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其他文章

4 剪報課業 --- 高中篇

文: 蘇建鏘老師@Cult
插畫︰ Goo lum@Cult


新高中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要求學生「審慎地評估在媒體出現的資料、現象及信息,明辨事實、意見與偏見」。「明辨」這詞語本身帶有「非黑即白」的意味,因此一般老師在教授同學如何分辨「事實」和「意見」的時候,往往會像教授傳統科學知識分類一般,先下一個簡單的介定:「事實」是客觀的、真實發生過的事,有確實的證據支持;「意見」則是某人主觀的評論及分析。然後在處理剪報時,尤其是一些調查結果及評論,往往只要求學生以不同的顏色筆將「事實」和「意見」分別間線就草草了事,但是,這種判斷未必有意義。例如在資料一報導中,有同學指調查結果和數據是一種「事實」,而鍾庭耀及馬夏邐的說法是一種意見。然而有同學認為「民意調查」的結果本身就是「意見」的歸納。面對這種情況,到底應怎樣引導同學分析?以下教學流程可作參考︰

教學流呈建議

步驟

作用

提示

1.   派發資料一讓同學閱讀並請同學分辨這篇資料內共有多少個持份者或潛在受影響的持份者

幫助理解一篇資料內到底有多少持份者牽涉在內,從而留意不同的人的各自的意見

持份者︰全職僱員、
鍾庭耀、馬夏邐
潛在受影響的持份者︰
全職僱員的伴侶和家人

2.   請同學以兩隻顏色筆將「事實」和「意見」分別間線,然後與身旁的同學交換資料一,比較有沒有不同的地方,並向對方解釋自己分辨的方法。

「比較」可以令同學知道自己與別人觀點的不同

如果資料內不同持份者的觀點有衝突效果會更好

3.    參考別人的意見後,讓同學列舉出不同持份者所表達的觀點

「列舉」可讓同學更清楚不同持份者的觀點

建議同學嘗試用其他分辨方式列舉,例如「現在面對的問題」、「希望」

4.    老師在黑板上展示出一條討論議題,請同學分辨資料中那一個持份者的意見或事實可支持同學自己的立場

可讓同學發現原來鍾庭耀及馬夏邐的「意見」,在針對議題時,可以隨時轉變性質成為支持自己立場的「事實」

參考議題︰參考資料一你是否同意,香港的顧員工時過長與顧員離職有沒有關係?

結語

在「事實」與「意見」之間難以判斷,正是因為學生未有掌握討論的焦點,而只能依靠資料中的特定字眼作判斷。但事實上,資料內同樣的內容可以同時是「事實」和「意見」,因此引導學生討論議題的脈絡(context) ,才能幫助學生了解「事實」與「意見」之間含糊的關係。除了以上的教學流程,建議老師剪報前為學生設計辨別資料的框架 --- 這篇報道當中有甚麼議題?對誰來說相關的資料是一種「事實」?誰對資料或事件發表了「意見」?「事實」如何被引用為某個「意見」的證據增加說服力?有沒有其他角度幫助分析資料的內容?這種框架才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資料一

        非牟利機構「公益企業」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調查結果。名為「香港生活與工作平衡概況」的調查報告顯示,過長工時已導致各種健康及生活問題。調查訪問了逾千名15歲以上全職僱員,62.3%受訪者表示,生活與工作平衡欠佳,以致經常感到疲累、渴睡及極度疲倦;49.3%受訪者表示沒有足夠時間跟伴侶或家人相聚。 調查顯示,32.6%僱員因為工作與生活失衡而考慮離職。

        負責調查的鍾庭耀說,很難說金融海嘯會否減少僱員離職願望,但調查結果始終反映了不少員工對現況的不滿。「公益企業」行政總裁馬夏邐則說,即使僱員現時因為市況惡劣而忍一時之氣,但當日後經濟復蘇,他們仍會渴望跳槽。因此她呼籲僱主,應在困境時更加善待員工,提升生產力,在低迷境況中突圍而出。

節錄自<每周60倉務工時最長超標準逾五成業者生活失衡>,蘋果日報,18/10/2008

 


其他文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