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街頭抗爭或大、小型群眾運動,一向標榜「和平、理性、非暴力」。這種簡稱「和理非非」的抗爭文化源自上世紀七十年的抗爭手法,由於香港經歷了六七年的暴動,統治香港的殖民政權推出嚴苛的公安條例,街頭抗爭以至小型的群眾運動很容易便墮入公安條例的法網。
前言
光害下的暴力香港 (吳希汶)
傳統手工業是一種和平經濟的示範? (梁佩玲)
構成外內暴力的飲食模式──衍生「任食」概念的反思與啟示 (楊啟聰)
容讓「包容」一詞重歸它應有的豐富蘊涵 (謝伯盛)
商業電影中的另類實踐——對電影《讓子彈飛》的文本分析 (蘭舒)
Unveiling the violence in education - from a teacher's point of view (Chan Wan-hang Philip)
從歷史裏走出來的九龍城寨 (關懷遠)
看新疆,反思現代價值 (溫愽)
遲來的民主回歸 (馬國明)
喪屍治港 (葉蔭聰)
政治問題 政治解決 (許寶強)
寫在學生罷課的此刻 (陳清僑)
回憶 (何玉蓮)
瀏覽總人數 :
本網站採用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共享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