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電視廣播
吳秉恩
(圖片來源:www.qbaobei.com)
觀看電視一向都是普羅大眾最佳的娛樂,自從可以免費觀看電視節目開始,便令電視這個媒介成為了大眾主要的娛樂。在七十、八十年代,那時互聯網和電腦都仍未普及,在一天工作過後,唯一最大的娛樂便是看電視。在電視與收音機相比較之下,有畫面的電視就更多姿多采了。
無線電視的《歡樂今宵》就曾經是大多數香港市民每日必看,甚至認為一生必定要現場看一次的節目,在林奕華著的《等待香港 我與無線的恩恩怨怨》中記載到:「幾乎一直維持至八十年代初期……不論是那個階層的香港人,都會把當《歡樂今宵》座上客視為一生中起碼要實現一次的願望。當身邊朋友知道我是無線電視員工一份子,第一個反應總是:『弄不弄得到《歡樂今宵》入場卷?』」[1] 。
由以上的例子可見,電視在當時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有多高,但來到今時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為電視廣播帶來了重大的轉變,無論是頻道、播放的制式、收看的方法和以往的一套也著重大分別,例如制式由模擬廣播變為數碼廣播,而隨著流動網絡的發展,市民更可以在街上以流動數據收看電視。
(圖片來源:money.163.com)
事實上,科技發展只是一個契機,若以文化研究的角度來思考,便可以看到這種轉變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跟隨全球的發展洪流而作出的改變。
過去的電視工業:大量生產標準產品
首先我們不要把電視廣播單單當成是一個廣播的媒介,換個角度來思考,其實電視廣播是一種生產,生產電視節目給觀眾收看,雖然和一般的工廠不同,不是生產出一件的實物,但同樣有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其中;除此之外,電視節目都和生產實體產品一樣,實體商品成功與否,在於消費者購買與否;而電視廣播成功與否,在於消費者觀看與否,所以整體來說也是一種生產。
關於電視工業,從轉變到今時今日的形式,可以借用福特主義(Fordist)到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t)的時代交替,來分析及了解電視工業的轉變,因為同樣是分析在生產方面的轉變和該時代的特點。
傳統的電視,即是在數碼廣播推行前,或可以推算到七十、八十年代的時候,那時都被認為是電視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如前文提及,電視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都十分高,而這個時代的電視工業,就有如福特主義時期的工業生產,都是以大量生產及生產標準化的產品為主。以七十年代的無線電視為例,當時大量製作以金庸和古龍的小說改篇的武俠電視劇集,而綜藝節目方面就有長做長有的《歡樂今宵》,這都是在一些已知道受廣泛觀眾所喜愛類型的節目。
而當時無論是無線電視,或是其他的電視台,也會全力以打造一條綜合頻道為目標,一條集新聞、文教、娛樂於一身的綜合頻道,當然這和廣播條例中指明不同類型節目的播放時數有關,但當時無論是電視台本身,還是觀眾,都是對只有一條綜合頻道的情況滿意,也沒甚麼反對的聲音。電視台一天的節目,就像時鐘一樣,由早晨節目的一句「早晨」開始新的一天,到《歡樂今宵》的一句:「各位觀眾晚安」來完結一天。全力打造一條頻道,其實和一間福特主義時代的工廠一樣,都是全力打造單一的標準產品。
後福特時代的轉變:由大量生產變為多樣化生產
如前文所說,以往的電視廣播都以全力打造一條頻道為目標,如福特時代的工廠全力打造一件產品一樣,在當時來說,這不但可以集中精神和人力去進行生產,而且生產出來的產物又較符合大眾的喜好,對當時來說這是一個較佳的方法,但當然,現在這個情況已經完全改變。
來到今時今日,在後福特主義的時代,生產者已經不再只埋頭苦幹生產單一的產品,或一件看起來符合所有人喜好的商品。現在所著重的是彈性生產模式,生產多樣化的產品,簡單的以福特汽車為例,無論是汽車的型號,款式都不多,甚至可以按個人需要客制化改裝,所以彈性生產和多樣化產品,就是轉變為後福特主義的重點之一。
科技的發展,令電視廣播由以往的模擬廣播變為數碼廣播:在數碼廣播開始時,曾令香港人有十三條免費電視頻道可供收看,而數碼廣播其中一個最重改變,是為觀眾帶來高清的畫面。與此同時,因互聯網的發達,令大眾除了看電視外,還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娛樂,如可以在互聯網(如YouTube)收看自己最喜歡的節目,又可以回家後和朋友網上聊天等。因此,隨著網絡發達,整體的收視人口已經減少。
藉著科技發展這一個契機,電視廣播都已經體現到後福特時代的重點──生產多樣化產品,播放更多不同節目類型和不同目標觀眾群的電視頻道。就以無線電線為例,在數碼化之後,除了本來的翡翠台和明珠台外,更增加了以年青人為對象的J2台 頻道,還有可以查詢天氣的互動新聞台,都是以全高清播放。早上播放財經節目的互動新聞台,以及晚上播放高清劇集的高清翡翠台,無論是節目類型還是目標觀眾,都與播放多年的翡翠台和明珠台不同。
在節目頻道的分類上,可見電視廣播已經是由生產單一產品,已經轉變為生產多樣產品或彈性生產為主。不同的電視頻道,針對不同的觀眾群,例如年青人假若對翡翠台感到厭倦,仍可以改看J2台頻道;而喜愛收看新聞的觀眾則可以轉看新聞頻道,新的頻道全部都和傳統的綜合頻道有所不同。
以無線電視為例,除了頻道的類型不同外,在劇集以外還有製作其他類型,例如遊戲節目、旅遊節目等,而且更有不少外判和外購節目播放。
電視廣播的縫隙市場:網上直播及重温
後福特主義時代的另一個特點,但是生產者會開拓一些縫隙市場(Niche Market),即是指一些選定一個很小的產品或服務領域,可以小規模的生產,但在這一個較少的領域獲得最大的利潤,而電視廣播的網上直播及重温,例如無線電視的MyTV(是無線電視旗下電視廣播互聯網有限公司(即「tvb.com」)便是一個縫隙市場的例子。
網上重温是針對一群未必會準時收看電視,或者是一群未必常在家中看電視的觀眾而設,這些用戶只需要透過互聯網,便可以在電腦或手提電話等的裝置,重温已播放的節目,更可以透過互聯網收看直播的電視節目,例如無線電線的MyTV 就可以網上直播J2台、高清翡翠台和互動新聞台。
曾經不少人都認為互聯網,會是電視廣播的大敵,但如今就把互聯網和電視廣播結合,吸引一群較小眾的觀眾,例如是年輕的網民,在公司午飯時上網的打工族等等。在網上重温的出現,除了可以把更舊的節目改為收費重温外,網上重温劇集的前後,一樣有廣告的插入,同樣可以收取客戶廣告費用,所以電視廣播的轉變,和轉變到後福特主義的生產者一樣,同樣可以開拓縫隙市場。
電視廣播轉變帶來的影響及問題
香港的電視廣播,如上文所說,其實已經作出了轉變。電視廣播一方面由生產單一產品,轉變成為生產多樣化產品、開拓縫隙市場;但同樣轉變帶來轉機的同時,都帶來其他的影響和問題,例如以香港的現況來看,這個電視廣播的轉變,第一步就加劇了一台獨大的問題。
在數碼廣播開始之前,不少市民都希望亞洲電視可以藉著數碼廣播帶來的頻道,拉近和無線電視的距離,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因為數碼廣播這個轉變反而令亞洲電視和無線電視的距離拉得更遠。
頻道增加,本應可令亞洲電視可以有更多的頻道,播放不同類型的節目,吸納更多不同的觀眾收看,但結果卻是因同時要管理多條頻道,令資源較少的亞視更不勝負荷,原本在數碼廣播的初期,亞洲電視除了原本的頻道外,更有新聞財經、動感資訊、魅力資訊和文化資訊四條頻道,其中動感資訊更會直播一些體育盛事如一級方程式,但相比無線電視,由於亞洲電視的資源較少,結果這四條頻道最終都後播,現在亞洲電視更有數碼頻道是停止播放的。
在這方面來看,無線電視的資源較多,旗下的J2台、互動新聞台,反而吸納了更多的觀眾,與亞洲電視拉開更大的距離,進一步加劇了一台獨大的問題。
總結
隨科技發展,令香港的電視廣播可以有進一步的改變,由以往生產單一化產品,轉變到後福特時代的多樣化產品、開拓縫隙市場,在數碼頻道中有十多條頻道可供大眾收看,但另一方面,卻加劇了香港電視廣由無線電視一台獨大的情況,相信要改變這個局面,唯一的方法都是在未來引入更多的競爭,透過競爭令香港電視廣播可以有更多的進步。
參考書目:
- 林奕華(2010),《等待香港 我與無線的恩恩怨怨》,浙江大學出版社。
注釋:
[1] 林奕華(2010),《等待香港 我與無線的恩恩怨怨》,浙江大學出版社。第6頁
本期關鍵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