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11 培育價值觀的學習經歷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6月9日

【明報專訊】討論價值教育,有兩種流行的看法﹕或認為價值是無法授予學生的,或認為主要的方法是灌輸。倘真如此,強調由學生自己探索學習的通識教育科,恐怕將難以實現其中一個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問題是﹕這些良好的社會 價值真的無法以通識科的方法培育嗎﹖

孕育學生價值觀4方法
Ralph W. Tyler指出,影響及孕育學生價值觀念的方法一般有4種,第一是透過災難性的經歷,例如2003年的SARS或1989年的「六四」,這些災難會在一段時間內強烈影響甚至改變經歷者的價值觀念﹔第二種方法是以講道理(甚至灌輸)的方式去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信念,例如指出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負面後果(如吸 煙危害健康)﹔第三種方法是設計特定的社會環境以同化學生的價值觀,這方法建基的假設是﹕透過其身處環境的潛移默化是最有效影響學生行為和觀念的過程﹔最後一種是透過情感的效果以鼓勵(或打擊)某些行為和價值觀念,例如當學生對某些行為感到愉快和滿足時,便會對這些行為發展出熱愛的態度。

Tyler認為學校不宜採用第一種方法,並同意第二種不見得十分有效。不過,他認為價值觀仍是可以培育的,而第三和第四種應是學校在設計學習經歷時主要採用的方法。

改造學校環境
要有效讓學生欣賞和尊重多元價值,並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學校得變成一個能夠有效促進這些價值觀的環境,並讓學生在展現這些價值觀念時受到鼓勵,而在表現相反的價值時則設法阻止。

香港現有的學校和課堂環境,以至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往往並不特別有利於孕育欣賞和尊重多元文化價值,也不容易培育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舉例來說,大眾傳媒經常以典型化(stereotyped)的形象來描述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例如帶貶意地描述同性戀者、印巴籍人士、「師奶」、綜援人士和新移民等等,這些典型化的形象更會透過剪報或其他方式引入課堂之內﹔此外,香港社會的公共討論十分狹隘,不太關心本地香港以外的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當學生發現他們的 教師也不太了解中國和世界時,無論課程內容中怎樣加上傳統中國文化或中國國力的議題,或加插討論全球化,學生也很難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如何對世界和中國作出承擔,我們也很難在這種環境下,要求學生變成一個有識見的公民。

另一方面,只要求學生不問原因完全服從紀律的課堂和學校環境,往往也不容易與欣賞和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包括青少年的次文化)共融﹔如果校長不尊重教師的不同觀點,教師在課堂上不准許學生發表反對學校的意見,或學校不容許學生透過民主選舉他們的學生組織,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學生(甚至教師)是很難有效地學 習尊重和欣賞多元價值,也不容易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

因此,要有效地孕育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工作者不應(也無法)只以他們相信的一套特定世界觀,隨意地灌輸在學生身上,而應在學校和社會發展出與課程目標不那麼自相矛盾的環境,以孕育通識科所追求的社會價值觀。正如Tyler建議,教師應嘗試改造學校過分強調競爭(和服從)的單一氛圍,重新設計一個有利於孕育 學生尊重多元價值的環境。跟循他的建議,我們可首先仔細分析現有的學校環境及其可能培育的價值觀念,檢視學生(和教師)當中是否存在既定的偏見和典型化概念,阻礙他們了解和欣賞多元的文化價值。此外,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能有效分析和比較其身處的社會和世界狀況的方法,協助他們定期檢視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中所隱含的價值觀念,是否與通識科所倡議的配合。

價值不容易教,也許不需要直接教授。倘若學生能生活在一個尊重和欣賞多元價值的學校環境中,接觸的盡是有識見和負責任的教師,那麼他們的價值觀大概也容易變成通識科所重視的目標。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