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10 培育探究議題的學習經歷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62

【明報專訊】對通識教育科的一個普遍憂慮,是擔心議題探究式學習的知識內容不踏實,甚或會令學生只懂「吹水」。然而,這種憂慮建基於對議題探究式學習及其相關知識的誤解。

議題探究式學習的一個基本條件,是掌握和使用有關「待探究問題」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理論框架、實證材料和相關概念等。不過,議題探究式學習並非要求知道或記誦大量知識內容(事實上,萬維網出現後,尋找和擁有知識材料不再是困難的事),而是讓學生有能力挑選、整理、綜合和應用網上(或其他來源)資料,解決手頭的問題。

處理知識材料的問題
正如我們上星期引用的Ralph W. Tyler指出,學校在教與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幾種不太合適的處理知識做法,包括要學生死記,而非理解和應用資料﹔另一個壞的處理方法,是沒有培養學生有系統組織資料的能力,只訓練他們分割地記誦一些無連繫的資訊﹔最後一個問題,是沒法讓學生留意和分辨資料來源的可靠性。這幾種不良的資料處理方法,往往導致學生很快忘記曾經記誦的知識(有研究指學生多於一年後忘記一半曾記誦的知識,兩年後則會忘掉四分之三),或僅對知識留有十分模糊的印象。

Tyler指出的問題,在香港學校普遍存在,包括近年非常流行,甚至經常被理解為等同通識教育的專題報告(project)。不少中、小學生的project,只是不斷上網下載一大堆與專題題目(或範圍)相關甚或不相關的資料,再剪貼拼湊成一份「報告」,用心一點的學生會花很多時間美化「報告」,以電腦等技巧製作大量精美的圖片或表格。這樣的學習經歷,很可能只會使學生以為探究學習就等於拼湊資料交功課,或精心打扮「報告」(presentation),與通識科倡議的「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目標南轅北轍。

如何選擇、組織和引用資料﹖要解決以上問題,Tyler建議﹕

首先,教師設計的議題探究學習經歷,應該讓學生嘗試因應具體問題來尋找和挑選與問題密切相關的資料。換句話說,教師設計的學習經歷,不能讓學生簡單地拼湊或記誦一些與解決問題無關的零碎資訊(例如上述的專題報告或考試中以訓練記誦為主的填充或選擇題),而應製造一種學習環境,使尋找資料本身成為解決問題的核心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了解為什麼要掌握、整理、綜合和引用(而非死記)蒐集回來的資料。

學生須搜尋和挑選重要材料
其次,有效的議題探究學習經歷,必須讓學生專注於搜尋和挑選最重要的材料,也就是那些需要經常使用以解決手上問題的相關概念、理論和事實。這些知識材料對解決學生手上問題十分重要,因此它們會經常被使用,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學生才會牢記及覺得掌握它們是有意義的。

第三,要讓學生學懂如何尋找來源可靠的資料。為此,教師設計的學習經歷,應避免使學生僅依賴教科書或教師的單一答案,而要讓學生有機會嘗試尋找和引用多於一個來源的資料,並建議他們比較不同來源的資料。一個容易操作的例子是在探究特定時事議題時,可要求學生比較分析不同報章、電視和電台對同一時事議題的不同表述,看看哪些報道較可靠。

最後,教師設計的議題探究學習經歷,應該能讓學生有機會嘗試以不同方法整理和綜合材料,並因應不同情境來引用。學生要習慣面對不同處境,並以相應方式整理和綜合相同資料,才可真正訓練其組織資料能力,而非簡單地把互不相關的材料剪貼拼湊、死記背誦。

在傳統的記誦式授課訓練下,學生很快就會忘掉教師要求他們死記東西﹔相反,如果教師能夠設計出一種學習經歷,使尋找和利用資料本身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會在一段長時間內仍活在記憶中。事實上,不少學生在畢業後仍然記得的知識,往往是他們曾經親自尋找、整理、綜合和使用來解決探究問題的資料。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