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決定通識科命運的考評改革
文︰張偉基、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6月30日
【明報專訊】香港教育改革的一個瓶頸,是公開考試。無論改革的目標是讓學生愉快學習,抑或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到了公開試的關口,這些目標卻常被忽略。換句話說,公開考試的設計,往往會取代課程目標,成為實際指導教與學方向的真命天子。
由於公開試多是評核學習成果(且不一定與課程目標相關),而非學習過程和當中的轉變,因此以改造學生學習過程(學會學習)和價值觀為目標的科目(如通識科),在教學中就變成更重視答題重點和技巧的訓練,沒有提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我探究知識和價值。
要有效達到新高中通識科的課程目標,考評的設計必須相應改變,盡量使考評的方向與課程目標一致。
現任考評局秘書長姚培德(Dr Peter W. Hill)與Michael Fullan等合著的新作Breakthrough(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2006)中,介紹他們過去在澳洲推行新課程時,採用Critical Learning Instruction Path(CLIP)的成功經驗。他們指出,過去課程的設計多把焦點集中於課程將會帶給學生怎樣的預期學習成果,卻忽略學生循什麼途徑達至課程的學習目標,結果考評學生時,只注意學生最終的表現,而不理會其學習經歷和當中產生的變化。相反,CLIP針對學生學習起點的差別,嘗試設計不同的方案,讓不同學 生循不同途徑達至課程的原設目標,而相應的考評設計,亦以如何配合和實現CLIP的原則為依歸。
公開試局限與考評改善課程成關鍵
考評的目的,除了篩選學生,還包括為課程的設計和執行提供回饋的信息,以鞏固課程的強項和改善課程的弱項,並可以迫使課程設計和執行者進一步釐清課程的目標。如果課程的目標是要求學生發展獨立批判思考和深入分析的能力,但在公開試的表現中,卻發覺大部分學生僅能重複流行的常識習見,那麼課程設計和執行者便 應檢討課程的設計或執行出了什麼問題。事實上,從過去十多年高級程度會考通識科的考試報告中,不難看到考生答案不夠深入、過於空泛和表面,缺乏實證材料的支持等評語,而在專題研究方面,考試報告也曾指不少考生「只能展示有限的批判思考能力」,「章節散亂、漫無條理」,「虛耗過量的精力和金錢」美化報告等。 系統地研究這些考試報告評語,或可幫助我們檢視高級程度會考通識科為學生提供或沒有提供什麼學習經歷,以及未來應改善的方向。
CLIP與教統局所倡導的教改理念和相配合的考評方式,包括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學習之後,在知識、技能和價值均有所改變,那麼考評的作用便在於揭示學生在 就讀課程前後是否發生了預期的轉變。因此,考評不能只是一次過的公開試,至少也得加上學生於就讀課程前的評核,以比較就讀後的改變。此外,一些轉變(例如記誦了多少資料或語言表達能力)或可循公開考試的形式來衡量,但另一些教育目標(如價值觀的轉變)卻需要別的考評方式(如仔細觀察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社群生 活)才能評估。
不能一次公開試作完全評估
通識科強調的探究式學習和預期學生在完成課程後能掌握的知識、共通技能和價值,並不是一次過公開試所能完全評估的,因此需要發展一些能夠衡量學生在有關方面轉變的考評方式。
考評局現任秘書長倡導的CLIP學習理念和方法要在香港落地生根,舊有的考評方法也必須相應改變﹕讓考評為課程目標服務,而非教與學為公開試服務。換句話說,新高中通識科的考評設計需要突破公開考試騎劫教改理念的宿命,特別在與新高中通識科目標密切相關的校內評估方面,要制定更具體清晰的方法、工具和指 引,讓教師幫助學生在通識科的3年學習中,注入更多的形成性評估元素,尤其是佔學習時數比重甚高的專題研習部分,更需要詳盡的考評設計和訓練,引導教師利用專題研習,實現通識科的課程目標和理念。
其他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