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博雅教育
馬國明
「博雅教育」的理念來自古希臘,作用是讓古希臘的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例如參與公開辯論,擔任陪審員或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等。古希臘推行「博雅教育」的實際內容是學習文法、修辭學及邏輯,很明顯這三科學科都有助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臘是奴隸社會,古希臘的公民只限於不是奴隸的自由人。「博雅教育」的理念也是為了讓自由的人充份體現自己的自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當然在不同年代,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要求會有所分別,所以在歐洲中世紀,「博雅教育」的實質內容由古希臘的三科擴充至七科,新加入算術、幾何、天文學和音樂。如果人們奇怪為何要加入音樂,須知道歐洲中世紀,宗教主導社會,當時大多數的宗教禮儀都全是詠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當然要學音樂。到了文藝復興,當時的人本主義者將「博雅教育」的學科統稱做「人文學科」,並且加入歷史、倫理、希臘文和詩,但剔除邏輯。既然有算術和幾何,剔除邏輯可以理解。詩原本附屬修辭學,獨立成科無非突顯人本主義,當人人都能夠作詩,人的地位更顯貴。換言之,到文藝復興時,「博雅教育」由原本自由的人充份發揮自由,變成要突顯人的尊貴。
以上簡單描述「博雅教育」的起源及變遷,一方面可以見到「博雅教育」的具體內容一直因應時代變遷而有所增減,積極回應時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學科增減之餘,「博雅教育」的理念——讓自由的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卻一直維持。「博雅教育」的譯名亦因而須要商榷,同樣是翻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一方面較能表達自由的人充份體現自己的自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意思;另一方面亦準確地傳達了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期間在學科上的增減,音樂和詩當然隸屬藝術範疇。但增加音樂和把詩獨立成科卻不是要人變得「文雅」或「高雅」,而是配合當時的時代需要而已。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除了接受政府委任擔任公職,更要敢於挑戰不公平的制度。在香港擔任公職早已成了小圈子的特權,坊間甚至有「公職王」的稱號。「涼粉」通街平賣則是梁振英政府的特色。嶺南大學新任校長表明不贊同學生參與違法的活動,刻下社會上熱烈討論的「和平佔領中環」行動有可能觸犯嚴苛的「公安條例」。新校長負責推行「博雅教育」,他反對學生參與違法的行動,那麼他怎樣向學生解釋,除了得到政府委任,擔任公職,香港還有甚麼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
本期關鍵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