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19 如何選用剪報?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文章日期:2006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剪報是通識科教師必用的教材,但如何使用剪報以達至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目標,卻非一目了然。對不少教師來說,剪報有助打開話題,刺激學生 參與討論;有教師從剪報中尋找爭議,以培養學生從正反兩面思考,甚至發展多角度思維的能力;亦有教師以剪報作為價值教育的題材,指引學生正確的道德倫理。

然而,在課堂上引用剪報作通識科教材,產生的教育效果往往與課程目標不完全相符。

依賴剪報材料教學的局限
一般來說,能夠打開話題,吸引學生參與討論的剪報,大都是城中熱門話題。熱門話題的特色,是快來快去。由於「快來」,報章編採人員在時間緊迫和其他 原因影響下,往往無法或不願對有關課題深入研究,報道易流於表面,甚至不斷複製陳腔濫調;又由於「快去」,教師和學生在話題打開後,往往無以為繼,失去探 究的動機和資訊。剛過去的世貿會議也許是當中的典型例子。倘若教師只(能)以剪報引領學生參與討論,話題儘管不難打開,恐怕仍有機會淪為「吹水」,與深化 和擴闊學生知識的教育目標沾不上邊。
以剪報作為爭議的基礎,儘管方便,但可能令學生把不同角度簡化為被定型了的「正」、「反」觀點,產生的效果是強化學生既有的偏見,而非通識科追求的多角度思考。
再以世貿會議的剪報為例,由於本地報章的編採視野和傳媒運作的局限,例如缺乏了解國際歷史的新聞工作者和慣於強調表面上的客觀中立,因此在報道像「世貿」 這類國際議題時,往往只選取簡化了(或被定型)的觀點作為「正」、「反」代表,以政府的「自由貿易」廣告所反映的觀點作為支持世貿的典型,以韓農的保護農 業訴求作為反世貿的代表。

倘教師只選取這類充斥於報刊的簡化版正反「爭議」,恐怕無法讓學生了解支持世貿群體之中其實對「自由貿易」也有甚為不同的理解:例如歐洲和美國有什 麼分歧?中國與日本又是否在所有議題中同聲同氣?也無從分辨反對世貿的聲音中其實也包含了各種有別於韓農的觀點:例如泰國漁民有什麼具體訴求?歐洲的無政 府主義者又在反對什麼?依賴剪報的簡化版正反「爭議」,不僅難以讓學生了解眾多來港群體的不同視角(事實上報章也鮮有提及),也容易令學生把「支持」和 「反對」世貿者打成鐵餅一塊,無法孕育多元價值;更壞的結果是:既然爭議中的「正」、「反」觀點「答案」已在,學生和教師恐怕不再有動機繼續深入探究世貿 群體的多元視角。

指出剪報教學可能產生不太理想的教育效果,並非要求教師棄用剪報,而是在選取剪報和利用剪報教學時,必須與通識科的課程目標緊扣。

讓學生比較多份報章
媒體認知和系統閱讀是剪報教學的前提,要避免上述不太理想的教育效果,並把剪報教材與通識科的目標更緊密地扣連,教師在選擇剪報時,可讓學生比較多份報章 如何報道同一議題,從而了解不同報章的視角和局限,增長他們對媒體的敏感度。事實上,傳媒認知(media literacy)是有效利用剪報作通識科教材的前提,不了解新聞和評論等生產過程和消費習慣,教師和學生難以從剪報教材中經歷有意義的多角度思考。

此外,在現今的互聯網世代,不難找到報章以外的另類及獨立新聞或評論,這些材料也能補充報章的局限,擴闊學生視野,孕育多角度思維。

此外,教師在選擇某特定議題剪報前後,宜有系統地閱讀相關書本或文章,以補充剪報過於簡化的觀點;倘若教師自身能長時間關注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智性事項,以此作為基礎,尋找相關的熱門議題(例如對國際議題感興趣的同工,可選擇世貿剪報),自然較能得心應手。

總括而言,要擴闊和深化學生的知識,讓學生經歷多角度思維,教師得首先擴闊和深化自身的知識,經歷多角度思維,看報和剪報只能作為一個起點。平時多看點書、多點討論智性問題,儘管是老生常談,但也許是裝備成稱職的通識教師的不二法門。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