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組織通識科學習經歷的3個準則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通識教育科諮詢公眾時,曾被質疑單元數目太多,學生沒時間討論,單元內容缺乏統一的理念,過於「拼湊」等。Ralph
W. Tyler提出的學習經歷組織方法,應有助解決上述問題。
Tyler認為,要有效地組織學習經歷以達到課程目標,得依據3個準則﹕持續(continuity)、循序(sequence)和統合(integration)。
「持續」是指重複和不斷地為學生提供能達至預設課程目標的學習過程和實踐。如果通識科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那麼依據不同學習範疇而安排的教學活動,便需要讓學生有機會重複地練習多角度思考。然而,不斷重複的學習經歷,儘管能讓學生深刻地牢記同一水平的知識、技能和價值,卻缺乏深化和進展。
「循序」強調的則是按部就班的安排,讓學生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後,進展至更深更廣的下一階段學習。再以通識科要建立的多角度思考為例,教師除了不斷要求學生重複「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的簡單和低層次的多角度思考以外,還應該安排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多角度思維的更深入和複雜的面向,例如把正
反兩面觀點置放於其特定的社會脈絡中去理解,以避免掉進相對主義的陷阱﹔又例如在正反觀點以外,從性別、種族、階級、職業、年齡等不同視野開闊多角度視野﹔或從簡單地羅列個別學科的觀點,拓展至跨學科(transdisciplinary)的綜合視角。
「統合」則指幫助學生整合零散的資料、技能和價值,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繫和相關性。如果目前通識科的三個學習範疇及之下單元之間缺乏一目了然的聯繫,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學習經歷時,應嘗試以具體的議題,讓學生掌握三個學習範疇和之下單元之間的關係,而非僅僅把它們看作是一堆分散和獨立的知識。此外,教師也可嘗
試把每一個單元的理念、預期成效與通識教育科的宗旨緊扣。
如何組織統合知識學習經歷
要如何組織學習經歷,才有助於學生統合所學到的知識﹖
分割的學科或單元所提供的知識,往往無法有效回應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而通識科課程設計當中的三大學習領域下再分的幾個學習單元,倘包含太多分散的知識內容,學生和教師恐怕也不容易將知識統合。因此,Tyler認為,要組織與學生日常面對的問題相關、又容易統整知識的學習經歷,採用闊一點的學習範疇,較眾多分割和零散的單元有效。然而,這並非要求走向完全不分學習範疇的極端。
持續和循序的學習經歷
為此,教師或可以通識科的三個學習領域為框架,設計學習經歷,當中避免刻意分割學習領域的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自我與個人發展」、「文化與社會」和「科學、科技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容許學生在討論或分析個人成長等問題時,引入文化與社會(例如家庭、學校、政治環境)等因素,又或加進科學、科技與環
境的影響(例如互聯網、消費主義與個人成長的關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這三個學習領域是互相關連的。
要達至持續和循序這兩個準則,課程內容不能太多,要有足夠時間讓學生重複經歷通識課程強調的技能、價值和知識,也要有足夠時間讓學生由淺入深地經歷同一議題的學習。否則,學生學到的,很可能只是在追趕課程下的浮光掠影,或一大堆存在於短暫記憶但卻互不相關的資料。
為此,持續地集中討論一些學生感興趣又橫跨三個學習領域的議題(例如瘦身纖體既是「自我與個人發展」的重要議題,亦與「文化與社會」和「科學、科技與環境」密切相關),在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因應不同領域的學習重點,設計讓學生重複經歷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這樣會比要求學生泛泛地涉獵不同性質的問題,更有效達至通識課程目標。
要留意的是,持續、循序和統合指的是學生的學習經歷,而非課程設計者的主觀構想。要在組織課程和教學活動時達到這三個準則,教師有必要在設計學習經歷前,認真研究及掌握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過往的學習經歷。
其他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