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名字不但在香港家傳戶曉,就連在國際上,他的洋名Bruce Lee,也幾乎是無人不識。可是在學術探討上,有關李小龍或李小龍現象的討論卻是少之又少。怪不得黑格爾說學術上的認知總是落後於事物的發展。今期的三篇專題文章圍繞著李小龍的電影,檢視李小龍現象的部分面向。如果三篇文章所呈現的李小龍現象予人瞎子摸象的感覺,那不過是由於李小龍現象的課題牽涉甚廣。
前言
細看李小龍──從李小龍早期電影開始 (何耿明)
李小龍的電影印記 (唐淵賓)
小龍再現無 限次 ── 淺 談李小龍不斷被「消費」的現象 (李傑輝)
文獻綜述: 分析民粹主義與情感動員在香港當代社會的危機與出路 (文己翎)
香港教育改革省思 (石俊言)
香港及西方掀反思資本主義熱潮 ── 從新地案看資本主義對香港的啟示 (何美華)
長洲打醮於香港的文化現象 (葉德亮)
論香港的反全球化運動 (麥盈湘)
香港婚宴文化:為甚麼傳統婚宴漸變成一種個人化的消費式婚宴? (張美恩)
毋忘初衷,真心普選:與傘下的你同行 (陳清僑)
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 (羅永生)
升級與落區 (許寶強)
廣東流行曲 (陳俊傑)
瀏覽總人數 :
本網站採用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共享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