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多角度思維助批判能力發展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通識教育學士後文憑課程主任 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4月28日
【明報專訊】聽過一位資深的課程發展主任在討論中指出,通識科不應太重視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免得學生變得經常「窒來窒去」。然而,只要能夠清晰地指出什麼是批判思考能力、它的重要性和有效的培育過程,計劃和執行者是完全不必對教改和通識科強調的批判思維持負面看法的。因此,要有效教授通識教育,必須首先釐清批判思考能力是(和不是)什麼,以至通識科強調的多角度思維如何有助批判思考能力的發展。
需釐清批判思維是什麼
批判思考能力主要的作用是揭示我們思考的起點、過程和結果,以及所採用的分析框架和邏輯,當中隱含的假設、前提、問題和價值取向,目的是要克服我們思考過程中的偏見和盲點,並對新事物持開放的態度,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而非不經思索就抗拒不合時宜的非主流看法。
批判思維是一種幫助我們系統地分析、綜合、應用從不同途徑收集得來的資訊的能力,其前提是要明辨媒體信息的生產和閱讀過程,並分析和判斷媒體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隱含的假設。批判思維既是一些方法技巧,同時是一種智性能力(intellectual capacity)和價值取向。批判思考能力可借助不同的方法技巧,例如歸納和演繹邏輯,或教師常用的六頂帽子和六何法,目的是讓學生懂得分析和綜合資訊﹔批判思維也同時要求學生能夠理解複雜的問題,並可以對自身的判斷給出理由,因此是一種智性的能力﹔最後,批判思維建基於一種尊重知識的態度,或所謂智性上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例如不會為了鼓吹某一觀點或政策而不惜刻意忽略或隱藏一些不利的事實(inconvenience fact)。
多角度思維與批判能力
換句話說,批判思維不是一種沒有知識基礎、缺乏建設性的否定或批評,也不僅僅是不斷地蒐集和保有更多的資料,或機械地套用六頂帽子、六何法等技巧或分析工具。自然,批判思考能力絕不是要學生互相「窒來窒去」。
要培育批判能力,發展多角度思維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多度角思考包括引用性別、階級、年齡、種族、國族、性取向、職業、地域等不同社群的觀點,或扣連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科學/科技等不同範疇的跨學科視野。要批判地理解建基於某種學科或社群的觀點,可借用跨學科的視野,或比較不同學科對相關問題的立場,審視其所建基的假設和分析框架﹔又或引入和比較不同社群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嘗試對既有觀點的立論基礎作出定位,以及尋找另類觀點的可能性。這種多角度視野,既是一種尊重多元知識的態度,也是理解複雜問題的智性能力,因此是批判思考的一個重要基礎。
舉例來說,要討論自我與個人發展,僅僅依據一種簡單的發展心理學視角,指出青少年應如何依據一種線性的發展階段模型,以順利過渡至成人階段,但卻不去理解這種簡單的發展心理學的假設、局限和利益立場,顯然與批判思考背道而馳。相反,如果教師能夠考察不同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歷史脈絡,引入不同學科或跨學科(例如社會學、歷史學、女性主義和文化研究等)對青少年成長的視角,將有助學生和教師理解依據簡單的發展心理學而製作的通識課程的偏見和局限,從而發展出批判思維,改善課程的設計。
另一個例子是「文化與社會」中提出的傳統家庭觀念,倘教師能夠引進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儒家,以至儒家以外的各種觀點(例如道家、佛家)是如何看待家庭的,或中國不同地域和民族(例如少數民族)的家庭觀念,這些多角度的視野,將有助學生理解被簡化了的儒家(漢族)中心的傳統家庭觀的假設、局限甚至偏見,從而發展出更為寬闊、有深度,因此也是帶批判性的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總括來說,要孕育包含了方法技巧、智性能力和價值取向的批判思考能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汲取多角度思維的養分。
參考資料﹕www.criticalthinking.org/aboutCT/definingCT.shtml
其他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