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電視在香港
陳惠英

 

引言: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3年10月15日公佈本地免費電視牌照申請結果,由隸屬電訊盈科的香港電視娛樂及隸屬有線電視的奇妙電視獲得牌照,大熱的香港電視 (HKTV) 竟然落選。翌日,香港電視(HKTV)宣佈裁減320名員工。其後,香港電視 (HKTV) 員工和網民呼籲,圍繞政府總部及發起遊行,要特區政府向大眾市民交代不獲發牌的原因。

正當城中對香港電視(HKTV)不獲發牌眾說紛紜之時,卻峰迴路轉,2013年12月20日香港電視在聯交所發出通告以一點四億元收購中國一間電訊子公司,取得流動電視頻譜使用權,往後推出OTT(Over-The-Top)平台和流動電視服務。觀眾只要在市面上購買一個(約100多元至800元)的接收器,再插入手機、平板電腦,即可觀看流動電視節目,不需要使用流動數據。 [1]

使用接收器,再插入平板電腦、手機、電腦等,即可收看流動電視節目。
(圖片來源:www.appledaily.com [2]

著名的BBC、韓國、日本也有流動電視服務。相信對現今的IT一族和低頭一族將會有更多的選擇。王維基宣佈將會盡快恢復綜藝資訊節目和劇集等製作,將於2014年7月推出流動電視頻道。他更表示絕不放棄免費電視牌照,定要提出司法覆核。看來近年沉寂多時的香港電視圈又會再起風雲!有見及此,就讓我們談論與分析香港電視的發展與當時的香港城市文化!

談論與分析香港電視的發展與當時的城市文化:
香港電視的階段發展與當時香港的城市文化:

1950-1970 年代:
首間收費電視台:
1957年香港麗的呼聲有限公司有線電視台(下簡稱麗的電視)「麗的映聲」正式啟播,以收費形式提供電視服務。其後麗的電視於1973年改為提供免費電視服務。[3]

首間無線免費電視台: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1967年11月19日推出免費電視廣播服務。[4]

第三間電視台:
香港佳藝電視台在1975年9月7日首播,成為第3間電視台。在1978年8月22日因虧蝕而倒閉。[5]

無線網路電視有限公司(下簡稱TVB) 的電視製作:
1960- 2000年代:
- 1968年12月05日   夢斷情天(第1部電視連續劇)
- 1976年06月28日   書劍恩仇錄(金庸武俠小說改編劇集)
* 開始一系列的武俠改編劇集  
- 1976年11月01日   狂潮(取材美國故事「午夜情」)
以酒店為背景的百集長劇,掀起追看電視劇的熱潮。
- 1979年10月01日   網中人(劇中由廖偉雄飾演的阿燦一角,有一經典場面: 一口氣吃了30多個的漢堡飽,令觀眾印象難忘。)
- 1984年10月29日   新紮師兄(入讀少年警察學校,當警察的故事。)
* 其後開拍新紮師兄系列。
- 1989年04月03日   蓋世豪俠(主角周星馳為港人開創了「無厘頭文化」。)
- 1992年04月19日  壹號皇庭(用前立法局大樓即舊高等法院所發生的法庭故事。 )
* 開始拍法庭戲劇系列
- 1992年10月05日   大時代(以股市為題材,掀起熱潮,多年來仍有「丁
蟹效應」)。 
- 1994年             廉政行動(TVB與廉政公署合拍)
* 廉政公署系列
- 1996年             西遊記(張偉健以生動鬼馬的手法重新演繹名著)
- 1997年06月23日   難兄難弟(懷舊喜劇)
- 1998年07月06日   陀槍師姐(女警的故事)
* 陀槍師姐系列
- 1998年08月31日   妙手仁心(醫生的故事)
* 妙手仁心系列
- 1998年10月12日   烈火雄心(消防員的故事)
* 烈火雄心系列
- 1999年10月11日    創世紀(100集跨年長劇) (有些人為理想奮鬥,有些人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故事扣人心弦)
- 2000年02月21日    男親女愛(收視點50)
- 2005年              大長今(外購韓劇)   [6]

綜藝節目:
1967年11月20日至1994年10月7日的歡樂今宵,為全世界和香港電視史上最長壽的綜藝節目。其主題曲 「日頭晚猛做,到依家輕鬆下…笑笑談談,我哋齊齊陪伴你。」。 節目與主題曲道出埋首工作,拼命賺錢的香港人當年生活與社會現象 。[7]

麗的電視的製作:
1970 – 1980年代:
- 1975年      十大奇案   (改編自社會真實個案)
- 1976年      大家姐     (一群江湖俠義人士義薄雲天的故事)
- 1977年      大丈夫     (警務人員的故事)
- 1978年      鱷魚淚     (社會寫實劇)
* 以上劇集改寫了觀眾慣性收看「歡樂今宵」的神話。

1978年,麥當雄升為麗的電視第一台總監,將麗的電視台的台徽「RTV」三字改變了顏色,要與TVB 一較高下! 其後有一系列的劇集:「天蠶變」、「天龍訣」、「沈勝衣」、「變色龍」、「武俠帝女花」、「少女慈禧」、「大內群英」等等,收視捷捷上升,令TVB 急謀對策 ! [8]  

1980年9月,麗的電視推出電視劇「大地恩情」,大受港人喜愛,收視遙遙領先,令麗的電視一洗頹氣,TVB只好腰斬當時的電視劇「輪流轉」。麗的電視乘勢在九龍塘廣播道的欄杆掛上旗幟,迎風飄揚,以「千帆並舉」作為勝利的呼聲!

佳藝電視的製作:
1975年- 1978年
- 射鵰英雄傳 (第一個將金庸武俠小說搬上螢光幕)
* 帶動TVB 亦開拍「書劍恩仇錄」、「神鵰俠女」等
- 還有「金刀情俠」、「流星、蝴蝶、劍」等出色的武俠劇。

討論及分析1950 – 2000 年代的電視劇的深層意義:
1950-1970 年代,中國各地移居到港的人數日增,本地出生人口也漸増多,居民視香港為家,彼此和睦共處。香港在民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漸入佳境,加上香港工業發達,經濟開始起飛,市民消費力提升。1970 年代,戰後第一代成家立室,第二代茁壯成長。他們從現實生活來體驗香港這個工商業大都會的生活模式。

1970 年代末期開始,植根於香港本土生活的普及文化產品大量湧現,從電視到電影、流行歌曲、漫畫等等。從一個整體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香港到了今天的
確是已經建立了清晰的本土身份認同(香港人),和一套自足的 (Self-sufficient)
符號系統。[9] 1979年電視劇「網中人」的經典場面:劇中人物阿燦狂吞30多個漢堡飽引來觀眾極大迴響,這場戲包含了身份認同。1974年實施抵壘政策,往後由中國各地申請來港定居人士,必需符合條件。(如:家庭團聚)劇中阿燦來自國內,而兄長則是土生土長的第二代 ,兩者在身份認同和文化都有差異。自此劇播出之後,香港人稱由中國來港定居的新移民為 「阿燦」!直至 2003年CEPA 實施之後,一些北上工作或移居國內的港人則被國內人士稱為「港燦」!

1960-1980年代的香港社會,是一個年輕人的社會。社會上不單以青少年的人口比例最高,青年人也因應社會經濟的急劇發展,可以有快速的個人事業進展。青年壯年的人站在領導的崗位,也造就出我們的社會獨特的活潑、進取、衝勁、動感和開放。 [10]

香港開埠初期,警察有華人和印度人,當時很多中國人不大喜歡自己的親人任職警察,常說:「好仔唔當差」。但1984年新紮師兄(入讀少年警察學校,其後憑著毅力,終晉升為督察的故事)劇集好評如潮,為警察打造全新形象。再加上少年警察訓練學校將會在兩年後關閉,很多年輕人看了劇集後,抱著積極進取和滿腔熱誠的心態,投考警察,願意為社會和市民服務。  

1970 – 1980年代以來,社會上崇尚開放、自由。法治精神和客觀、大眾的「普遍取向」雖然並非完全實現,但確已逐漸取代了傳統華人社會的「差序格局」。[11]

香港廉政公署在1974年成立,提倡廉潔公正,肅貪倡廉,奉公守法,杜絕貪污。
1994年TVB與廉政公署合拍電視劇「廉政行動」,將一些個案拍攝出來,除了警惕大眾市民切勿以身試法,要廉潔自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市民認識到廉政公署有完善的反貪機制和政策。香港需要一個廉潔的政府和他的團隊,並且向市民灌輸反貪意識,成為社會上的共同價值。通過電視劇提高大眾對反貪的公民意識。

一直以來香港有良好的公務員體系,廉潔的執行人員,制止官員貪污舞弊,保持廉潔守法的核心價值。香港在全世界公正、廉潔地區中的排名都在前三位。香港政府和大眾市民一直以來都以香港擁有法治和廉潔精神等核心價值感到自豪。但
隨著前特首曾蔭權及前廉政公署專員湯顯明涉及貪污事件曝光之後(事件仍在調查當中),令香港市民一直引以為傲的廉潔公正,守正不阿的核心價值蒙上了污點。

1982年正是中英談判的開始,在1984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在人民大會堂前跌倒,香港經濟和市民的信心也像她一樣跌倒。

據聞在戴卓爾夫人跌倒之前,正與鄧小平商談有關香港前途問題,鄧小平堅決表示一定要收回香港,令當時的港人信心大跌,也警覺到切身的問題 - 香港的前途?隨著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50年不變」來安撫港人,但香港市民還是憂慮。期間更掀起居英權和移民潮,但在600萬港人當中,能夠移居外地的人,始終是少數。故大部份的港人只好接受事實,採取逃避現實,不問世事的態度。

1989年蓋世豪俠播出之時,收視奇佳,男主角周星馳在劇中很多金句,其中一句金句中的金句:「飲杯茶,食個飽」, 觀眾大為受落,感此劇集有新鮮感。周星馳、吳孟達、吳鎮宇、梅小惠等演員演得維妙維肖。周星馳為港人開創了 「無厘頭文化」,令觀眾暫時忘憂。

1996年由張偉健、黎耀祥、麥長青和江華主演的「西遊記」,張偉健飾演的孫悟空除了生動鬼馬之外,還以另一種方法來演繹該名著,令人眼前一亮,帶給觀眾歡笑,忘卻煩惱。

後過渡期間,香港人一直為89和97回歸之事困擾,對一些中產人士留港建港還是移民他方,面臨人生最大的抉擇。但有時亦想暫時忘記一切,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社會上,不論電影《92 黑玫瑰對黑玫瑰》和電視劇(1997年6月的電視劇:難兄難弟)都興起懷舊風氣,港人暫且放下97回歸之事,給自己有平靜的一刻。

97回歸之後,香港一直強調自己是自主的全球化城市,但遇上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經濟下滑,再加上樓市不景氣,只好北望神州,背靠祖國。當中國城市變得比香港更資本主義的時候,香港再不能保有身處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優勢位置,中國既已擁抱世界,香港的含混而又極富生產力的位置已經喪失。從前香港的急速發展很大程序繫於其「夾縫」(in–between ) 位置。(Sinn 2009 : 295),「夾縫性」的消失,磨平了香港的特色,重點轉移,獨特的文化亦一去不返了。 [12]  

阿巴斯(Ackbar Abbas)說過:「97令香港出現 ,也同時令香港消失」(Abbas 1997:70-71), 當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50年不變」,結果,香港兩個電視台亦大力響應,故步自封,保持不變。亞視更因電視台長期積弱,沒有新的製作,令TVB 一台獨大,但TVB 劇集及綜藝節目亦乏善可陳,近年收視下跌。如龜兔賽跑,鄰近地區已超越了香港。

2003年沙士、23條想立法等問題令民眾不滿,7月1 日50萬人上街大遊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下台,中央決定開放自由行和CEPA,香港一些電影和電視工作者北上拍攝電影和劇集,也令香港人才流失,電影和電視製作亦原地踏步。

2003年TVB製作大型劇集「 衝上雲霄(1)」,劇集以航空事業和愛情故事為主,到歐洲取景,俊男美女,收視不錯。令一些年輕人亦追逐飛行夢想,投身航空界,為大眾服務,也為2003年的大事稍為降溫。

前特首曾蔭權一直標榜香港是金融中心,希望香港可以成為「紐倫港」,經濟只集中金融、地產等項目,連當年銳意推動IT的數碼港也變成了地產項目。當金融危機出現時,香港的經濟就陷入谷底。

1992年劇集「大時代」,一開始就是鄭少秋所飾演的丁蟹因在股票市場慘敗,在天台推四個兒子跳下來,內容圍繞股壇發生的大事。在回歸前,港人深信97後「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50年不變,可是事與願違,尖東昔日一帶的夜總會的繁華不再,代之而起只有名牌商店。昔日璀璨的夜總會早已轉移到澳門。至於近年股票市場亦因國際形勢波動而存在很多隱憂。每當股票大波幅下跌時,就會歸咎於「丁蟹」,而「丁蟹」的名字早就成為了icon, 隱喻為股票市場狂跌的意思。更稱之為「丁蟹效應」。

隨著上海金融地位日漸發展,國家開放給新加坡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准許新加坡星展銀行在中國開業。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所轉變,故「紐倫港」只是一廂情願的事,但卻導致香港回歸之後,在經濟、金融和競爭力等各方面均落後於周邊地區和中國一些大城市。也令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差距更大,港人想獲分配公屋的日子更是遙遙無期!

TVB一台獨大神話破滅:
1970-1990年代,TVB電視劇一直在全球華人地區銷量和收看獨佔鰲頭。但隨著國內和鄰近地區的崛起,2000年開始多了很多強勁的對手。韓國的電視業在國家政府的協助下,近年蜚聲國際,早己超越了香港和日本。2013年12月東方日報國際版曾報導:韓劇在古巴很受大眾歡迎,尤其是著名的韓劇。(如:故事獨特的「秘密花園」、收視高企的「繼承者」等等 )。而另一個後來居上就是中國各地電視台百花齊放的劇集和綜藝節目(如:湖南衛視製作的電視劇,如:「一起看流星雨」和綜藝節目,如:「爸爸去哪兒」等等)。

TVB 一台獨大神話破滅的原因:

(1)香港特區政府於2013年10月15日公佈增加兩個本地免費電視牌照,其中電訊盈科的香港電視娛樂已經與中國合作拍攝電視劇,至於有線電視的奇妙電視亦會製作節目提供市民收看,再加上2014年7月王維基的流動電視開台,到時香港市民起碼有多些選擇,不再讓TVB一台壟斷。

(2) 自從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產品出現後,你不用在電視機前收看,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收看劇集,又可以在網上重溫,甚至利用手機下載一些免費程式 收看其他地方的影視娛樂節目。

(3)TVB劇集很多時會在不同時段出現近似的場面或情節,給人的印象就像是回帶,重複又重複,毫無新思。

(4)小生、花旦老年化,他們的角色定型化,跳不出TVB的一貫風格,應讓他們作多元化的嘗試,在演員方面,培育更多台前幕前的人才。

(5)戲劇題材公式化或只作微調變奏版,未能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

(6)周邊鄰近地區的影視文化抬頭,早已走在TVB之上,再加上兩個免費牌照和明年流動電視開台,TVB四面楚歌,應大事改革。

除了以上的原因,TVB 神話破滅的最大致命原因就是:

(1)TVB在21世紀卻實行20世紀的「福特主義」,以美國福特汽車流水作業的生產方式來營運和製作:
劇集運作採取流水作業式製作,每天分兩更制,上午拍外景,晚上拍廠景。不論幕前或幕後的工作人員都是不分晝夜地工作,就像電影「摩登時代」差利卓別靈一樣,在流水作業的生產方式中,非人化地工作,而且只能賺取微薄的薪金。

(2)TVB是上市公司,在資本主義社會追求永無止境的利潤增長,公司的業績不但要有盈利,而且今年的盈利必須高過去年,明年的盈利又必須高過今年,如此類推,無窮無盡。[13] 1991年政府全面禁止在電視台、電台和電影院播
放香煙廣告,加上一些新興媒體出現,要爭取客戶廣告非常困難。而年輕一代,有其他的娛樂,因此令收視人口比例大為減少,TVB只好開源節流,進入制度化的年代,控制成本。

節目製作過程中,分工變得更加仔細,令到創作人和編導的自主權大為降低。在80年代,TVB在製作方面,監製、編導是固定的組合。到了90年代採用彈性制度,那就是編導們會委派與不同的攝製隊伍工作,令到製作人的工作排期更為緊密,工作量大增和更為繁重。 這樣的運作,令到創作人和製作人不但完成喪失工作上的獨立自主,更永遠不能在工作中,培養或形成過人之處。[14]  

(3)「福特主義」的出現是資本主義一次改朝換代式的轉變,不過資本主義的改朝換代有如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換來換去都是專制獨裁的統治。[15]

2003年實施CEPA後,香港TVB很多藝人約滿後,轉為北上拍合拍電視劇。中國發展迅速,影視娛樂日趨成熟, 國內市場不論幕前幕後人才均需求量大。2011年TVB掀起藝人離巢北上潮,如:藝人佘詩曼、林保怡、鄭嘉穎、陳鍵鋒等不再與TVB續約或改為以部頭合約形式。藝人陳鍵鋒曾接受電台訪問時坦言續約時不獲加薪,而近年一線小生的薪酬也只不過是每集2至3萬港幣左右,相比國內的片酬偏低。一位已離巢在國內發展的前TVB藝員表示,當年與TVB傾續約時,只是象徵式加港幣數百元,負責人表示如果不滿薪酬,可跳槽到別的電視台,沒有酌情處理,令人感到TVB制度僵化,以專制獨裁來統治。該前藝員在失望之際,正好CEPA剛實施,於是嘗試入國內發展,成績不錯。

2009年7月廣管局舉行公聽會時,有市民提出TVB 與全港歌星簽約,這些歌星沒有薪酬,出席TVB舉辦的節目每次象徵式獲得一些車馬費。 合約還規定不可以在其他電視台亮相,當接受其他電視台訪問時,不可以以粵語回答,一律要以普通話回答。令人感到TVB專制霸道,壟斷市場,剝削歌星的曝光率(機會)。[16] 香港一直標榜為大都會,奉行兩文三語,所以,TVB不應限制歌星接受採訪時,選擇行駛回應語言的權利!

香港收視與香港城市文化:
收視率的高與低往往作為衡量一個電視節目成與敗的指標。也可決定未來節目製作的方向。自1991年改為設置個人收視紀錄系統來計算。自1991年以來TVB收視最高劇集為2005年韓劇大長今大結局、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大結局、宮心計,均為50點,若按收視人數計算則為大長今為最高收視,至今仍沒有劇集可以打破。 [17]

一直以來亞視積弱,但回望亞視近年來亦曾有佳作,如1996年購買中央電視台的三國演義,更用著名編劇秦天南為該劇撰寫解說,也首創人物、地域在螢幕一角簡介,並附有中文字幕令觀眾更為清晰了解。更史無前例地找來財經達人馮兩努作5分鐘的「三國演義」的計謀運用於人生、事業和經濟上,加上臨近97回歸,古為今用,結果大收旺場,收視點一直高企(18-25%)多個星期 。由於事前各方人士一直不看好該劇集的播放,TVB更不屑一看,當劇集收視率公佈後,TVB才如夢初醒,急忙補救。

而1999年購入的還珠格格,收視率由12點升至23點,TVB唯有變陣補救。最漂亮的一仗就是2001年購入「百萬富翁」遊戲版權製作節目,特別版更有39點,將很多不看電視的觀眾重投亞視懷抱,打破慣性收視的定律![18]

2011年TVB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大結局平均收視為44點,同亞視本港台的宗教節目恩雨之聲竟然破紀錄 0 收視點,也令亞視步入「零收視」的黑暗時期。往後,0 或1點的收視點節目接踵而來,慘被網民揶揄。亞視近年放棄原用的收視統計方法,改為以港大調查數據來解讀為「六四之比」, 相信兩個免費電視台的加入競爭,亞視更加岌岌可危。 [19]

2011年亞視重播以往製作的節目日趨嚴重,同一節目在24小時內播出4次,為免費電視前所未有之舉動,網友狂轟有欺騙觀眾之嫌。除了重播尋找他鄉的故事、我要做特首、把酒當歌等節目外,在2011年8月竟重播2010年亞洲小姐競選節目,遭到網民猛烈抨擊。

自2013年亞視自行設置「歲月留聲」頻道,播放亞視過去經典節目,包括:綜藝節目、戲劇節目和一些煙花匯演節目,在網上被網民狂轟!2013年12月亞視發言人葉家寶在商業電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接受主持人訪問時,解釋亞視一節目一天播了4次,是因為現今的人作息時間各有不同,為了讓觀眾可以收看亞視的節目,彈性處理,一天播出4次,滿足觀眾的渴求。主持人即時反應,追問:「有重播4次的需要嗎?」葉家寶即說:「不是重播,而是重溫!」。看來亞視會一直自欺欺人,繼續做「重播台」/「重溫台」 下去!

總結:
送舊迎新,2013年即將過去,踏入2014將會有「 免費電視爭霸戰 」,7月還加入流動電視開台,作為香港觀眾已經很久沒有期望電視製作有什麼奇蹟出現,但因特區政府於2013年10月15日公佈只發兩個本地免費電視牌照,大熱的香港電視(HKTV)落選。其後,香港電視(HKTV)員工和網民呼籲,圍繞政府總部及發起遊行,要求特區政府向大眾交代不獲發牌的原因,特區政府沒有回應。怎料,王維基的香港電視(HKTV)絕地反擊,收購中國一間電訊子公司,取得流動電視頻譜使用權,往後推出OTT(Over-The-Top)平台和流動電視服務 。TVB一台獨大和在電視圈壟斷的局面,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

2015年將是TVB 和ATV 兩間免費電視台再續牌的關鍵時刻,一個是「重播和零點收視的ATV台」;另一個則是「故步自封的TVB台」。如果兩間電視台製作繼續毫無進展,就算特區政府繼續續約給兩間電視台,相信港人亦會以實際行動向特區政府宣示「 我們要有得揀!」的意願。

香港大學教授李歐梵認為:「香港大眾媒體缺乏承擔的責任感。他認為香港的公共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大眾文化,它的作用是將大眾集體無意識深處的渴望、需要、焦慮、困惑、夢想加以投射現實,利用形式來形塑目前大眾所關懷的日常生活,並以此種方式表現出集體的分享,以及對文化任務的承擔。」[20] 現亦以此作為對2014年與2015年幾個免費電視和流動電視的呼籲: 要有電視文化任務的承擔!

 

參考和採用資料:

-  2013年12月21日  東方日報  A2 版
-  2013年12月21日   蘋果日報 A2 版 http://wikimedia.org/wikpedia/zh/e/e9/HK-tvb1967
-  港澳當代大眾傳播簡史     柯達群著   
-  1950-2000年代劇集資料   ( 參考百度網站 )
-  參考:維基百科    ATV 官方網站
-  香港文化現象:理論探索的幾個方向   蔡寶瓊  著
-  香港歷史與香港文化     陸鴻基
-  缱綣香港: 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   朱耀偉 著
-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作者:馬國明
-  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Mark 南都網

 

注釋:
[1]  參考: 東方日報  2013-12-21  要聞二 A2版  及  蘋果日報  2013-12-21  要聞  A2版

[2]  2013年12月21日  蘋果日報 要聞 A2 版

[5]  港澳當代大眾傳播簡史     柯達群著    p.114

[6]   1950-2000年代劇集資料 參考 http://wikimedia.org/wikpedia/zh/e/e9/HK-tvb1967  百度網站                          

[7]  港澳當代大眾傳播簡史     柯達群著    p.117

[8]  參考:維基百科    ATV 官方網站

[9]  香港文化現象:理論探索的幾個方向   蔡寶瓊   P.60

[10]  香港歷史與香港文化     陸鴻基      P.73  

[11]  香港歷史與香港文化     陸鴻基      P.69      

[12]  缱綣香港: 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   朱耀偉 著    (前言篇)

[13]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作者:馬國明    P.42

[14]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作者:馬國明    P.44

[15]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作者:馬國明    P.45

[18]  維基百科及ATV 網站

[19]  維基百科    香港電台第2台  (星期二) 晨早節目 (電視劇集收視公佈)

[20]  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Mark 南都網 


本期關鍵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