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中大女工同心合作社女工
訪問:文己翎、陳嘉敏、連楚貞
整理:文己翎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女工同心合作社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的女工同心合作社(下簡稱合作社)小賣店,位於大學本部范克廉樓地下低層,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組織創立,不經不覺,已經在中大紮根了十多年。合作社社員全部都是來自基層的婦女,有的是因香港經濟轉型而失業的工人,有的原是全職照顧子女的家庭主婦。她們是如何組織起來,如何創業守業?我們分別訪問了兩位社員──朝陽和阿珍,分享她們發展合作社這種另類經濟模式的心得與經驗。
朝陽是合作社的新成員,加入合作社不足一年時間。在加入合作社前,她已經有十年沒有工作,對合作社也沒有什麼認識。朝陽說要正式成為合作社社員前,先要參加一系列工作坊,還要實習。她在工作坊了解了合作社的理念,如平等決策、反對大財團壟斷等等。「我們每個人也是老闆,每人也有話事權,大家要互相協調,輪流當值和編當值表,要一起開會商討合作社的營運。一般的公司的制度和工作時間全部由上司定好,不可改變,而合作社則是互相遷就,方便我們安排私人時間。」
合作社實踐經濟民主,社員有平等的決策權,理念看來簡單,實際運作卻有不少問題。朝陽覺得人際關係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女性通常意見也很多,很容易出現分歧。我們常常會出現意見不合的情況,雖說是商議,但有時可能天整也沒有結論」她認為需要與工作伙伴磨合,大家互相遷就和包容,最重要是嘗試用對話解決問題。
阿珍則是合作社的老臣子,在二零零二年時加入合作社。阿珍最初擔心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很難相處,但同學卻是非常支持合作社。這讓她很開心,也認為跟年青人合作讓自己也變得年青。阿珍在未加入合作社前是家庭主婦,她認為合作社在學校也是扮演母親的角色。「我們不只是做買賣,還要照顧同學的健康。我們的食物全部都是真材實料,例如雞蛋仔,外面的雞蛋仔,全部都是用蛋漿做的,但我們是用一隻又一隻的真雞蛋做的」
不過要嘗試這種另類的經濟模式,在主流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到不少阻力。以前香港的合作社多由農夫組成,故由漁農處管理。現時儘管愈來愈多非農業的合作社,但有關安排仍未檢討,合作社需作商業登記,也需納稅,財政報告亦要交往漁農處審批。經營合作社,較經營一般小賣店困難。不過,合作社卻能在中大紮根十幾年。阿珍看著合作社成長:「由最初每天只弄三十隻茶葉蛋,到現在每天弄一百隻也不夠賣。我是第二代的成員,有些第一代的社員還未離開合作社,從創立自今也有十多年了」。女工同心合作社主張共同決策,女工要一起決定工時、工資、分工、產品配置,還要製作食物、輪流當值等,絕不容易。能夠十多年來仍然堅守在合作社,是源於一份熱情。
同學們參加社會運動,社員也會留意。阿珍憶述「反國民教育」的時候,同學們在酷熱天氣下在百萬大道舉行集會。她們便煲了五花茶,分給同學以作消暑和打氣。社員們曾一起到南韓,與當地的合作社交流,為南亞海嘯、四川地震舉行義賣,在合作社內擺放「佔中籌款箱」為佔領中環籌款。每個人的工作崗位不同,阿珍認為女工合作社嘗試用她們自己的方式,介入不同的社會議題,也為基層婦女發聲。
後記
訪問那天,阿珍不停對我說,她女兒也是中大畢業,較我早一屆。阿珍和朝陽都說她們讀書不多,不善表達,但在訪問時,卻能夠非常仔細的向我們講解合作社的理念,並毫無保留地與我們分享她們在合作社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們這些學生,在課堂內外常常接觸不同的社會理論,但在香港的社會環境下,卻從來沒有真正實踐民主。相反,女工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每天實踐經濟民主,維持了十多年,實在是令人敬佩!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