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
梁佩玲

本文是以我和另外兩位同學的小組課堂報告為基礎寫成的。我們以「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為報告題目,本文會先定義和平經濟,和分析香港現況,再以兩個本地傳統手工業的個案探討和平經濟在香港的可行性。


(圖片來源:http://sz-china.seesaa.net/article/270691846.html)

何謂和平經濟(Peace Economy)?
和平經濟的定義眾說紛紜,本文將和平經濟理解為目前社會上的經濟模式有剝削(暴力)之處,期望透過另一種經濟模式令社會有所改善,達至穩定而又可持續的經濟模式,以減少衝突、暴力等令個人或社會不安的情況。其特色包括:

  1. 減少大規模生產
  2. 使用本地或就近地區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生產
  3. 產業以本地人口福祉為本
  4. 為不能迎合主流人力市場的人口提供出路
  5. 發揮個人的專長

 

那麼,香港目前的經濟模式是否屬於和平經濟?非也。香港目前的經濟模式有結構性層面的暴力,而就上述五點和平經濟特色而言,以食物為例,我們連茶餐廳的食物也放中央工場大量生產,此外,我們以食用外國空運入口的食物為榮,本地生產食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近絕跡。而產業則不是以本地人口福祉為大前提,而是以商家利益為先。如世界知名的香港地產業,地產商造的住宅單位非以安居為本而是追求大利潤為本,單位設計和間隔不實用,屏封樓設計影響區內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向金融、地產,和服務業傾斜,工種減少,以至市民找到能對應自己專長的工作機會亦隨之減少,不能迎合主流人力市場的人口很多時被迫做低技術、低收入的工作餬口,更遑論發揮個人的專長。

香港目前的經濟模式施加結構性層面的暴力
本文試從三大面向闡述香港目前經濟模式所施加結構性層面的暴力。

一、城市化
香港戰後的城市化,不止鼓勵工業發展,亦將新界的鄉郊地區發展成人口密集的新市鎮,如沙田、大埔、上水等。勞動人口流向市區的工業和服務業,農業人口、農地、農產亦因而不斷減少。

二、發展是硬道理
城市化是世界大趨勢,發展本來無可厚非,但事事為發展馬首是瞻,不惜破壞環境,破壞以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建立的社區經濟和社區人情。不顧及民情,往往以政令或金錢賠償了事,如此,淪為以發展之名剝削小市民的暴力。本世紀的例子有年前為建高鐵,而不顧居民反對強行清拆菜園村;市區重建局以觀塘社區重建為理由,逼令居民和商戶遷出,且沒有考慮到他們日後的生活,賠償不足以讓他們過回原來的生活(例如繼續在原區生活)。觀塘重建區域老式食店、小生意、賽鴿店亦相繼被逼結業,而賠償和善後安排亦不足以讓他們繼續做原來的生意。中國大陸有句話:「發展是硬道理」,發展變成歪理之後,的確可以如拳頭般硬。

三、追求高增長
中國大陸有另一句話叫「拼GDP」(GDP即本地生產總值),意味著經濟增長是國家成功的指標,香港的商家和政府同樣沉溺於追求經濟高增長。如此,導致各行各業被大財團壟斷、連鎖店成行成市、生產商奉行大規模生產,以壓低成本及價格以賺取最大利潤。大財團壟斷各行各業後,意味著同時控制了小市民的生活模式,例如衣食住行的選擇(例如同一個家族控制,並同時擁有大規模的超級市場、樓宇、商場、藥房、電器店、電訊公司、報章、電視台等)和收入的分配(例如食物的價格以及房屋的價格,變相決定了你收入的分配),從而控制了小市民的工作模式(例如因為有樓按在身,不能隨便辭職)。由此可見,以發展、進步為前提的結構性暴力,始終會轉化為針對個人的暴力。

以發展、進步為前提的結構性暴力轉化為針對個人的暴力
人力市場的暴力
大財團除了透過壟斷來控制小市民的生活模式、收入的分配及工作模式,其中一個手法就是假人力市場之名。

甚麼是中年就業危機?你有沒有聽過小賣部老闆或中醫師有中年就業危機?因為他們無須在主流人力市場內浮沉。所謂「中年就業危機」可理解為被主流人力市場唾棄,中年這詞背後可以有很多解讀,例如:年紀大,體力、工作能力和適應力都不如年輕人;又或有一定的人生閱歷,不願隨便被僱主擺佈;又或是有一定工作年資,薪酬和福利比年輕員工多,不符合僱主壓低成本,追求最大利益的教條。那麼最方便的做法就是設法令中年員工離開本來任職多年的機構,還有就是避免僱用中年人。

當中年人找不到能展所長的工作,最好的可能是提早退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向壞方面想,他們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手停口停」,不得不無奈地做低技術、低收入的工作。更壞的是找不到工作,完全被主流人力市場唾棄。

在連鎖效應下,年輕人在選擇學科或找工作時,都會選擇不容易被市場淘汰的工作,將興趣、理想放於一旁。在大財團壟斷又決乏監管的經濟體系下,受僱人士只是大機構的一件工具,人力市場的一件貨品,難言成就感。

以科技進步之名的暴力
借科技壓低生產成本以增加利潤,是多麼堂而皇之的說法。但科技往往是對個人施以暴力的糖衣陷阱。以高科技保鮮之名,在食物中大量添加化學物,加長保質期,延長貨品出售的時間,然而長期食用添加化學物會危害個人健康。

通訊技術進步,不少工種的僱員隨時隨地都能工作,上司隨時隨地可聯絡下屬,僱員變相任何時候都要候命工作,使公餘時間被剝削。

由電燈到空調的發明,至現代通訊科技的無遠弗屆,僱主能無視日夜、四季的阻礙,編排僱員的工作時間。僱員在酷暑的白天、嚴寒的夜晚都可安坐在有空調和電燈的辦公室工作。父母和孩子往往因工作繁忙而缺乏溝通,而作為父母親的價值觀,又往往與作為僱員的價值觀有所抵觸。例如,父母教導小孩要誠實,在職場裏面卻奉行「忠忠直直,終須乞食」的規則。城市生活模式、身份角色割裂,個人的價值觀難以整合,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亦變得疏離。

傳統手工業作為和平經濟的一種可能
問題是一個人不能迎合主流人力市場,不代表他沒有才能、沒有自我價值,只是我們的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出路。作為勞動人口的小市民,一定要將自己的勞動力賣給大財團嗎?身處今日的香港,政策向商家和大財團傾斜的大都會,小市民能享受,甚或開創和平經濟嗎?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有其他選擇,只是這些選擇在過去幾十年不斷被結構性的暴力收窄。例如,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這會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嗎?以下嘗試以兩個香港的個案稍作探討。

個案一:土作坊
主動尋找一個和平而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圖片來源:http://hkcccpptimecoupon.wordpress.com)

土作坊於二零零七年成立,是聖雅各福群會其中一個社會企業項目。門市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售賣米糧、鹽、油、糖等生活必需品,還有茶籽洗髮水、回收廢油製的肥皂等日用品,亦售端午糉子和中秋月餅等節慶食品。以下嘗試透過土作坊生產有機月餅的過程,探討手工業作為和平經濟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本地優質農產品的出路
土作坊一直採用塱原及南涌的有機種植蓮子,作為月餅蓮蓉的原料。我們課堂報告選擇了跟進塱原的蓮子種植,塱原是位於新界北部的淡水濕地,亦是香港最大的濕耕農地及候鳥棲息地。一九九六年,九廣鐵路(簡稱九鐵)規劃興建的落馬洲支線會以高架橋形式經過該地,引起很大迴響。二零零零年,計劃遭環保署否決,結果九鐵改以地底隧道經過該地。自二零零五年起,塱原由兩個環保團體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管理,土作坊的蓮子便是來自這片濕地。

塱原雖是香港最大的濕耕農地,但由於香港農業不斷萎縮,亦出現荒地。二零零六年,兩個環保組推動在這裏復耕水稻,[1] 而「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 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二年」便和土作坊合作「塱原土作月餅」,[2] 據網頁資料:

「月餅的原材料會用上塱原出產的生態白蓮子、江西有機山茶油、有機蔗塘、食用鹼水、糖漿、有機麵粉及鹹蛋黃。我們採收了三百個生態蓮蓬,大約可製百多個『塱原土作月餅』。」

修補人與自然的關係
荷塘是雀鳥、昆蟲及蛙類很好的棲息地,生態較菜田、稻田要豐富,可惜種荷的收入不及其他作物的利錢豐厚,且要面對內地出品的競爭。和土作坊合作,無疑是一個相得益彰的做法。

收割好的蓮蓬,會盡快由塱原運送到灣仔土作坊的工場,然後由土作坊的製餅婦女以人手從蓮蓬中取出一粒一粒的新鮮蓮子、剝皮、去芯,據悉,蓮子放久了會變得深色,且味道會稍遜,因此外面一些餅廠會用化學物漂白蓮子保持賣相。但蓮子在本地種植且即採即送到工場,便不會產生此問題。因為是有機製作,油、蔗塘、麵粉都是有機出品,亦不會加入色素、防腐劑,更重要是蓮蓉是百分百蓮子造,不會像外面餅廠為壓低成本而混入薯蓉或麵粉充數。而炒蓮蓉、搓粉、壓皮、印餅、入爐,全由本地婦女親手處理,顯現食物與人的親密關係。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土作坊)

三百個蓮蓬才能製成百多個月餅,由於不是大量生產,亦一早做好預訂,不會有庫存壓力,亦毋須使用添加劑防腐來保持賣相,更毋須為去貨而應分銷商或零售商的要求作出品質或信念的妥協,又例如不必跟隨主流市場「賺到盡」(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使得以保持自主性。其實,蓮蓬送抵土作坊的月餅工場後,又是另一個和平而美好的故事的開始。

不靠攏主流人力市場的秩序
一個基層家庭,單靠丈夫工作賺錢,不足以養活全家,若妻子亦外出工作,便沒人照顧孩子。究竟應該任由孩子缺乏照顧,兩夫妻外出工作維持生活?抑或索性兩夫妻都不工作,拿綜援生活算了?其實這種所謂「兩難」局面,便在在顯示了社會中結構性的經濟暴力。為甚麼僱主或政府設計上班模式時,沒有考慮到照顧孩子生活權益這一環?追求經濟高增長,或追求最大利潤的同時,僱員的生活品質、企業的社會責任也一概被排除掉。

從土作坊的行事策略可推斷,他們就是看到很多人被這種「假兩難」壓得透不過氣,尤其是基層婦女。土作坊的工作模式,打破了一星期五天工作,朝九晚六,散工必須返半天,甚或更苛刻的工時設計等等的工作模式。在土作坊會因婦女的需要安排她們工作時間,例如是婦女帶孩子上學後至接孩子放學之間的空檔時間,她們的工作酬勞不以港幣計算,而是以「時分劵」計算,她們得到時分劵可於加入了「時分劵」兌換計劃的店舖及機構,兌換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包括有機蔬菜和環保產品。

「時分劵」交換模式,有效提出以主流市場以外的標準衡量自身價值及勞動成果。在土作坊裏各人以一己所長作出貢獻以換取報酬,不會與學歷掛帥,大學生不一定會製作糉子或月餅,反而一個自幼在農村生活,入廚三十年的家庭主婦卻做得頭頭是道。

肯定每個人的自我價值
土作坊讓低學歷或新移民婦女發揮所長,打破讀不到書就不成才、新移民是寄生蟲等偏見。二零一二年五月四日的《蘋果日報》的〈八方人物:村姑靠土產重生〉是一個好例子。該報導訪問了在土作坊工作的新移民婦女周時芬,她對記者說:「社工話我在農村大,一定幫到手,我好記得呢句話,我來到香港之後,成日覺得自己學歷低,唔識英文,一直都有點自卑。突然間有人話我農村背景係有用喎。」從訪問中得知,周時芬那時上午做清潔工,下去到土作坊工作,發揮所長,重新找回自我價值。

「時分劵」交換的產品的「定價」不跟隨大型超級市場的標準,因此婦女平日覺得超級市場和街市的的有機菜十分昂貴,她們無法負擔。而在「時分劵」的交換制度下,她們有條件食用,基於她們的勞動價值得以彰顯。

城市與鄉郊的雙贏連繫
不時不食、支持本地農業發展,給市民在依附主流模式謀生以外的生活選擇。例如為工業北移,而找不到最擅長工種的工作而淪為廉價勞動力的出賣者,提供另一個選擇——回歸農村生活,即務農。本地的農作物供給本地居民食用,減少食物里程,減少了長期避免使用防腐劑以增環保效益,更連繫起城市和鄉郊的人性和經濟。城市的廢物例如廚餘、豆渣、咖啡渣、魚肥等,可為農業提供有機肥料的材料,物盡其用,改變自己合用便是廢物的自以為是觀念,亦減少堆填區的壓力,在兩地生活的人在生產上互相依靠,互相尊重,打破當農夫是低等工作的成見,使用本地食材、本地人手生產,食用者食其所知,學習尊重食物、尊重生產者、尊重土地,學習爭取選擇食物的自主權。超級市場所賣食物的產地和質量也不是消費者可以決定,中國大陸輸港蔬菜的安全標準[3] 市民不能左右,換句話說,食物安全我失去了自主性,還有就是食物價格也是被供應商或零售商所控制。[4]

摸索前行中的和平經濟模式
土作坊的生產模式,除了為生活在城市的人,提供擺脫學歷或工時束縛的工作機會外,農夫與食品生產者直接交易,生產者與食用者直接交易,減少批發、零售等不必要的成本以至剝削(例如上架費),食用者知道食物來源,有助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信任關係。

真正的和諧,不是靠打壓而生的噤若寒蟬,而是尋找出真正和諧生活和生產的方式。

土作坊的有機月餅,試圖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漠視僱員的自我價值、社會責任)的模式,在根深蒂固的人力市場、商品市場中,主動尋找一個和平而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雖然規模小,惠及的人口亦不多,但對工作模式、生產模式、優質食品的觀念卻起了啟發性作用,同時提醒大眾城市經濟和生態保用不一定是有你無我的,其實是可以兼容並存的。

土作坊由二零零七年創立開始,每年均錄得虧損,終於在二零一四年首季錄得盈利,雖然只是微利,仍可見在長年摸索生意方針和培養顧客消費習慣的努力,終見到一點點成果。

個案二:悅和醬園
結構性經濟暴力下的倖存者


(圖片來源: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92890)

我組同學實地考察了另一個香港手工業的老字號——悅和醬園。

悅和醬園由龐元善的父親龐堯於七十多年前創立,原址在荃灣,至一九六七年廠房被財團收購,當年悅和醬園董事龐富港和幾個同行來到古洞買地,古洞沒有山嶺和樹林,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非常適合曬製天然醬油。同年,悅和廠房遷至古洞現址。

醬園同時生產醬油、醬料、酒和米醋供應香港的大型食品廠製作添丁甜醋、酒和醬料。老闆說醬油廠和酒廠結合,全港只此一家,八珍的添丁甜醋便由悅和供應原材料。悅和醬園可說是經構性經濟暴力下的傳統手工業倖存者,竟然沒有被城市化、高地價政策逼得結業,或被崇尚大規模機械生產的調味品企業所淘汰,實在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難逃發展之名的結構性暴力
不過,二零一三年七月政府公布修訂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將古洞北和粉嶺北納入發展範圍,[5] 悅和醬園的三萬平方呎土地屬徵收範圍。倖存者如今亦前程難料。
東北發展收地,據我組同學實地考察,醬園原址保留的機會不高,醬園的前路與上一次收地時相比更渺茫。同學訪問了老闆龐元善和他的員工,龐元善談到面對收地的無奈:「當日有記者問我,話就要拆我間廠我先知!」政府決策前完全沒有諮詢他們,龐元善可說是被蒙在鼓裏。

根據實地觀察和訪談發現,醬園要搬遷殊不容易,一來要在香港找適合釀製天然醬油的地方不易,二來原址的設施未必適合搬遷。酒廠內有很多兩層樓高的不鏽鋼發酵醋桶,是不能搬離廠房的,另外放在天台的一個又一個放滿醬料發酵的大瓦缸,歷史遠至民國時期,有工人慨嘆:「要規劃要收地,等於要將一切歷史消滅,因為(醬缸)根本就搬不動!」

另一個有趣亦鮮為人知的搬遷小難處是,廠房內有一個小房間連老闆也沒有門匙的。原來,釀酒的蒸餾過程中,酒滴會經一條幼管運送至這個小房間,房門外寫著四個大字「香港海關」,房門由海關人員鎖上的。由於在香港生產酒品須繳納稅項,所以只有將米酒須先輸送到房內,經海關人員核實量數以便計算繳納款項,因此這個房間雖然設在私人廠房內,但連老闆亦沒有門匙。

可貴的傳統行業與獨特工種
龐元善和龐堯,還有其員工都希望醬園能經營下去。其中有很多關乎悅和仝人和香港人的原因。首先,是傳統技藝失傳。由於米酒、醬、醋製作過程繁複,且要求嚴緊,如須自設米倉、精選米種、沉澱、發酵、蒸煮……每一個步驟都須由專人負責,他們都是做了幾十年、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年輕一輩要學他們的技藝亦絕不容易,例如靠嗅覺分出酒糟成熟度、用臂力操控衛星電視碟型接收器般巨大的鑊炒煮原料,非一朝一夕能學成。這班師傅是香港獨有的專才,悅和醬園一旦結業,這門傳承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技藝將從此失傳。

僱主和僱員互相尊重的經濟模式
另外,這裏保留了舊社會重視人情的僱傭關係,他們負責員工的午餐、晚餐和住宿,很多員工在這裏工作了二、三十年,建立起緊密的人情和社區關係。有師傅在悅和工作和居住了三十多年,公餘時間在附近的茶樓飲茶和玩牌,他們說如果拆掉悅和,部分員工不止手停口停,更是失去了居所。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三日《鏗鏘集》之〈古洞不息〉訪問了老師傳陳學平。[6] 他於一九八零年入悅和工作至今,他在訪問中說:「能做這麼久是因為責任心和興趣。」他公餘時會到附近的茶樓飲茶和搓麻將,日子很易過,他更坦言:「悅和是我的家,我會自動自覺。」意指會愛惜醬園的一事一物,「老闆找老員工不容易。作為員工,找個好老闆亦不是那麼容易。」這種老好人情和社會關係,將會隨著東北發展而煙消雲散。

人與人,食用者與生產者的互信
還有,若悅和醬園結業,我們將失去對品質有堅持的本地生產品。

我組同學與做辣椒醬的女工交談,見她面對「襲眼襲鼻」的辣椒一滴眼淚也沒流,可知她是資深員工,她說:「(悅和)辣椒醬的辣椒係由本地農夫種嘅!事緣試過有一次地買過內地辣椒,內地辣椒在人手打辣椒工序時,將一直用來『隔榨』的白布染了一層洗不掉的紅色,估計是辣椒有蘇丹紅,於是全批貨棄掉,從此以後一律用港貨:『因為衰一次,以後就唔幫襯你!』」

對城市人更切身的是悅和醬園一旦結業,便再沒有香港出產的原材料供應八珍或其他醬園造添丁醋,那麼便要被迫由中國大陸進口,意味着港產嬰兒沒有港產薑醋派給親朋,媽媽們亦沒有港產薑醋補身。對於因政府政策不周而要千辛萬苦找床位分娩的香港媽媽實在是一個小諷刺。

值得留意的是,悅和而非首次面對城市化的衝擊,但六十年代那次他們尚能找到新的落腳地,今次呢? 新世紀的發展暴力之下,老字號已沒法自求多福找到生路。悅和能否逃過結業的命運,在執筆這一刻還未聽到好消息。

結語:莫以善小而不為
以上兩個案例,都符合本文文首所提到的和平經濟特色:

  1. 減少大規模生產:土作坊和悅和醬園都非大規模生產的作業。
  2. 使用本地或就近地區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生產:土作坊和悅和醬園都採用本地農產品,聘請工場附近的人口工作。
  3. 產業以本地人口福祉為本:出產主要供應香港居民。
  4. 為不能迎合主流人力市場的人口提供出路:土作坊聘用低學歷及新移民婦女;悅和醬園仍聘用目前已五、六十歲的員工。兩家商號都能發揮不迎合主流人力市場的人口的勞動力量。
  5. 發揮個人的專長:土作坊的婦女找回自我價值,悅和醬園老師傅的才能更是文化財產。

選取土作坊和悅和醬園兩個案例,因為一個是主動建立和平經濟模式,一個是七十多年行之有效的和平經濟模式,而兩家商號的僱傭關係都不純粹是人力買賣關係,亦能透過業務建立穩固而緊密的社區關係。從二例可見,和平經濟模式一直都存在,只是沒有受社會大眾所重視,才會漸漸被淘汰,這既是政府政策,亦是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使然,但在老好日子幾乎完全失去的同時,新一代竟又燃起重新找回老好日子的雄心。

但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無論是主動出擊的新店土作坊,抑或已有逾半世紀基業的悅和醬園面對著前路,都舉步為艱。然而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的和平經濟發展,不能只等待政府政策施予,須由小市民自覺地一小步一小步的邁進,期望假以時日能有美好的成果。

 

參考書目:

  1. 《札根於生態、生計、文化的「和平婦女」行動研究》,陳順馨、陳惠芳、趙群、羅燕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2. 劉健芝﹕「在尋常中閃耀的和平的希望──婦女的不言之教」、戴錦華﹕「溫柔的挑舋----象徵與真實的行動」、陳順馨﹕「婦女、和平與女性主義」、劉健芝﹕「希望的土壤」、鍾秀梅:「生態是永恆的經濟」﹐陳順馨主編(2007):《多彩的和平──108名婦女的故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024-1052頁。

 

注釋:

[3] 《蘋果日報》,〈港府為遷就內地食品 剔除三種農藥規管〉,2014年4月7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0407/52360833?fb_action_ids=10152038006152543&fb_action_types=og.likes

[4] 《蘋果日報》,〈活雞獨市 每斤達$49.5〉,2014年3月22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2/18664772

[5] 《頭條日報》,〈「加強版」發展新東北 古洞北粉嶺北先起動〉,2013年7月5日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hk/2013/07/05/244611.asp

[6] 《鏗鏘集》,〈古洞不息〉,2013年11月3日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3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