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9 設計共通能力的學習經歷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526

【明報專訊】通識科強調的5項共通能力是溝通、解題、運用資訊科技、批判思考和創造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學習經歷比較容易設計,只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運用資訊科技」便可,而在當代香港社會,為學生造就「運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並不困難。當然,我們還得進一步追問,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才是通識科要培育的目標。

要有效地設計讓學生能發展他們的溝通、解難、批判思考和創造能力相關的學習經歷,似乎比孕育「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困難。不過,只要能夠釐清這些共通能力需要怎樣的學習經歷才會讓學生掌握,設計有效的教與學過程就會變得相對容易。

從實際生活相關問題出發
Ralph W. Tyler
以培育學生的解難和思考能力為例,嘗試說明能夠發展學生的解難和思考能力的學習經歷,應從學生真正關注或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出發,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應簡單地從教師或教科書中獲得。相反,教師要設計一種與學生在真實生活碰見問題時類似的學習環境,並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經歷以下的步驟﹕(一)明白問題並不能立刻獲得答案﹔(二)透過分析把問題進一步弄清﹔(三)蒐集相關的事實﹔(四)形成解題的猜想﹔(五)以合適的手段去測試猜想的答案是否正確﹔(六)解決問題。

在現實的環境中,思考和解決性質不同的問題,不一定要完全經過上述的所有步驟,但讓學生有機會經歷上列的解難和思考過程,對孕育學生的思考和解難能力,顯然是十分重要的。

在培育學生的思考和解難能力的過程當中,僅僅給學生作出示範是不足夠的,因為只透過觀察和聆聽,學生並沒有親身經歷思考和解難的過程。此外,教師也不應把所有相關的解題材料提供給學生,這樣便無法培育學生自找相關資料的能力,也無法學會在資料眾多的網上世界中找出與他要處理的問題相關的資訊。

Tyler以傳統的數學教學為例,指出一般數學題的所有解題資料都由設題者提供,學生經歷的僅是如何利用已供給的資料運算,因此在這過程中學生並沒有經歷整個解題的過程。相反,如果教師只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例如讓學生量度運動場的周界和面積,學生可以採用任何工具,那麼學生經歷的將會是一個較完整的思考和解難過程。

慣於等待教師提供唯一正確答案的香港學生,往往不容易從手上的問題發展出多於一種的可能解釋或答案,因此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幾種的可能答案和事實,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探究那一種解釋才最符合解題的要求。因此,培育學生的多角度思維,顯然對發展他們的思考和解難能力有幫助。

培育思考解難溝通能力
培育思考、解難和溝通能力的學習經歷——一個案例﹕

去年我曾到一間屬第三組別的中學為一班中三的學生上了一節有關「貧與富」的課,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貧與富的問題,並希望他們自己能夠在閱讀文章時找這些不同的角度,以及學習有效的溝通和聆聽。

由於時間的限制,我找了兩篇對香港貧富問題持不同觀點的短文(倘有足夠的時間,找不同觀點的文章這工作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承擔),讓學生分組在課堂上閱讀及討論文章的要點(思考和溝通,以弄清問題及了解不能立刻獲得答案)。之後,我要求每組簡要地匯報他們討論的結果,並要求另一組別的學生重複上一組匯報的重點(表達和聆聽,以組織蒐集相關的事實和觀點)。接著,我再要求每組以一句說話和一個關鍵詞語總結每篇文章的主要論點(進一步的思考和溝通,以形成解題的猜想及解決我提出的問題)。

在這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同組別的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文章的要旨,但分別以不同的語言表述。重要的是,學生在這過程中自己經歷了仔細閱讀和思考文章內容、與組員溝通、認真聆聽別組的匯報,以及嘗試撮要並精簡地匯報文章的要旨,教師只是設計有利於促進上述的學習經歷的環境,並從旁提問和綜合學生的成果。這樣的學習經歷,應該是與孕育學生的思考、解難和溝通能力相關的。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