西爾弗斯理論的再驗證,結論都是一樣:「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是《清明上河圖》」。
六 「是與不是」的背後
如果「是與不是」是研究的開始,那麼,「是與不是」也是關注問題的開始……
通過「是與不是」的研究,筆者才能發現《清明上河圖》從絹繪版轉移到電子動態版的過程之間,似乎曾經出現過一種利害關係的考慮,西爾弗斯稱這個現象是一場政治的角力。[39] 例如于正對原作做了許多的資料搜集和分析,又請教專家,甚至自己親自到開封作實地考察,因此,他的製作應該是盡量忠於原作《清明上河圖》的,[40] 不過,最後他卻因為種種的考慮,而按照了自己個人的創作主張,放下了某些歷史的包袱,[41] 並在盡量平衡觀眾的期望之下,最終選擇創作出一個「嶄新的」《清明上河圖》出來。這情況明顯是一次政治角力。
既然于正製作了一個嶄新的作品,但他為何仍然接受作品以《清明上河圖》作為宣稱,又容許自己的作品依附於《清明上河圖》的蔭下?筆者相信這是反映出他有不只一次考慮,換句話說,這是另一次的政治角力。因為于正本來可以高舉全新創作的旗號,大賣他作品是一個全新意境的高科技創作,不過這樣的介紹卻不乎合博覽會或中國官方的期望,也可能令他失去高舉「電子動態版國寶名畫」旗號的機會,以至他的作品將會失去外界珍而重之的關注,所以他最後只有遷就官方或館方的要求,完成一次「不道德」又「似乎是欺騙」的「枱底交易」。
這是一個極嚴重的操守和誠信問題,因此,筆者會追問:「既然媒體中介過程之中會經驗政治角力的影響,究竟甚麼因素正在影響著政治角力?」從于正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影響政治角力的因素,分別是他個人的志趣和目的、他對科技的掌握、以及來自外在的助力或限制。這些因素都能夠影響《清明上河圖》在媒體中介過程的方向,主導著于正如何傳遞及表達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正如西爾弗斯指出「傳播者的特定意圖或技術問題,都可能使中介的過程有所偏差」[42] 。由此可見,媒體中介過程中的政治角力,不單可以左右媒體中介處理者的主觀意向,甚至,可以使媒體中介處理者埋沒了媒體中介的原來「意義」!
另一個引伸出來的問題:如果媒體受眾(觀眾)接收到經過政治角力影響下的媒體信息,他們會否受到相應的影響?舉一個例,如果媒體受眾信任了「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清明上河圖》」,他們便可能想觀看博覽會了,於是,他們為了一睹這幅「電子動態版國寶名畫」的風彩,甚至會不惜花費金錢去購買門票,又願意花長時間排隊去看一看。換句話說,政治角力下的媒體信息或多或少間接地影響著媒體受眾,使媒體受眾基於信息而作出回應,可見媒體的受眾基於「信任」,其實十分容易跌入媒體傳播背後的政治圈套,而被無形地操控。

(圖片來源:www.hellotw.com)
西爾弗斯指出「我們研究媒體,是為了知道有哪些原因製造出動機與不安,為了瞭解在公領域與私領域、文本與科技之間,具有何種關係,會產生甚麼不同的意義,又在哪些方面造成了壓迫……」,[43] 同樣,筆者透過本文的研究,其實不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研究答案,而是希望藉此研究、發掘及揭示媒體背後的政治問題,以警惕和檢討自己對媒體的「信任」機制,反思媒體信息的可信性,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動機,這樣,我們才不會隨意被媒體所影響或誤導。
七 總結
是次研究並非一個單純的作品分析,而是一次媒體研究及分析之旅。雖然本文起初的志趣,只為了解答「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不是《清明上河圖》」這個令筆者感到張力和不安的問題,不過,隨著對問題一層又一層的解構,筆者才意識這是一個媒體中介過程的問題。這個「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是《清明上河圖》」的真相,不單推倒了筆者對媒體根深蒂固的信念,也令筆者感到如夢初醒──原來今天我們對媒體以及我們的生活都欠缺了一種批判的思考!
細心去看今天我們的生活,原來都已被媒體重重包圍,隨著我們與媒體互相交流越多,我們對媒體的信任便越容易增強,然後日漸變得盲目,最後便只會照單全收。透過是次研究,筆者不單自我喚醒了,也希望能夠喚醒更多人關注媒體潛藏於日常生活的小事件,或是一場展覽、一句口號、一段小新聞、一則宣傳,其實都在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在操控著我們,所以每當我們接觸媒體的時候,必須醒覺,並以批判態度仔細求證,以求洞悉當中的虛實和政治動機,這樣,我們才能免於迷惑,作出一個較為正確的回應。最後,筆者引用西爾弗斯的一番話,作為本文的結束:「我們必須確切瞭解媒體的政治:權力運作如何成為媒體難以承受之重、媒體如何依賴媒體機構,以及個人和媒體的力量如何說服他人、如何獲取注意力,並且做出回應」。[44]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 Roger Silverstone,陳玉箴譯:《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出版,2003。
- 北京水晶石數位科技有限公司:《誰「動」了清明上河圖》。香港:明報出版社,2010。
英文書目
- Hall, Stuart. ‘Encoding/Decoding’. Popular Cult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dited by C. Lee Harrington & Denise D Bielby,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 Silverstone, Roger (1999) Why Study the Media?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非出版資料
- 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導賞員手冊,上海,2010。收藏於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國家館。
- 香港藝術館編製:《國之重寶:清明上河圖卷深度遊》。展品介紹冊,香港,2007。收藏於香港藝術館。
網上資料
- 〈《清明上河圖》卷,北宋張擇端〉。網上資料。取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頁 (http://www.chiculture.net/0511/html/0511pic15019.html# a)。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清明上河圖》動態版〉。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cRXPmT0Ws)。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麥兜清明上河圖_粵語版》〉。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v5jleWZD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全城爭賞〉。網上資料。取自亞洲博覽館新聞中心網頁 (http://www.asiaworld-expo.com/html/zh/newsroom/PressReleaseDetail_896eddb375e24c9fa47feba861980c3c.html)。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05 10 2010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已抵港TVB新聞片段〉。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K4AI9KPK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2010年上海世博會〉。網上資料。取自香港在世博網頁 (http://www.hkexpo2010.gov.hk/tc/expo/index.html)。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30 09 2010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將會來港展覽TVB新聞片段〉。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AMfHrYJRc84&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世界博覽會〉。網上資料。取自維基百科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6%E7%95%8C%E5%8D%9A%E8%A6%BD%E6%9C%83)。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世博上河圖亮相中國館彙聚7000人物〉。網上資料。取自世博網網頁 (http://www.expo2010.cn/a/20101001/000003.ht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世博中國館續展,改售當日票〉。網上資料。取自文匯網網頁 (http://sp.wenweipo.com/1017sb/)。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動畫版《清明上河圖》驚艷世博會_衛視頻道_鳳凰網〉。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Oopib4qFqc)。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國寶檔案-清明上河圖1〉。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9IemXrf-6c&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國寶檔案-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1Ji_2Br6qE&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張擇端〉。網上資料。取自中國諸城政府網頁 (http://www.zhucheng.gov.cn/zc/lcgk/lsmr/n7231_big5.html)。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從《清明上河圖》出宮細看香港社會特殊現象〉。網上資料。取自明報網頁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101030/nclvx001/vx001a.txt)。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從《清明上河圖》出宮細看香港社會特殊現象〉。網上資料。取自明報網頁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101031/nclvx001/vx001a.txt)。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探射燈:動態版《清明上河圖》$10有得睇〉。網上資料。取自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1012/00176_097.html)。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清明上河圖〉。網上資料。取自故宮博物館網頁(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Big5/phoweb/Relicpage/2/R945.htm)。瀏覽於2011年12月3日。
- 〈解讀清明上河圖〉。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解讀清明上河圖1〉。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DjxXUOMjFY&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解讀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導賞手冊〉。網上資料。取自明報網頁 (http://tssl.mingpao.com/htm/qmrs/qmrs.pdf);瀏覽於2011年11月2日。
-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十一月移師香港作三周展出〉。網上資料。取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網頁(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10/11/P201010110230.ht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香港展新聞發布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致辭全文〉。網上資料。取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網頁(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10/11/P201010110221.ht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 River of wisdom 1/2 (可能係最好的 live 版)〉。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eK0DYHLWgE&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注釋:
[1]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牽涉到經濟貿易。到了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與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範圍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等等。而到二十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稱為博覽會。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是最早工業革命的強國,因此英國便計劃透過一個大型的展覽,以展示其國力及工業生產力。他們自豪地把這次大型市集會稱為「偉大的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展出的約10萬件展品中,蒸汽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機械引人矚目;而這些當時嶄新的展品,會後便成為兩個新博物館的展品基礎:包括在1852年成立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和1853年成立的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早期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周年、法國大革命百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世博會的主題亦趨向某部分專業,去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而且,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多數以當時的科技成果,來配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需求。例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的世博會,大多是以「和平」、「建設明天」為主題核心;而從20世紀末開始,環境保護的議題即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世界博覽會〉[網上資料];取自維基百科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6%E7%95%8C%E5%8D%9A%E8%A6%BD%E6%9C%83);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 〈世博上河圖亮相中國館彙聚7000人物〉[網上資料];取自世博網網頁(http://www.expo2010.cn/a/20101001/000003.ht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3] 〈解讀清明上河圖〉[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4] 「張擇端(約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諸城)人。自幼喜愛讀書、繪畫。及長,游學京師開封,工于界畫,尤擅城郭、舟車、屋宇、市肆、橋梁等,自成一家。後入皇家翰林畫院為待詔,專事繪畫,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張擇端的作品,大部分已經失傳,流傳到今天的,只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兩件。」〈張擇端〉[網上資料];取自中國諸城政府網頁。(http://www.zhucheng.gov.cn/zc/lcgk/lsmr/n7231_big5.html;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5] 《清明上河圖》的網上全圖,見〈《清明上河圖》卷,北宋張擇端〉[網上資料];取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頁 (http://www.chiculture.net/0511/html/0511pic15019.html# a);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6] 根據中國故宮博物院對《清明上河圖》的內容介紹:「 全畫可分為三段: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彙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梢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劄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髮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 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清明上河圖〉,[網上資料];取自故宮博物館網頁(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Big5/phoweb/Relicpage/2/R945.htm)。瀏覽於2011年12月3日。
[7] 「中國取得承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機會,並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其間在上海黃浦江兩岸舉行。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讓參展的國家、地區和組織就城市發展分享經驗、討論有關城市的嶄新構思,並就環保生活、工作環境和可持續城市發展探討新方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網上資料];取自香港在世博網頁(http://www.hkexpo2010.gov.hk/tc/expo/index.html);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8] 「《清明上河圖》是後世瞭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重要的歷史資料……宋代的城市與之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在宋代,我國城市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一方面表現於城市的面貌上,比如沿剩的商鋪、作坊林立;一方面表現在社會文化生活上,市民文化的崛起。此外,清明上河圖還向觀眾展現了我國古代城市人與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和諧關係」。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導賞員手冊,上海,2010),頁1。
[9]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十一月移師香港作三周展出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10/11/P201010110230.htm
[10]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曾經在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展出,被譽為博覽會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
[11] 「在長128米、高6.5米的折幕上,利用12台高清投影機將原作放大約30倍」。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頁1。
[12]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十一月移師香港作三周展出〉[網上資料];取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網頁(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10/ 11/P201010110230.ht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13] 強調「原型」是因為除了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後世也有一些傚作,如明代畫家仇英也曾畫另一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參香港藝術館編製:《國之重寶:清明上河圖卷深度遊》,(展品介紹冊,香港,2007),頁1。
[14] 〈解讀清明上河圖1〉[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DjxXUOMjFY&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及〈解讀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15] 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頁2。
[16] Roger Silverstone;陳玉箴譯:《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出版2003),頁27。
[17]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177。
[18] 〈世博上河圖亮相中國館彙聚7000人物〉[網上資料];取自世博網網頁 (http://www.expo2010.cn/a/20101001/000003.ht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19] Roger Silverstone;陳玉箴譯:《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出版2003),頁27。
[20] 〈《麥兜清明上河圖_粵語版》〉[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v5jleWZDM);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1] 原來畫卷的在白天呈示了合共691 人,夜晚卻只有377 人,這可算是一個重大的改動。〈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導賞手冊〉[網上資料];取自明報網頁(http://tssl.mingpao.com/htm/qmrs/qmrs.pdf);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2]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導賞手冊〉,[網上資料]。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3] 〈解讀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4] 〈解讀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5] 〈解讀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26] Silverstone指的「意義」在媒介中的流動、變異之後,最終會到達固定的過程。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4。
[27] 「意義的循環與流動,也就是所謂的媒體中介。」見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19。
[28] Silverstone借用牛津大學教授George Steiner以詮釋學處理翻譯的觀點,即透過「信任、入侵、轉化及還原」來說明「意義」交換的特性。參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1。
[29]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1。
[30] 「作者是工業設計專業的理科畢業生,坦言對於中國的歷史不熟悉。」見〈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導賞手冊〉,[網上資料]。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31]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1-22。
[32] 于正曾表示:「設計時也犯過幾個錯,原畫中一個酒店門口有一種形態較誇張的構建,以為它未完成,因此想在動畫畫蛇添足完善它,但專家稱,它叫歡門彩樓,是放在大的酒店門口招攬顧客的招牌,別稱叫『高棚』, 『高朋滿座』就是這麽來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導賞手冊〉,[網上資料];取自明報網頁 (http://tssl.mingpao.com/htm/qmrs/qmrs.pdf)。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33] 于正專程去開封考察,他說:「那裏一到傍晚,大街小巷店舖門口就擺滿桌椅板櫈,場面非常熱鬧,據說是從北宋一直延續下來的。我們創作時就有很多這種夜市情景」。〈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導賞手冊〉,[網上資料]。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34] 「轉化是指文本轉變為令人熟悉而可以接受的模樣,使意義更加具體化,讓人能夠消費意義、馴服(domesticate)意義。」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2。
[35] 〈清明上河圖〉[網上資料];取自故宮博物館網頁(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Big5/phoweb/Relicpage/2/R945.htm);瀏覽於2011年12月3日。
[36]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2。
[37]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2。
[38]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2。
[39]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7。
[40] 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頁2。
[41] 〈解讀清明上河圖2〉[網上資料];取自Youtube網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OoMxB5XlQ&feature=related);瀏覽於2011年12月2日。
[42]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7。
[43]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8。
[44] Roger Silverstone《媒介概念十六講》,頁27。
本期關鍵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