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創造力和多角度思維
文﹕張偉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通識教育學士後文憑課程主任 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3月31日
【明報專訊】創造力是通識科另一強調的學生共通能力。本文不打算詳細討論何謂創造力,只嘗試指出通識科所注重的多角度思維和跨學科學習,是和創造力息息相關的。
創造力不僅依靠靈感
談到創造力,會使人聯想起一閃而至的靈感,又或是亞基米德在浴缸中突然想到如何解決皇冠是否由純金製造的難題,高興得光著身子,跑到街上的故事。創造力經常和靈感連上關係,甚至畫上等號。我們的確有靈光一閃的經驗,好像突然有新的想法,幫助我們解答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然而,不少研究指出,所謂突如其來的靈感,其實來得並不突然,而是大腦的潛意識不斷思考一些我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而在不被注意時出現突破。
與靈感不同,意識思維創作的特點,是嘗試逃避大腦固有的邏輯,以尋找新意。創造力的前提,是看事情的方法不僅只有一個,而解決問題也非別無他法。在理解既存的觀點的基礎之上,嘗試跨越舊有科學知識的框架,不簡單或先驗地排拒任何與既有常識習見不同的看法,認真地從提出這些「非一般」的想法的群體或個人的角度去思考,扣連或回應既存的知識,往往更有機會發展出新鮮的觀念。
例如要尋求學術突破,囿於既有學科的常規習見,往往不利新範式的出現,相反,認真地思考和回應來自學科以外的問題,更能激發新意﹔而在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小孩子打破常規地使用顏色或圖像,可以為藝術家引入新的資源,指示未來的創作和研究路向,倘簡單地以幼稚來否定小孩子的「塗鴉」,也可能同時扼殺成人的「創意」﹔又例如青少年的街頭次文化,若簡單地以無聊或浪費青春來責難他們,典堂級潮流服裝或創新音樂的重要養分也可能失去。因此,懂得從學科以外、小孩和青年的角度思考,是創意的前提。換句話說,跨學科和多角度思考是創造力的基礎。
創意建基跨學科和多角度思維
然而,指出跨學科對創意的重要,並非等同否定有用的學科知識,而是要求超越學科框架下製造的偏見。對於討論通識科的目標和各種共通能力時,部分論者往往過分強調新的教學法如何與傳統教學法根本不同,甚至有矮化學科知識的傾向,我們不敢苟同。倘若愛因斯坦缺乏深湛的經典物理學知識,恐怕不可能創造他的相對論學說﹔如果不重視紮實的透視、機械、解剖等學科知識,達文西也絕不會被西方譽為天才。站在巨人的肩膊上,才可以看到更高更遠,在在提醒我們堅實知識基礎對創新和開拓的重要。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難以把創造完全交給潛意識處理,把個人關在房間,不言不語,等待靈感光顧。尤其是當社會愈來愈重視團隊合作,共同參與創造,採用腦震盪(brainstorming)是最常見催生創意的小組方式。
有效地進行腦震盪的最重要兩條規則是﹕第一,在過程中對任何創意開始時不作評價,只全數記錄下來﹔第二,其他人可以建基在別人的創意,發展成為另一新的點子。「三個臭皮匠,湊個諸葛亮」,大概也是同一道理。其他各種常用的啟發創意工具,例如思考方格、不同顏色思考帽等,都在提醒不同視角對培育創造力的重要。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清楚看到跨學科和多角度思維的特質,是利用大腦的意識作創意思維的鑰匙。假如我們重視創造力的訓練,除了要有效地學習和吸收知識的重點以外,還得培養跨學科和多角度思維的方法和習慣,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導致墨守成規和扼殺創意。
創造力性質 天才常人無異
也許有人會認為創造力只是和天才或特別聰明的人有關,不過,倘留意身邊的日常生活,我們不難發現,一般人在每天都碰到一些不能沿用別人或舊有的方法去處理的事情,也需要運用創造力來解決。
而天才擁有的創造力的性質,與常人所擁有的創造力的性質,並沒有兩樣——同樣得借助跨學科和多角度思維。
其他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