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設定和組織有效的學習經歷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通識教育學士後文憑課程主任
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3月10日
【明報專訊】(有效的通識建基於系統的教育二之二)
要有效地達至通識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可以參考Ralph
W. Tyler提出的課程發展和執行的基本架構。上周五(3月3日)同欄已探討了第一步,本文續談餘下3步。
第二步﹕設定與目標相關的學習經歷
當
通識科課程目標因應學生的背景和興趣具體化和細緻化後,教師可開始設計與這些目標緊密相關的學習經歷(learning
experiences)。假設通識科在知識方面的目標被理解為深入了解一些發生於「自我」、「社會與文化」和「科學、科技與環境」等領域的事情,而非泛
泛地知道這3個領域所可能包含的零散資料﹔在學習技能(skills)方面則強調「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思考」﹔而在價值方面側重於「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
化和觀點」,那麼有關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所要求製造的學習經歷,將不應花時間於追趕課程羅列的所有內容,而是讓學生能對這些學習領域的部分問題進行深入探
究,充分經歷用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問題的經驗。
彈性解讀課程結構內容
具體來說,這意味覑教師要對現有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彈性地解讀,選擇一些能最有效地達至這些目標的議題,並設計相關的學習經歷。
以
上述目標為例,教學過程的設計,明顯不應側重於背誦式的考試和講授式的灌輸,也不應讓學生輕易地從教科書或其他教學材料中找到答案。更好的設計是讓學生經
歷多於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用多於一個來源的參考資料,以至接觸多於一種的價值判斷,以經歷「多角度思考」和「欣賞多元價值」,從而更「深入」地
理解個人、社區、國家和全球的事情和它們之間的連繫。自然,設計這些學習經歷,必須是學生能力所及的,並讓學生親身經驗的,而非只是觀看或聆聽教師如何分
析或處理這些問題。決定了相關的學習經歷後,下一步是有效地組織它們,以達至課程的目標。
第三步﹕組織設定了的學習經歷
以上述設定的學習經驗為例,倘達成的效果是要讓學生經驗「多角度思考」、「欣賞多元價值」和「加深理解知識」,那麼通識科的課程組織、上課方式、課外活動和評核方法等,大抵會與我們現在習慣的有很大的不同。
以
課程的組織為例,要讓學生經歷「多角度思考」、「欣賞多元價值」和「加深理解知識」,教與學的內容不能過多,而且必須有延續性(讓學生可以重複地經歷以收
鞏固之效)和有次序(由淺入深)的,這也是為什麼教師不應教授通識科諮詢文件中羅列的所有內容,而應依據學生的背景、能力和興趣選擇小量的議題,讓學生有
充分的時間反覆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不斷深化學習。
第四步﹕訂定評核的準則和方法
不同於以往強調知識傳授的學科的目標和學習經歷,通識科所要求的評核方式也將會不一樣。倘「學會學習」是最主要的目標,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評核便不可忽視。問題是如何設計評核的方式,能真正測驗學生是否朝覑課程的目標邁進。
如
果學習經歷最終決定學生的學習成果,那麼能否找到一系列具體的行為表現來反映學生的學習,便至關要緊。事實上,正如Tyler指出,有很多課程目標(例如
通識科羅列的目標)所追求的學生行為,是難以完全透過紙筆考試反映出來的,因此其他方面的評核安排,例如觀察、抽樣調查或製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能表現其學
習成果,將變得十分重要。
評核方法須與教育目標一致
評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澄清預設的教育目標——只有當課程目標清晰明確以至可量度時,評核才是可能的。而一種與教育目標一致的評核方法,將有助於學生朝覑既定的目標進發。否則,課程的教與學將可能會與教育目標偏離。
例
如當通識科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懂得「多角度」思考時,要求唯一正確的答案的選擇題測驗或要求學生能從考試提供的材料尋找簡單答案的閱讀理解,顯
然是不太合適的評核方式。為此,新的評核準則和方式必須引進。我們相信,教師是有空間和能力發展與通識科教育目標一致的評核準則和方式的。
在 往後的10多個星期內,我們將參考上述的框架,以具體的例子,討論教師可以如何具體化和細緻化通識科的教育目標、設定和組織有效的學習經歷(包括選擇議題
和教學法),以及設計相關的評核準則和方法,希望能為如何推行有意義和有成效的通識教育提供一些初步的意見,供教師和學生參考。
延伸資料︰筆者提出了一個組織課程的框架予教師參考,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背景而對政府提供的課程架構作出適當的調整,下載網址︰life.mingpao.com/htm/table20060306.htm
其他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