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出現「本土派」原是值得欣慰和慶幸,然而借用自由主義政治學家Isaiah Berlin有關「負面自由」的字眼,聲稱「本土派」的人士其實是「負面本土派」而已。到目前為止,聲稱「本土派」的人士的主張和行徑無非是反雙非、反水貨客、反簡體字、反大中華、反對參與任何與中國大陸民運沾上邊的活動等。公平一點,聲稱「本土派」的人士並非完全沒有正面的主張,聲稱「本土派」的人士推崇粵語,強調粵語比現時中國大陸全面推行的所謂「普通話」,更少受非中原地區的「胡語」污染,因而更能保存唐、宋時期的典雅風味。聲稱「本土派」的人士經常強調,以粵語朗讀唐詩或宋詞,較以所謂「普通話」朗讀唐詩或宋詞,聽起來聲調更鏗鏘,音律更感功整。跟所謂「普通話」相比,粵語的聲調遠為豐富,因此有關粵語優於所謂「普通話」的論調應可成立。不過聲稱「本土派」的人士既然反大中華,強調粵語的好處卻不外乎以粵語朗讀唐詩或宋詞,較以所謂「普通話」朗讀唐詩或宋詞,聽起來聲調更鏗鏘,音律更感功整。這種論調豈不是重新搬出大中華的意念?唐詩或宋詞不就是大中華的事物嗎?到目前為止,聲稱「本土派」的人士不但未有回答這一疑難,甚至好像還未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