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2 讓學生做老師 重新探索人文關懷

文: 黃拱章老師@Cult
插畫︰ 彭彭@Cult



引言: 

說到『學生為本』,不少老師也有相近的煩惱:『學生為本』的課堂通常也不是『能達到清晰教學目標』的課堂。但清晰的教學目標,是否純粹意指『學生能掌握(在老師眼中,即背誦)不同思考工具』?假若我們還未摸索到校本通識的教學目標,何不暫時舒緩繃緊思緒,抽出課堂讓學生訂立他們眼中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重新探索『學生為本』的精髓——尊重學生獨有的生活體驗,並以此為起點各展所長?

正文:

不少老師可能會想,平日學生的演講匯報,不就是『學生做老師』的好例子嗎?只對了一半。『學生為本』其中目的,是要讓學生可以在免於恐懼的氛圍下發表意見,從中學習。在具體實踐『學生做老師』課節時,老師可注意下列事項:

1.  老師不是在評核同學的講課技巧,因此課堂氣氛可盡量輕鬆,少進行我們平日駕輕就熟的『判斷及評價』

2.   可多向同學發問,在同學面前展現『虛心向學習』精神

3.   普遍進入教育界門檻的老師,因生活背景關係,有時很難理解某些學生的『過份』行為。老師們如有興趣,可參考一些外展社工的經驗,了解進入青少年內心世界的方法。當然,閱讀有關文化研究的書籍,對了解青少年心態也有幫助。

4.   如班中較被動的同學進行演講、或演講內容觸及一直以來被看低的文化群體(例如『電車男』),老師需留意及處理同學喝倒采、嘲笑、排斥等精神欺凌行為。

5.   此類課節只要每一、兩個月進行一次就足夠

通識老師們耗費心力應付學校文件,又要思考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更要設計教材,當中辛酸確非筆墨能形容。找個機會讓學生做老師,讓自己做學生,不是為了個人偷閒,而是給予空間自己,讓我們一起感受課室裡師生互動的多種可能。

同學回應:

本人的學生QQ對此教學歷程的回應:

1. 老師可要求學生以身邊時事為講題,配合通識科對社會議題關注的精神。

2. 老師在回應時可帶出與議題相關的理論視野,提高同學應試技巧。 

流程

教學內容

備註

1.

老師在課前跟同學講解:三數位同學一組,每組用至少十分鐘向同學講授自己喜歡的內容,具體時間可隨氣氛調節,該節課堂內能說多少便多少。

老師在課前向同學講解內容限制、老師亦可在課前大概知悉同學講課內容,但不用刻意調節,不用銳意使內容變得『符合老師的要求』(除非干犯學校及社會規則)

2.

鼓勵同學利用不同素材分享內容。老師要做的,就是要輕輕鬆鬆,做一個『好學生』,留意『老師』的講課。

間中老師甚至可扮演搗蛋同學的角色,挑戰在師生雙方皆有的教學刻板印象,例如『每逢上課必用powerpoint,是否真的有了power也有point?』。

老師全程以輕鬆心情聽課(不要吝嗇老師燦爛的笑容!)但須認真處理同學喝倒采、排斥演講者的情況。

3.

一組同學講授完畢,老師可扮演『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訴說自己的故事或經驗,多問同學對以上故事或經驗的意見;同時也鼓勵其他同學抒發意見,或讓同學即時利用電腦上網找尋資訊。

分享完畢以後,輪到下一組同學講課及分享交流。

老師或可視情況讓學生即興展示網上資源,例如維基百科、youtube或網上論壇。不要小看『即興尋找資源』這環節,這是同學自主學習及展現自信的體現!

老師少用判斷的語調發表意見,多嘗試理解同學的立場。

4.

利用五至十分鐘進行檢討及反思,多詢問學生『會否感到壓力』、『演講內容是否能真正表達內心所想』、『老師在同學演講時是否做到一個稱職的學生』等。

強調老師也在學習,並可能犯下學生常犯的錯誤。當同學有機會向老師『教路』,將老師的『學習進程』表面化,學生則可看到老師與他們也在一起『學習』。

輕鬆讀物:
許寶強(2008)告別懶人常識尋找多元的文化生活,教協出版,香港
卡爾•歐諾黑著,顏湘如譯(2005)慢活,大塊文化,台灣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