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多角度分析學會生活技能
文章日期:2007年1月12日
【明報專訊】新通識科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的主題——「自我了解」,當中一個主要的探討問題是為何「生活技能」重要?在《暫定稿》的有關說明中,課程發展處建議教師可與學生討論「生活技能」如何影響青少年成長,以及「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實踐來學習各種生活能力」(頁15-16)。《暫定稿》舉的「生活技能」例子,包括訂立目標、化解衝突、建立關係、時間和財政管理及應付逆境。然而,應如何與學生討論「生活技能」,才能夠有效地達至通識科的課程目標——培育學生多角度思維和獨立探究的能力?
目標不要訂得太高
坊間的一些教科書和網上教學材料,提出了一些有關「生活技能」教學的具體內容,例如在「訂立目標」方面,提出訂定的目標不應太高或太低、要符合正義和公平的原則、要設定時限完成目標、目標要明確和不能模糊等等,而在定下目標之後,應分拆目標排列優次,並不時檢討修正目標,克服困難順序完成。此外,這些教科書或網上材料大多同時會設計一些工作紙或練習,例如填充題或對錯題,要求學生根據上列的原則,分辨工作紙或練習給出的案例中什麼是正確(或錯誤)的目標。
這些教科書或網上資料提出的訂定目標原則和程序,自然都不無道理,但向學生說明這些原則和道理,甚至以工作紙和練習加強他們對這些原則和道理的記憶,恐怕不能有效地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處境中,掌握和運用這些訂立目標的原則和程序,因為正如《暫定稿》指出,生活技能往往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實踐來學習」的。學生如果觀察到教師和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夠實踐這些訂定目標的原則和程序,或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經常有機會實踐這些原則,那麼自然可以掌握它們。課堂講授、工作紙和練習也許能夠向學生系統地陳列這些抽象的原則,但倘若缺乏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實踐來印證,學生是很難領會這些原則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日常觀察與理想背道而馳
更嚴重的問題是:學生的日常觀察和實踐中,往往可能與這些理想的訂立目標原則和程序背道而馳,例如看見父母或師長訂立的目標有違公平的原則(如特別鍾愛個別子女或學生)。缺乏對學生為何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不容易應用這些原則的具體處境分析,對於改善他們在這方面的「生活技能」,恐怕是無甚幫助的。在這樣的情?下,不斷重複講述或要求學生記誦這些理想的原則,只能令學生學懂怎樣以「正確」(可以「?分」和為教師認可)的答案來回答問題。
然而,通識科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探究和多角度思考,而非掌握各種實際的生活技能(這應由其他科目或教學活動處理),因此通識科有關「生活技能」討論的重點,應與上述教科書或網上教材所提供的有所不同。
通識科的最主要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和讓學生學懂獨立探究。那麼,在處理「生活技能」這議題時,教師應多花時間於促進學生以多角度的方法分析「生活技能」具體是什麼——例如對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居住環境以至不同時代的學生來說,他們所需的「生活技能」是否都一樣?倘不,孕育不同「生活技能」的課程是否也應多元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參與決定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又例如建議學生以多角度的視野分析︰為何近年香港社會和教育界特別強調學生的某些生活技能(訂立目標、化解衝突、建立關係、時間和金錢管理及應付逆境等),而非別的生活技能(例如應付家長和教師的要求、組織學生會等技能)?這是否與近年傳媒呈現的青少年形象有關?是什麼的形象?這些呈現準確嗎?為什麼傳媒選擇這些呈現(representation),而不是別的?
這些更根本的有關「生活技能」的問題,儘管也不會令學生直接掌握實際的「生活技能」(這要透過身教、觀察和實踐才能夠有效達成),但卻符合通識科倡議的多角度思考和獨立探究的精神:打破陳腔濫調,讓學生深入思考既有的習見,發掘和探究新的問題。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其他文章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