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專訪龍小菌:「我要捍衛廣東話!」
胡世君

 


(圖片由作者提供)
龍小菌(原名:蔡小茵)坦言以前很胖,卻無礙她於舞台上追夢。難道外表真的這麼重要嗎?曾經當中文老師的她,早前走訪了多間學校,以個人經歷鼓勵年輕人為夢想而奮鬥。她表示與其靠傳媒隔空報導,何不深入群眾,表白最真實全面的自己?
其實龍小菌一直都在人群之中。不論街頭賣唱,或於「國教事件」中以歌聲「撐場」,面具遮掩了容貌,卻阻不了她與群眾的連繫。脫下面罩的她高挑漂亮,絕對有當女神的資格。縱然外表並非首要,卻也無需隱藏美麗的真我。今天她再次以真身示人,與讀者分享她對香港的感情。雖然她是歌手,但也不過普通小市民一名,就如你我── 關心香港的香港人。
龍﹕龍小菌
K::胡世君(Kenneth)
龍﹕我最近最想寫一首捍衛廣東話的歌,畢竟是土生土長香港人,我認為這地方很好,做事效率高。如你去銀行,可能不需花一個下午,已辦妥需要辦的事,很多地方也沒有這種效率。我愛這地方,也因為擁有香港人的身份,我認為這裏有很多東西是需要保留的。
K:可否舉一些例子?
龍﹕例如最近港鐵在工程進行時發現的古井,難道就這樣拆掉它?我當然希望相關部門能夠保留其歷史價值,及當中故事,而非只顧著賺錢。
K﹕為何要捍衛廣東話?
龍﹕因為這是我的母語,而我又是中文老師。例如「普教中」(普通話教中文)已衍生了很多問題,我認為此時此刻,我以這身份去談談事,相信會頗有說服力。
K:你認為最大的問題,或最需要捍衛的,是廣東話這種語言,還是背後的價值和身份?
龍﹕很多東西也包含其中。例如很多詩詞都用廣東話去寫,當你誦讀的時候,你會發現廣東話歷史悠久。當然拿起詩書時,也會不禁想﹕「古人怎麼會說廣東話?」而事實上,很多古人也用廣東話去寫詩。這語言包含了很多文化和歷史,十分值得我們研究與保留,並繼續使用。而我認為這也是一個身份象徵,假若某天香港人說廣東話會受罰,要罰款一千五百元,那真是大件事了!


(圖片由作者提供)
K:現在很多中港矛盾,至少傳媒報導了很多中港矛盾,你如何看那些「同一個國家,每個人也說普通話很正常」,或「說普通話為方便遊客」等說法?
龍﹕我認為要入鄉隨俗。如我到美國,難道我要求店員跟我說廣東話?沒理由。若然如此,我們也不用去學習其他地方的語言啊!為何我們小時候這麼著重學習英文,正正是因為要跟不同國藉的人溝通。若這地方一直也沿用他們的語言,你是否應該尊重其歷史呢?
K:但既然是同一個國家,不是該說國家語言嗎?
龍﹕這是很複雜的問題,彷彿兩個由不同媽媽養大的嬰孩,他們自小已有很多不同故事和背景,他們應該互相認識對方。
K:我看到你在「國教事件」中有「撐場」,你會否走得更前?
龍﹕我其實很矛盾。每次我做完一些事,如去「撐場」,總有聲音說:「你到底是真心支持學生,或只想增加曝光率、襯此機會作宣傳呢?」但我認為我也是香港一份子,若我的做法能令支持我的朋友更關心這事,我認為值得去做。我會繼續。


(圖片由作者提供)

後記﹕
我雖不信李白聽得懂「講呢啲」,並回應﹕「詩詞歌賦嘅野,你識條蔥咩?」等廣東話潮語,但廣東話確實承載了華夏文化,彌足珍貴。從前廣東話強悍,無需捍衛,它是香港和澳門的母語、流行於海外華人社群,影響力遍及台灣和大陸。回歸後矛盾加劇,有人不尊重差異,我們生怕母語被滅,唯有打著「香港人」旗號奮戰到底﹗

而就如龍小菌所說,這亦與香港人的身份息息相關。香港雖屬中國,卻是「境外」之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歷年調查也指出,多年來香港人都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多於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捍衛廣東話,等於捍衛香港人身份。身份的界定,除了來自護照上的文字,更是一種想像和感覺。Anderson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發達,及印刷術進步,我們看到文字時,會想像其他人跟我們閱讀同一種語言,從而隔空互相對話。讀者會想像遠方有與自己的同胞,正在跟自己閱讀同一文字,並想像出相同的國族身份。今時今日互聯網流行,廣東歌和電影垂手可得,那會否更有利於身份建構?
回歸後,我們「被邊緣化」,原因之一是未能界定自己的身份,Marion Young主張的「差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是一大提醒。一個群體要獲得權力,必須自行界定身份,而非由(更強大)的群體去界定。香港特區政府只懂著人「北上掘金」,甚至有人提出「新香港人」之說(人民日報海外版,二零一三年十月九日)。但怎樣才算香港人?香港人應有甚麼特質?這種種問題我們必須自主,否則香港人只會淪為他人的附庸,這才是真正「被邊緣化」。
捍衛廣東話實在情非得意,當第一槍打響了,烽煙只會有增無減,直到強敵撤退為止。香港意識抬頭,非因香港人沒事找事幹,其實,是被逼的。

參考資源﹕

  •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Verso.
  • Young, Iris Marion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回歸前後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轉變:調查數據的分析」。2013年9月23日。 http://www.liberalstudies.tv/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1642&mother_id=862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