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16 新高中專題探究 學習自訂目標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新高中通識科除了3個學習範圍和6個課程單元以外,還包括佔本科三分之一課時(90小時)的獨立專題探究。專題研究 (projects)並不是新鮮事物,不少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時便已「完成」數量不少的專題報告。不過,並非所有以專題報告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均與新高 中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目標有關。

新高中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的主要目標,除了嘗試孕育學生多角度和跨學科地建構知識,還希望提供學習經歷,讓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訂 立目標、擬定計劃、落實計劃和解決問題﹔反思和評估學習進度﹔成為一個具學習動機和負責任的學習者。」(《新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通識教 育科(暫定稿)》,頁43,下簡稱《通識暫定稿》)如果「獨立專題探究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經歷」,那麼教師的角色便需要相應改變,由直接的教授者轉 化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facilitator)。

教師成為學習過程促進者
現以上周三(9月13日)本版一篇題為,(探究設題宜與忌——擬定題目須知)(下簡稱(宜與忌))的文章為例。(宜與忌)從「小明的煩惱」入手,指 出小明在訂定專題研究報告題目碰到的困難,包括沒有焦點、沒有新意、沒法進行、沒依範疇及沒有意義。(宜與忌)點出學生做專題研究報告時,經常碰到的真實 問題,並嘗試提供一些指引,這是值得鼓勵的。從緊貼新高中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的目標出發,我們或可進一步討論,教師應如何依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原 則,面對和處理「小明的煩惱」。

首先,正如(宜與忌)指出,選擇和決定探究議題並非是「一個獨立而短暫的工序」,而事實上新高中通識科的學生,可運用3年的時間來完成獨立專題探 究,因此他們可利用中四甚至中五的一至兩年時間來訂定題目,不應出現小明在1月時收到「專題研究報告題目表格」(3月就是交題的死線)才開始構思題目的情 G﹔此外,正如《通識暫定稿》指出,獨立專題探究的6個建議主題是「非強制性」的,學生選擇的題目也不應與課程中的6個單元涉及的內容直接相關,因此基本 上不太存在「超出課程範圍,與修讀的單元掛不上u」的問題,這也許與現存的高中通識科有點不同。


讓學生自我發現 忌過早判定
此外,循「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來說,教師在協助學生選題和探究時,可充分利用高中的3年時間,透過與學生個別(或小組)深入討論的機會,了解學生 的興趣、性向、能力和思考模式,考慮學生的選題對他們自身來說,是否有「新意」和「意義」,並鼓勵及協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專題是否「沒法進行」和「欠缺焦 點」,讓他們自我發現和修正問題,教師只需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從旁給予必需的輔助和提點,不必太快代學生作出決定。

《通識暫定稿》清楚指出,獨立專題探究要「照顧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性向」,而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時,須尊重學生的選擇和決定,並給予學 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循這角度,小明曾訂定的題目如「減少使用氯氟化碳能否有助修補臭氧層﹖」,儘管前人已有不少研究,但倘若這是小明真正感興趣和有能 力探究的,那麼對他來說,這議題的探究過程仍然是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學習「為自己的學習訂立目標(例如了解既有的研究如何分析「減少使用氯氟化碳幫助修 補臭氧層」)、擬定計劃(蒐集和閱讀相關科學文獻,加以分類整理)、落實計劃和解決問題(綜合現存研究,歸納探究議題的暫時答案和進一步探究方向)。同 理,如果小明找不到有關「香港政府與商業機構在政治上的互動」題目的文獻或受訪者,教師或可協助小明找出問題的核心(例如題目是否過於空泛)和自我修正的 方法(例如以具體的事件如「紅灣半島」事件入手),促進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自主學習者」,對於應由他們自我發現和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宜過早代為判定,而是盡量利用高中的3年,促進、協助和鼓勵學生選擇和研究他們真正感興趣和有能力探究的議題,因為在新高中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設計中,探究的過程與專題研究的結果同樣重要。
(二)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