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打造文創香港」 ── 以「星街小區」作例子
陳嘉敏


「打造」作為活化城市關鍵詞
要數香港特區政府的官方「關鍵詞」,除了「起錨」、「關愛」,相信大家也一定會想到「打造」一詞。從打造一個閱讀空間,[1] 到打造一個道路網絡、[2] 優質生活圈、[3] 美食天堂,[4] 甚至打造整個香港,[5] 我們的生活空間和城市面貌,已在一連串以發展為名的「打造」下迅速變形。在獅子山下由漁港拼出一個亞洲國際都會,再由推土機活化出一個美好家園。象徵符號和進步指標橫流,地標式建築物和都市新形式打造出嶄新的權力地景,意圖重塑我們對城市的感知和想像。[6] 香港人面對急劇的城市變遷也不是不無所動,左嘆一句「茫然陌生」,右嘆一句「不如移民」,梁振英忙不疊跑出來提醒大家「家是香港」,「誰也經歷過迷惘,但愛仍在舊城窄巷」。[7] 且慢,這個「不能代代相傳的城市」,[8] 還可以稱得上是家嗎﹖舊城窄巷在主旋律下指的是星斗市民生活實踐出來的空間,還是海洋公園內重現 (re‐present) 的「香港老大街」﹖[9]

在美麗新世界的願景下,不能代代相傳的,除了是舊區的建築物和都市形貌,還有當中盛載的生活記憶和習慣。誠如德國哲學家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所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周遭的事物因長期接觸 (tactile appropriation) 而建立關係,使之成為不能磨滅的生活記憶。

在香港,文化保育在二零零零年後正式進入公眾議程。[10] 二零零六年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更展開了一場捍衛本土文化及社區的城市運動。[11] 城市的拆建組裝觸動市民神經,文化保育和「集體回憶」成為公眾及媒體的關注點。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自二零零一年取代土地發展公司後,「活化」 (Revitalization)與「保育」(reservation)成為其策略性要旨,[12] 成立不久即優先處理灣仔莊士敦道的文化保育項目(即翻新和昌大押及鄰近的唐樓),並且策略性地創造了「灣仔舊區」(Wan Chai old town)一詞。[13] 和昌大押「活化」成的高級主題餐廳The Pawn,宣示了市建局以歷史主題化(historical theming)和品味消費的活化社區進路。這篇文章我們把目光轉移到灣仔舊區的另一個角落──日街、月街、星街。這幾條從前以商用印刷業為主的街巷在公私營發展的「活化灣仔」計劃下被打造成「星街小區」,在太古地產的主導規劃下成為「滙聚企業、咖啡店、酒吧和餐廳的潮流熱點」。[14] 本文章將透過理論及實地考察,探討在資本主義的運籌下,城市面貌形塑為餘閒享樂的都市空間的文化策略,以及品牌化 (branding) 如何令城市失去靈魂。


星街小區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日、月、星街尋找「星街小區」
「活化灣仔舊區」計劃是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的文物保育工作中提出的重點項目之一。所謂的「灣仔舊區」,在官方的定位是「莊士敦道以南,堅尼地道以北,位處皇后大道東兩旁的地帶」。[15] 當時市建局與發展局聯手,設立「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提出與處理天星皇后碼頭有別的新方法來保育及活化灣仔︰「文物保育的工作不再是局限於單一的歷史建築物,而是以一個小區形式從而保存地區特色」。[16] 多個活化灣仔項目迅速起動,包括太源街/交加街露天市集、「藍屋」建築群、茂蘿街「綠屋」建築群和灣仔歷
史文物徑等。

當中活化聖佛蘭士街/星街一帶便是香港政府與太古地產聯手,以公私營合作方法試圖以小區形式保存的活化項目。其範圍包括聖佛蘭士街、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永豐街、進教圍及萬茂里等圍繞在太古廣場三期附近的街道。項目於二零零八年末由委員會邀請私人機構提交競投興趣表達書,並於二零零九年正式展開。[17] 為了達至太古地產預期的「培育多元化營商環境、推廣文化旅遊、推廣地區特色、歷史及文化遺產,以及美化現有街景及提供更多公共休憩空間」,太古地產提出多項改善公共及私人設施的工程,打造出既安全又富藝術性的社區環境[18] (請參考下圖)。除了硬件上的美化外,太古地產亦透過「星街小區Starstreet Precinct」的宣傳包裝,把這區比擬為倫敦的科文特花園(Convent Garden)。[19] 此等直接仿效外國例子,大量注入文化消費符號的「打造」小區工程,主要透過以下三種手段︰


(圖片來源︰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報告)

一、篩選地區歷史
查看饒玖才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日、月、星街的命名典故,當時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永豐街旁的山坡地段建立了香港第一所發電廠,供電給配水庫及為市民提供街燈服務,後來在廠附近新僻的住宅區則以日、月、星來命名,取義於《三字經》︰「三光者,日月星」,[20] 這亦正正是太古地產訴說「星街小區」歷史故事的開端。後來這故事發展迅速,轉眼這沉睡小區 (sleepy oasis) 已慢慢由遍佈中式唐樓的街巷蛻變成集文化、創意與藝術於一身的活力休閒熱點,亦是型格畫廊、特色傢俱店、舒適咖啡室及旗艦餐廳的集中地[21] (由筆者所譯)。筆者帶著這潔淨淺薄的「地區歷史」走到小區,嘗試尋找那隱去的歷史脈絡。在充滿歐陸風情的小街上還看見印刷廠的老鐵閘,可是店家已換成時尚的背包店;車房已所剩無幾,食品批發公司被圍板封起即將喬遷,老舊與殘破的東西像在趕緊退場。過去印刷業曾是在灣仔盛行的技藝行業(craft‐based industry)之一,利東街、石水渠街及日、月、星街均是印刷業的中心,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利東街在被消滅前以「前店後廠」的喜帖舖為主,而日、月、星街則因地方偏僻及車子較難前往,故舖子多從事商業用印刷,結合工場及舖面,客人多是熟客。[22] 這樣的歷史固然不夠「品味」,也未能替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提供更多慾望符號,故在打造文化小區的官方歷史中被隱去並不稀奇。

走到星街九號太古地產星域軒的西班牙餐廳1/5 nuevo 旁,一大塊半透明硃砂紅布懸置於八公廟上,中間還隔著個小竹林,這裏相傳是日戰時期的防空洞,當時有人在洞口被炮彈炸死,故供奉了土地公神像以鎮壓冤魂。現在這神龕依然香火鼎盛,被稱為「陰符」的紅布被裝嵌在金屬框內,有如懸空的招牌廣告。鬼故不為悠閒生活形態加分,故民間典故也在官方歷史中缺席。誠如Alan Bryman在訪問迪士尼樂園設計者時所引述,所有負面的、不可欲的因素如鬼故或傳統產業都要弄走,並把一切設計為正面的因素。[23] 情況就有如日本打造六本土新城時,把六本本作為東京著名紅燈區的事實隱去一樣。[24] 這樣具策略性及選擇性的歷史篩選,旨在為企業提供有效率的論述來賺取及累積資本。這亦有如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所言,「『過去』被化約及改頭換面,衍生出眾多風格化又令人眼花撩亂的影像,但這些影像既表面又毫無深度,只有非常淺薄的歷史感覺」。[25] 歷史成為潮流文化的佈景版,亦為企業製造「兼顧區內文化歷史」的條件,為所謂的「文化保育」創造合理性。


八公廟上的半透明硃砂紅布
(圖片由作者提供)

二、美化生活空間
由永樂里步行至日街,樓梯圍欄使用了太陽光線的設計,旁邊的美東公園及光明街兒童遊樂場鋪砌了波浪形的人造花崗石,並加裝了光纖照明裝置,製造柔和氣氛;日街上的垃圾站化身為風格派大師Piet Mondrian 的名畫,沿路街燈採用了雕刻設計……[26] 太古地產的活化計劃,除了策略性的地區描述,還包含了外觀上
的美化。藝術化的設計空間佈局彷彿在告訴你「藝術就在你身邊」,藝術品不再收藏於博物館內,而是可以出現在街角弄巷,為街道傢俱(street furniture)添新裝,給市民帶來驚喜歡笑,就連日常敬而遠之的垃圾站也可以成為留影之地,情況恰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說的“We live everywhere already in an‘aesthetic’hallucination of reality.”。[27] 我們身處的「真實」(reality)已被美藝幻覺所吞噬,變成目眩的「超真實」(hyper‐reality)。[28]


日街上的垃圾站
(圖片由筆者所攝)

人活在模擬(simulation)的景觀中,符號與擬像再不能與真實劃清界線。歷史、藝術及文化被符碼化,成為與我們日常生活認知貌合神離的產品。一如太古地產宣稱有意保留歷史紐帶,把「曾於灣仔流行的馬賽克藝術」融入設計,希望以這種仿效落戶灣仔舊區的葡萄牙人的設計風格,使社區充滿歷史人情。然而所謂的馬賽克藝術,可能以紙皮石來稱呼更能勾起香港人的生活記憶。過往的香港唐樓、冰室,以至地鐵站月台均以這種廉價的紙皮石作裝潢,反映了舊香港的美學價值,然而若「紙皮石」一詞放在「星街小區」的打造工程中,卻失卻了一種時尚新潮的感覺。郭恩慈在介紹上海「新天地」時,援引Guy Ernest Debord 的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Spectacle)理論,指出「歷史、藝術及文化所體現的空間的展示,已轉化成為搜尋異國、懷舊風情的遊客,以及追尋秀異身份認同的(國內)消費者的尋歡場所」。[29] 居民透過生活實踐「活」出來的空間 (lived space)慢慢在發展商的打造下被隱沒,變成一個炫耀性的,富悠閒美學的消費景觀(conceived space)。

另一例子可見於太古地產擬開展的美化工程──樂滿商業中心平台私人花園改善工程。太古地產建議在樂滿平台引入如美東公園及光明街兒童遊樂場一樣的波浪形設計,並會搭建人行橋連接日街與平台。此項建議由於需把一段日街僻為行人專用區及作為人行橋的落腳點,故委員會認為有機會影響附近上落貨的食店及車房。[30] 此外由於此人行橋會跨過樂滿平台與日街之間的公共後巷,如果建議落實,很大部分的後巷便會消失於公眾視線。後巷常被視為藏污納垢之地,然而它也是很多基層市民擺放生財工具甚至開設小鋪的地方,亦是塗鴉的勝地。筆者走到星街後巷也找到這些生活痕跡,然而這裏與周遭景觀大相徑庭,順理成章成為除之而後快的目標。


後巷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進展匯報)


擬興建行人道的地方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三、塑造時尚的文藝形象
走在「星街小區」你會找到法式、日式、西班牙式、意大利式、東南亞的美酒佳餚,你更會找到綠色生活、型格傢俱、藝術畫廊、個性男女服飾品牌、復古玩意……
瀏覽「星街小區」的官方網頁,英文是網頁的唯一語言。內容除了有星街的歷史和餐廳商店的介紹外,也找來這些店家的主理人(the artisan)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和喜愛小區的理由,突出小區作為中西合璧、新舊交融,充滿品味及個人風格的潮流集中地的形象,也在販賣正宗、道地等指涉城市統正性(authenticity,或釋作原真性、本真性)的符號。太古地產亦主力在面書替小區作宣傳,在專頁開啟後一年加入中文介紹,提供大量購物優惠及舉辦多場藝文和品酒活動,希望吸引更多嚮往慵懶氣氛、悠閒格調的人前來消費。

在後福特主義 (Post‐Fordism)的年代,資本家放棄大量生產單一化的產品,轉而開展靈活多變的生產模式,以生產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品,開拓小眾市場。消費填充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餘暇」時間,在日出而作後,讓我們追尋「輕鬆」的娛樂,在刻板乏味的都市生活中抒一抒悶氣,也從中形塑自己的生活品味(lifestyle)。英國學者Mike Featherstone 分析生活品味乃指個人化,自我表達以及對潮流風格的自我意識。[31] 他引用Stuart and Elizabeth Ewen 在《Channels of Desire》中所言,現代社會是“Today there is no fashion; There are only fashions.”, “No rules, only choices.”。[32] 因為選擇看似多不勝數,人們以為能在消費行為中找到自由自主的感覺,「做一陣老闆」。消費亦不再是單純的為應付基本需要,而是透過物品所指涉的能指,人們在建立自我形象及價值,亦在實踐一個階級分層的生活方式。[33] 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自一九八零年代而降,新小資產階級(new petite bourgeoisie)文化已逐漸取代高檔文化 (high culture)的主導地位。[34] 新小資產階級(new petty bourgeoisie)是指中下階層中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35] 他們多從事新興行業如媒體、文化產業或社會的輔助行業 (如新聞或廣告從業員、藝術工作者、公關、護士等)。[36] 他們擁有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較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多,並以「文化」去確立自我認同和地位,經常出入博物館及畫廊這些文化場所,生活品味著重美感與享受。[37] 「星街小區」要吸引的就是這類新小資產階級。

太古地產在管理小區時引進商場管理模式,嚴選進駐小區的租戶,故遊客在閒逛時不會發現性質重複的店舖,[38] 打造出一種選擇繁多之感。透過傳媒及網絡平台的推廣宣傳,「星街小區」被打造為既像蘇豪又像六本木的休閒勝地,「不香港」的感覺成為賣點。這些文化包裝所打造的正正就是新小資產階級所嚮往的生活美學。與這種美學相違的店舖,如洗衣店和士多,即使也同坐落於星街,也不會出現在任何推廣宣傳之上,他們對「星街小區」這打造的頭銜也不甚了解。[39]

 
關門大吉的日本食品批發店
(圖片由作者提供)


整條街的原有產業消失
(圖片由作者提供)

太古地產的打造從篩選對地方形象有利的歷史、改造尋常的生活空間到塑造時尚氣氛,使星街在短短數年間從居住地景轉變成消費地景。太古地產的打造工程在二零一三年竣工,並宣稱星街已獲得新生(rebirth)。究竟這個有如救世主打救的新生背後,有甚麼人和事被犧牲了﹖

從傳統行業、文創產業,再到大財團進駐,被犧牲的都市純正性
星街的空間格局──混合的土地用途、小區小街、新舊建築物並存,令人聯想起《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所提倡的好城市的四大元素[40] 面對在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六零年代掌管美國紐約州和市政府的主要開發的羅伯特‧摩西,雅各反對他所提倡的現代主義公共計劃。她反對街道為汽車而設以及破壞原有社區的大型開發案,重申城市的可貴之處在於無規劃的混亂狀態所產生的人際接觸,[41] 雅各認為這樣才可保存社區的活力及多樣性。雖然雅各的議論被奉為經典,然而她亦被批評「忽略了導致活力或無聊的社會、文化及經濟因素。」,忘了她所歌頌的那些都市空間的物理條件,也是一種社會產物(social product)[42] 和權力的載體。其實雅各所珍視的人文風景早已煙消雲散,即使小街巷舊建築被保留,城市多樣性已被資本及文化權力所整合,舊居民和新來者均要讓路。

這個轉變在雪倫.朱津(Sharon Zukin) 的《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有詳細探討。朱津在書中以布魯克林、東村、聯合廣場等例子,說明城市對統正性的追求與城市風貌改變的關係。城市的純正性(authenticity)指的是事情原真、道地的特質。它並不是指起源,而是偏向與經驗和風格有關,[43] 亦暗示一種「讓人能在該城市落地生根的道德權利」。[44] 社區新來的居民如藝文工作者及其吸引來的消費產業帶來嶄新的生活風格,影響社區原有的生活文化,創造出新的純正性。然而這種純正性也是一種文化權力,取代了長期居民的品味,文化消費亦促使物業價格上升,令原有居民付擔不起區內節節上升的租金而需搬走,形成仕紳化(gentrification)。朱律在此並不是否定新的純正性,純正性的創造讓我們繼續思考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所在,但朱律認為在追求純正性的同時,人們得注意那種追求不應只是一種符號消費的經驗,而是應如法國社會學家列斐伏爾 (Henri Lefebvre)所言,需思考不同階層居民,包括原有居民和外來者的城市權 (Right to the city),讓新舊的純正性能互相平衡和尊重,落地生根。要捍衛城市權,讓純正性不致淪為權力工具,必須要認清新舊純正性的共同敵人──政府及地產商。

在「星街小區」這個例子,文藝創意小店早在太古地產的打造前已在星街及隔鄰的堀頭巷秀華坊出現,跟據《灣仔區──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所引述的報導,[45] 早在二零零七年,星街已是一個小型的創意集聚,不少藝術及創意產業工作者也選擇居於灣仔。然而在小區打造工程開始後,不止上文曾提及過的商用印刷店、車房和食物批發公司未能留下,連這些創意產業工作者也受到影響,繪本《日月星傳》的作者郭家麒表示抵不住加租要搬走,[46] 早已在星街開店的Sam Flowers 店主亦見證著街坊一一搬離。[47]

這個狀況符合了朱津所提出的「終點文化」(Destination Culture)模型。在後工業生產(Post‐industrial production)與悠閒消費(leisure consumption)的城市,地產商為使土地有更高的經濟效率,於是紛紛投資高租金項目,並迎合那些著重生活美學多於關心政治權力的年青一代。[48] 文藝及消費空間如商場、博物館或生產空間如創意產業園區均是城市積極投資的終點文化,創造以美感及創意藝術為首的都市地景,塑造賦有可預期刺激的新消費空間。

太古地產在星街擁有星域軒及星街五號(5 Star Street),並在永豐街擁多個地舖單位,[49] 透過政府的「活化灣仔舊區」計劃,太古地產因應資本主義「賺到盡」的邏輯改變空間結構,累積更多資本。未來太古地產更會重建於永豐街上的永豪閣及永豐大廈,將之由住宅改變為商業用途,以擴建太古廣場三座。[50]


永豪閣及永豐大廈即將重建為太古廣場三期的擴張部分
(圖片由作者提供)

城市的形象工程
近年,愈多城市透過文化藝術來建立品牌 (branding)。通過改變都市地景,意圖塑造目眩且獨特的景觀,來吸引投資及加強城市競爭力。文化藝術淪為城市裝飾,歷史故事成為商業策略。在後工業社會,符號經濟(symbolic economy)成為新發展趨勢,資本主義的無孔不入把所有物件包括城市形象符碼化,大量文化消費符號產生,然而它們的意旨也離不開創意、悠閒、品味等意思,於是我們會找到很多的蘇豪,很多的銀座,很多沒兩樣的摩天大廈,很多相類似的文創園區。城市喪失地方感(placelessness),變得千篇一律、大同小異,這是我們期望看到
的城市發展嗎﹖

後記


(圖片由作者提供)

這裏是香港,也可以是台北。

筆者住處附近的咖啡店,從裝潢、擺設,以至員工服飾、食具以及所售賣的產品,都跟台北的一間咖啡店極為相似。我對台灣的藝術文化極為喜歡,可是當我看到滿室刻意營造的象徵符號時,不禁閃過一絲不安。我們對一地文化的體會,始於日常生活與該地的人、事、物的親身接觸,那種豐富的內涵、層次和肌理,絕對不能由空洞與表面的符號所代替。要抵抗對香港的茫然陌生,拒絕政經力量打造式的城市發展,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本土文化,反思發現主義對空間及歷史的侵蝕,並回到人和地區的層面去思考活化和重建。發展不是硬道理,城市是由每位市民共同透過日常生活實踐所營造的空間,每位市民均有權利改造自己的城市。如果我們不起來捍衛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不反抗當權者不公義的城市規劃,我們失去的將不單只是城市的風貌,還有城市的生命力和靈魂。


參考資料:
中文參考書目
Sharon Zukin (1993),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0)
馬國明 (2008),《沒有光的所在》(香港︰CUP 出版)
葉蔭聰(2010),《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思中(2007) ,「解放皇后碼頭歷史的根本意義」,《明報》,2007 年8 月22 日,版A29
饒玖才(2011),《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葉蔭聰(1999),《迪士尼不是樂園》(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
Jane Jacobs (1961),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Sharon Zukin (2009),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2)

英文參考書目
Jean Baudrillard.(1983): Simulations. America: Semiotext(e), Inc.
Mike Featherstone.(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New York; America: SAGE Publications Ltd.
Pierre Bourdieu.(1987):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Britai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絡資料
「家是香港」運動http://www.hkourhome.gov.hk/
新聞公報 發展局局長談灣仔舊區活化計劃︰
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12/20/P200712200304.htm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報告︰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09/10th/WCDC_2009_036C.pdf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進度匯報︰
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09/13th/WCDC_2009_090.pdf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進展匯報︰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10/16th/WCDC_2010_048.pdf
技藝行業的危機與轉機:灣仔篇︰
www.adawong.org/dcs/WCBIF/Wanchai%20craftbased%20industry%20full%20version.pdf
《灣仔區──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
http://www.ursreview.gov.hk/eng/doc/Wanchai%20DAS%20final%20report_080410.pdf
Wanchai and Starstreet: The Cultural Precinct www.starstreet.com.hk/the‐cultural‐precinct/
太古地產 灣仔:衍變中的舊區︰
www.swireproperties.com/cornerstone/past_issues/20130304/tc/spotlight.html
太古地產 活化灣仔舊區︰
http://www.swireproperties.com/static/sd/sd2009/zh‐tc/our‐community/old‐wan‐chai‐reviatalisation.html
太古地產 二零一二年報告書︰http://ir.swireproperties.com/big5/reports/ar12.pdf
太古地產 二零一一年報告書︰http://ir.swireproperties.com/big5/reports/ar11.pdf
「街知巷聞﹕閒蕩星街 那裏有亮光」,《明報》,2011 年11 月27 日
「書中自有舊‧風‧情」,《明報》,2013 年7 月16 日
「星街新興藝行地帶」,《頭條日報》,2007 年10 月22 日_

 

注釋:
[1] 香港公共圖書館通訊──2013 年9 月號︰打造優質閱讀空間
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pub/ext_act_pub_ln/2013/9/ln_201309iss_ln1.html

[2] 啟德發展計劃打造綠色道路網絡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8/09/P201308090268.htm

[3] 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年施政報告──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
www.policyaddress.gov.hk/08‐09/chi/p92.html

[4] 打造美食天堂 www.gov.hk/tc/theme/bf/highlights/ftf2.htm

[5] 蘇錦樑:打造香港為亞洲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rthk.hk/rthk/news/expressnews/20121207/news_20121207_55_887901.htm

[6] Sharon Zukin (1993),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0),頁50

[7] 「家是香港」運動主題曲《同舟之情》歌詞 http://www.hkourhome.gov.hk/chi/song.shtml

[8] 馬國明 (2008),《沒有光的所在》(香港︰CUP 出版),頁21

[9] 海洋公園──香港老大街
http://www.oceanpark.com.hk/html/tc/park‐experience/attraction‐show/old‐hong‐kong.html

[10] 葉蔭聰(2010),《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71

[11] 周思中(2007) ,「解放皇后碼頭歷史的根本意義」,《明報》,2007 年8月22日,版A29

[12] 市區重建局的「四大業務 (4Rs)」, 還包括重建(Redevelopment)及復修(Rehabilitation)

[13] 葉蔭聰(2010),《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78

[14] 太古地產 活化灣仔舊區
http://www.swireproperties.com/static/sd/sd2009/zh‐tc/our‐community/old‐wan‐chai‐reviatalisation.html

[15] 新聞公報 發展局局長談灣仔舊區活化計劃 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12/20/P200712200304.htm

[16] 新聞公報 發展局局長談灣仔舊區活化計劃 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12/20/P200712200304.htm

[17]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報告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09/10th/WCDC_2009_036C.pdf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進度匯報
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09/13th/WCDC_2009_090.pdf

[18]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報告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09/10th/WCDC_2009_036C.pdf

[19] Wanchai and Starstreet: The Cultural Precinct www.starstreet.com.hk/the‐cultural‐precinct/

[20] 饒玖才(2011),《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1] Wanchai and Starstreet: The Cultural Precinct www.starstreet.com.hk/the‐cultural‐precinct/

[22] 技藝行業的危機與轉機:灣仔篇
www.adawong.org/dcs/WCBIF/Wanchai%20craft‐based%20industry%20full%20version.pdf

[23] 葉蔭聰(1999),《迪士尼不是樂園》(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頁21

[24]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頁104

[25] 葉蔭聰(2010),《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78

[26] 太古地產 灣仔:衍變中的舊區 www.swireproperties.com/cornerstone/past_issues/20130304/tc/spotlight.html

[27] Jean Baudrillard.(1983): Simulations. America: Semiotext(e), Inc.148

[28]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頁91

[29]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頁301

[30]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 工作進展匯報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archive/wc_d/pdf/2010/16th/WCDC_2010_048.pdf

[31] Mike Featherstone.(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New York; America: SAGE Publications Ltd. 81

[32] Mike Featherstone.(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New York; America: SAGE Publications Ltd. 81

[33] Pierre Bourdieu.(1987):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Britain: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34]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頁75

[35]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頁75

[36] Pierre Bourdieu.(1987):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Brita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59

[37] Pierre Bourdieu.(1987):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Brita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3

[38] 「街知巷聞﹕閒蕩星街 那裏有亮光」,《明報》,2011 年11 月27 日

[39] 從筆者訪問得知

[40] 珍‧雅各(Jane Jacobs)提出︰好城市四大元素:土地用途混雜、街區小、高密度、不同年代建築物共存。Jane Jacobs (1961),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41] Sharon Zukin (2009),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2),頁22

[42] Sharon Zukin (2009),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2),頁27

[43] Sharon Zukin (2009),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2),頁11

[44] Sharon Zukin (2009),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2),頁14

[45] 《灣仔區──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
http://www.ursreview.gov.hk/eng/doc/Wanchai%20DAS%20final%20report_080410.pdf

[46] 「書中自有舊‧風‧情」,《明報》,2013 年7 月16 日

[47] 「星街新興藝行地帶」,《頭條日報》,2007 年10 月22 日

[48] Sharon Zukin (2009),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台北:群學出版社 2012),頁284

[49] 太古地產 二零一二年報告書 http://ir.swireproperties.com/big5/reports/ar12.pdf

[50] 太古地產 二零一一年報告書 http://ir.swireproperties.com/big5/reports/ar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