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阮玲玉》――談關錦鵬如何虛實並用地中介人物傳記電影
陳俊傑

(圖片來源:http://www.letv.com/movie/40205.html)
前言
根據Silverstone於《媒體概念十六講》的解述:媒體中介被視為一種「媒體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與對意義的運作。消費者一方面接收媒體文本當作意義的來源,另一方面也可嘗試以「媒體生產者」的身分,將意義從一個文本流動到另一個文本之上。 [1]
關錦鵬在拍畢《胭脂扣》後,因緣際會成為「消費者」到香港藝術中心欣賞阮玲玉回顧展,因而埋下拍攝《阮玲玉》的種子,變成一位「媒體生產者」。[2] 但作為一部人物傳記電影,關並沒有套用過往電影的敘事方式,反而遊走於虛實之間,讓觀眾一邊了解阮玲玉的生平事跡,一邊對阮玲玉及身邊的人作出批判。
本文將主要分開「虛、實」兩部分,分析關錦鵬如何透過他多層的中介,刻劃阮玲玉的人物特徵。更重要的是──他如何把虛實結合運用,「真實」地呈現阮玲玉。
《阮玲玉》劇情簡介
阮玲玉是中國早期電影界一位著名女演員。她十六歲投身影壇,在短短九年中拍攝了二十九部影片。她所飾演的角色,從女學生、女工、農村少女、妓女,到尼姑、乞丐,涵蓋面極廣,有正派角色也有反派角色,但基本上都不脫悲劇結局。阮玲玉認真的態度及自我要求甚高的表演哲學,使她擁有最多的觀衆。
然而,她與張達民(吳啟華飾演)、唐季珊(秦漢飾演)、蔡楚生(梁家輝飾演)三者之間的戀愛關係,卻使她倍感苦惱,亦成爲市民和新聞界關注的對象。一九三五年三月八日,阮玲玉在遺書上寫滿「人言可畏」,然後服毒自盡,使其一生都充滿著悲劇色彩。
《阮玲玉》一片從整體上來分,有兩個大的套層:一是以普通敘事方式介紹阮玲玉生平(以彩色鏡頭表示),一是扮演阮玲玉的演員(張曼玉)在片場的拍攝過程,更包括導演與演員的交談、導演與被訪者的對話(以黑白鏡頭表示)。
虛擬場景
- 工作上及愛情上的虛擬場景
《阮玲玉》在刻劃點題人物上,有兩大重點:工作上,旨在刻劃她自我要求甚高的表演哲學;愛情上,旨在刻劃她對愛情的渴求,以及其後因愛而對人生感到絕望。因此,她工作上的極大成功及愛情上的極大失敗使她的生活產生極大矛盾。關於這兩方面的描繪,關錦鵬像一般敘事電影作雙線發展。
電影開首講述阮玲玉和六嫂(葉童飾演)演完《故鄉春夢》後,阮玲玉為了解《野草閒花》的母親角色,她問六嫂「生小孩是不是真的很痛?我只是想知道那種感覺是怎樣的。」然後,阮玲玉被六嫂反問她與張達民,從而舉出他倆在張家未中落前一同騎馬的故事,帶出她與張達民處於被動、但不敢多加要求的膠著狀態。
其後,關錦鵬將二者分開論述:先說對阮玲玉工作上的描繪,關先安排她於雪地預演《野草閒花》其中一幕:拜別六嫂後,當她看見地上的雪花時,就特意脫下大袍,躺在雪地中;又咬破指頭,預演把自己的血給女兒吃的情節。觀眾看過這一幕,就自然覺得這位演員願意讓自己受苦來成就角色,正認為她是一位態度認真及自我要求甚高的演員。
第二個重要的情節在於阮玲玉主動到卜萬蒼的工作室,推銷自己參演《三個摩登女性》中的剛強、樸實、代表反抗、代表革命的勞動者周淑貞;當她聽到卜萬蒼認為她高貴、浪漫,又未能擺脫風流女生或悲劇人物時,她再次脫去大袍、只剩下一件灰色長衫,又抹去紅唇、並把頭髮梳得燙貼──登時,一個剛強、樸實的周淑貞就呈現在卜導演面前。觀眾看在眼裏,更覺得她的敬業及自我要求。
第三個重要的情節在於《新女性》試片會,當記者控訴《新女性》的主題令他們感到羞辱時,她一臉堅定的看著導演蔡楚生;到後來聯華被要求向記者公會道歉、蔡楚生又被要求剪片的一刻,蔡已變得急躁,唯獨是阮玲玉一人要求他不要把片剪掉──這種對藝術的義無反顧,就是電影公司老闆口中「贏家都是聯華」的原因。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就是觀眾喜歡阮玲玉的原因。
至於阮玲玉對愛情的渴求,關錦鵬採用一般劇情片的推進手法,將她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值得一提的是,阮玲玉對愛情的渴求讓她在某程度上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譬如在她嘗試與唐季珊發展時,她願意跟張達民分居,並每月支付張如「贍養費」般的一百元。當張達民控告唐季珊和她犯通姦之罪,她到咖啡店找蔡楚生,並詢問:「可否帶我走?到香港去?」即使蔡有所懷疑,她仍然堅定:「結了婚才回來。只要你捨得同居的舞女和鄉下的老婆。」只是,當蔡楚生斷言拒絕她的要求,加上面對記者的無情攻擊,她的人生終於崩塌,最終走上服藥自殺之路。

(圖片來源:
http://happywith501304.pixnet.net/blog/post/92468637-%E4%B8%8D%E6%9C%BD%E7%B4%85%E9%A1%8F%E3%80%8A%E9%98%AE%E7%8E%B2%E7%8E%89%E3%80%8B(%E9%9B%B7)
除了那種理性之外,工作上的成功及愛情上的失敗的極大對比及所形成的鬱結,都是刻劃阮玲玉私生活上的重大議題。
電影中,關錦鵬曾邀請研究阮玲玉的學者沈寂進行訪問(下文將詳細解釋)。其中,他提到阮玲玉在聯華後期所飾演的「進步」角色,是「有自覺性的演出」;《三個摩登女性》是她在聯華演出的分水嶺,其後所演出的《小玩意》、《香雪海》、《神女》都是象徵反抗、象徵革命,都是堅毅不屈的「革命女性」。不過在愛情上,張達民與唐季珊為她帶來極大煩惱,以致她表面上與唐季珊幸福美好,可是她卻不感到快樂。
為了有恰當的描繪,關錦鵬先描繪她在演繹《香雪海》時不禁流淚的過程──《香》一片講述女主角在戰爭的時候,為了家庭、兒子、丈夫,甘願削髮為尼;戰爭過後,她的丈夫及兒子哀求她回去,但她在祠堂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及平靜,丈夫及兒子就成為她離開與否的因素。費穆導演當時要求她臉帶平靜,內心卻滿懷心事。不過,在演繹這個角色時,她的眼淚竟不受控制的流出來,讓費穆及觀眾感受到她的內心與女主角一樣,都正在追求那種安定和平靜──可是,張達民與她分居,又要向她拿取每月一百元的「贍養費」,讓她在經濟上倍感壓力;另一方面,縱然她與唐季珊共賦同居,但實際上他在鄉下有妻子,外面又不知有否外遇。這種不如意的愛情生活,確實讓她感到疲累,讓她感到她與這種安定和平靜的距離越來越遠。於是,卡機後,她問導演:「我哭,可以嗎?」導演答她:「沒有搥心搗肺,平靜的哭,挺好。」但最後,她仍控制不了情緒,哭著跑走了。
這是阮玲玉第一次情緒失控,第二次出現在拍攝《新女性》的結幕,並且成為阮玲玉愛情與工作上的矛盾的最大爆發點。
《新女性》的女主角韋明仿照上海影星艾霞的一生寫成。在導演蔡楚生眼中,韋明並不是自殺、而是被小報記者及社會滿口仁義道德而殺死的。為了呈現這種控訴,他將韋明寫成一位為了女兒被迫賣淫的女人,但小報記者不同情她、還落井下石攻擊她,本來她自殺求死,現在她希望求生、控訴及反擊。
為了成功演繹這種感覺,蔡楚生要求阮玲玉將她認為與韋明相似的感覺全都表現在這一幕裏,他更對阮玲玉說:「你試想想,現在生活上對你種種的不公平,你要把心中的抑鬱,一下子好像火山爆發的宣洩出來,我同時在你面上打出字幕:『我要活!我要活!』字一個比一個大,我就要見到你面上的表情一個比一個強!明白嗎?我不要你有任何保留!」於是,阮玲玉成功掌握到韋明的角色,但同時她再次自身的悲傷與痛苦,於是拍攝完結後,阮玲玉躺在那張白色病床上,嚎啕大哭。即使是蔡楚生叫她:「阿阮……」但阮玲玉仍沒有反應,繼續不受控制地哭。
有趣的是,當鏡頭轉黑,導演關錦鵬將這個場景搬到《阮玲玉》的拍攝現場:我們見到《阮》一片的攝影棚,亦見到導演關錦鵬的身影;同時,導演向演員給予指示──「家輝,你剛才唔記得揭開張床單睇Maggie。」梁家輝沒有給予反應,仍然看著床上哭著的張曼玉。究竟,這是阮玲玉的眼淚?還是張曼玉本人受情書被公開的私事影響,有所感觸而流下眼淚? [3] 到現在雖仍沒有人得出結論;不過,這個鏡頭在關錦鵬的介入下,成為一個值得談論的「虛實結合」。
- 虛實結合:阮玲玉離世前後的構圖
「我很快樂!」──這是阮玲玉遺書上的最後一句。
拍攝《新女性》後,記者媒體對她的種種攻擊,再加上張達民控告她與唐季珊通姦,讓她感到意志消沉,於是她應六嫂之邀出席參加歡送史堅拿的派對,然後便回到家中服藥自殺──不過,這個簡單的過程,卻在關錦鵬的「中介」下,以阮玲玉的遺書及喪禮貫穿,這部分片場足足三十二分鐘。
出席派對前,阮玲玉被唐季珊問及穿什麼出席通姦案的開庭日:阮玲玉在此時再次表現她的堅定,並發表她的「姦夫淫婦論」,又換來兩巴掌。
其後,她的舊同學到訪她家,邀請她參加學校演講──「把你的委屈都說出來。把自己的軟弱、虛榮心、喜歡、苟延殘喘,都掏乾淨。」這事成為阮玲玉在歡送派對上的其中一個主題,她在各個朋友前示範演講的第一段:「各位女同學,我們今天要慶祝三八婦女節,到底是慶祝什麼呢?就是要慶祝我們女人,從五千年的男人歷史中站起來!」不過,對照她的私生活,她根本就是「從五千年的男人歷史中站起來」的失敗者,她不但未能走出來,而且就在張達民及唐季珊的爭奪戰中身受其害,蒙上「通姦」的不白之冤。因此她借故國語太難而結束演講內容,實際上就是避免觸碰傷痛。唐季珊在這刻都回應了一句:「你們女人站起來了,我們男人倒下來了。」
虛擬場景仍舊進行,費穆在這時因唐季珊的回應而說起話來,暗暗滲出男女平等的理念:「女人站起來,不一定代表男人就要倒下去!大家可以一起站,這個世界夠大啊!」阮玲玉聽在耳中,滿是感激,又說道、問道:「費穆,你真是個好人。那我呢?我算不算是個好人呀?」
這時,畫面突然轉移到另一個虛擬場景:喪禮。喪禮裏面,費穆回答了她的問題:「我回答她,不管別人怎麼講,你所有的朋友,全都認為你是個好人。我甚至認為,你是個太好的好人。」明顯地,這是關錦鵬刻意的安排,讓觀眾在那些虛構的對白中,加強阮玲玉並非因畏罪而死,而是因為「人言可畏」而將自己的生命結束。
同樣的時空交錯陸續出現在吳永剛、孫瑜、蔡楚生身上:三人都是「改造」阮玲玉事業的導演,當阮玲玉在舞會上答謝他們後,就投映出三人在阮玲玉喪禮上的傷痛,當中卜萬蒼一句:「起來抽煙吧,起來喝酒吧,只是姿態。」就正正反映出阮玲玉生前只是在戲中演活「革命女性」,真實生活的她卻未能演活當中的剛強、樸實。至於蔡楚生,一邊廂他在舞會上被阮玲玉取笑:「我知道他是個最害羞的導演。我拍《新女性》最後一場時太激動了,我哭到不能自制,他害羞得不敢掀起張被單來看我。」另一邊廂,鏡頭投映出他面向阮玲玉的遺體,顯得痛不欲生,更差點在喪禮上暈倒。

(圖片來源:http://www.1905.com/newgallery/hdpic/571724.shtml#p9)
鏡頭再轉,返回舞會現場。鏡頭專注投向阮玲玉及唐季珊,阮玲玉似是不再介懷世俗眼光般,妙問唐季珊:「大家都在看我們。」怎料他也妙答道:「出來做事之後,我明白到一件事,只要你有權有勢,沒有人敢當你面前講一句話。」似是大家都看開了,不再理會明天的開庭一樣。然後,阮玲玉刻意將唐季珊絆倒,然後一個人在舞池上跳舞。
此時,張曼玉的獨白響起:「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爲我是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都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季珊,沒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了,我很快樂。」
關錦鵬在這時利用阮玲玉生前留下的遺書進行「中介」:將兩封遺書的內容整合,再重新組織,配合他的畫面,交代阮玲玉離世前的心理。從網上找到遺書,可見下文: [4]
「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爲我是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因爲我對於張達民沒有一樣對他不住的地方,別的姑且勿論,就拿我和他臨別脫離同居的時候,還每月給他一百元。這不是空口說的話,是有憑據和收條的。可是他恩將仇報,以怨報德,更加以外界不明白,還以爲我對他不住。唉,那有什麽法子想呢?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罷。唉,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阮玲玉絕筆廿四、三月七日
季珊:我真做夢也想不到這樣快,就會和你死別,但是不要悲哀,因爲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請代千萬節哀爲要。我很對你不住,令你爲我受罪。現在他雖這樣百般的誣害你我,但終有水落石出的一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我看他又怎樣的活著呢。我死而有靈,將永永遠遠保護你的。我死之後,請代拿我之餘資,來養活我母親和囡囡,如果不夠的話,請你費力!而且刻刻提防,免他老人家步我後塵,那是我所至望你的。你如果真的愛我,那就請你千萬不要負我之所望才好。好了,有緣來生再會!另有公司欠我之人工,請向之收回,用來供養阿媽和囡囡,共二千零五元,至要至要。
阮玲玉絕筆廿四、三月七日午夜」
從上文所見,遺書的文路並不清晰,於是關錦鵬將遺書整理後,配合畫面,變成以下六段獨白:
(回到家中,將安眠藥混合粥裏。)「季珊,我很對你不住,令你爲我受罪。我死後有靈,一定會永遠保祐你的。我死之後,將來一定會有人說你是玩弄女性的惡魔,更加要說我是沒有靈魂的女性,但那時,我已經不在人世了,你自己去受吧!」
(走到媽媽及義女小玉房中。)「希望你好好待媽媽和小囡囡。還有聯華欠我的人工二千零五十元,請作撫養她們的費用。希望你細心照顧她們。」
(返回房中)「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爲我是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因爲我沒有一件事是對不起張達民。但是他恩將仇報,以怨報德。外界不明白,還以爲是我對他不住。唉,那有什麽法子好想?唯有一死了之。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都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阮玲玉絕筆,三五年三月七日午夜」
「季珊:我真做夢也想不到這樣快,就會和你死別,但是請你千萬節哀爲要。我很對你不住,要令你爲我受罪。我死後有靈,一定會永遠保佑你的。」
(走到搖椅上坐下)「張達民:我已經被你迫死的,但你不必哭、也不用悔改,因爲事情已到了這種地步。不過我很後悔,我不應該做了你兩個人的爭奪品。但是太遲了。」
「季珊:過去的張織雲,今日的我,明日是誰,我想你自己知道了。沒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了,我很快樂。玲玉絕筆」
獨白完結,阮玲玉的生命也告終結。電影正式進入最後部分:阮玲玉的喪禮。
關錦鵬根據手上的資料,「重塑」阮玲玉喪禮的情景──這次,關錦鵬彷似參與式紀錄片的導演般,毫不避嫌地進入鏡頭:當飾演吳永剛的演員問及為何「起來喝酒吧!」的獨白不用講,關錦鵬就即時更正指這是編劇自行編出來的,他們也不肯定吳永剛有否真正說過這句話。由此可見,關錦鵬真正將虛擬場景及紀實場景分隔開來。
其後他們所拍的每一個鏡頭,包括小玉問及劉莉莉為何不哭一句,都只根據他們搜集得來的資料而拍攝,強調不加添自行創作,重視鏡頭所反映的「真實性」。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導演在這部分的介入和解說,導演已不需要再用黑白二色強調這不是虛構鏡頭──更甚者,這已是虛實結合的「成果」。
紀實場景
- 插入阮玲玉生前演出的劇照及片段
電影開首,關錦鵬在沒有任何後期製作下,播放多張阮玲玉在聯華工作之前的電影劇照,讓觀眾對阮玲玉產生第一印象;即使不知阮玲玉是誰,最基本都知道她的身份是演員。
此時,導演開始他的第一句話,簡略介紹阮玲玉的演員生涯,讓觀眾對她有基本的認識:「前期所演的類型多是民間故事、風花雪月、神怪片、武俠片。角色大多是沒甚發揮的,即現今所說的『花瓶』。」同時,透過張曼玉(飾演阮玲玉)的回應:「咁咪幾似我!哈哈……」,讓觀眾找出她倆的相似點,構成她飾演阮玲玉的說服力。
除了開首播出多張早期劇照外,播放原影片拷貝,都是導演刻意插入的部分。值得留意的是,關錦鵬確實刻意在映出張曼玉所飾演的阮玲玉仿拍相關情節之後,加插真實的阮玲玉在演出《小玩意》、《神女》及《新女性》三部電影的情況──
將張曼玉及阮玲玉拍攝《神女》的情況作一對照,是希望讓不同年代的女性,體現「身體動作是反抗、眼睛都是反抗」的情感。
講述張曼玉與劉嘉玲拍攝《小玩意》時,如何體現女兒被炸死一幕在演繹上的變化後,就由真正的阮玲玉與劉莉莉演出;其後更加插阮玲玉演繹年老後的母親,把炮仗誤作炸彈的瘋癲失常。
《新女性》末段韋明「自殺求生」一幕,則是張曼玉及阮玲玉另一個同時演出的對照。不過,張曼玉的版本是表情及聲音上的變化,阮玲玉的則是表情及字幕大小上的變化。
不論如何,加插三齣原影片拷貝,都正好對照虛擬場景及搜集得來的資料;另一方面,觀眾亦能親身體現阮玲玉如何展現各種悲劇色彩的角色,足見其演技精湛。
- 導演與演員之間的對談
對觀眾而言,欣賞張曼玉如何神似地扮演阮玲玉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對中介者而言,如何透過演員與已離世的阮玲玉「對話」, [5] 亦是電影中其中一個最值得探討的部分。
因此,導演選擇將搜集資料,或向演員解釋角色內心世界的情節,放在電影的其中一部分。一方面觀眾可觀察演員對角色掌控的多少,另一方面更可從鏡頭上,即時對角色的人物行為作出批判。
先說兩位男角秦漢和吳啟華的對談:他們的對談是緊接出現的,而且呈現方式較簡單──與其說是「對談」,倒不如說是「指導」。二人都是透過關錦鵬作引子,由他講述張達民及唐季珊真實的樣子,並解釋二人在阮玲玉身故後的情況。不論如何,二人最後都是潦倒收場。兩位演員聽過後,都是一聲嘆氣。

(圖片來源:http://happywith501304.pixnet.net/blog/post/92468637)
另一較重要的男角梁家輝,與導演的交談放於張達民控告阮玲玉及唐季珊、阮玲玉又被蔡楚生拒絕之後。跟上文兩位男角相近,梁家輝是「發問者」,導演則是「解答者」──「其實你覺得蔡楚生是沒膽量?還是他真的是共產黨,想留下來辦事?」(註:整齣戲的虛擬場景均沒有表明蔡楚生共產黨的身分。)「我覺得他是沒種,不夠敢愛敢恨。」「其實阮玲玉是否真的愛過他?」「搜集資料時,黎莉莉曾向我們提及過她在化妝間經常哼《Blue Angel》這首歌,但要到她死後才意識到他們之間那段微妙的感情。」
簡單來說,從真實性而言,這三段對談的出現,表面上讓觀眾和演出者能了解阮玲玉和三個男人在愛情上的複雜關係,而某程度上,三名男角都只是活在關錦鵬的「中介」下,並確保自己演出無誤。
女演員方面,與導演對談的次數最多的必然是張曼玉。第一次對談出現在片頭,她被問及:「阮玲玉自殺到今日已經有五十多年啦。Maggie呀,你希唔希望五十年後,都仲有人記得你呀?」她的答案則比較奇怪:「我覺得如果半個世紀之後,有冇人記得呢,唔係咁重要,但是就算真係有人記得我,都會同阮玲玉唔同,因為佢喺自己廿五歲,最光輝、最燦爛的時候,俾佢停留了喺度。佢而家已經係Legend啦。」一方面她自謙地認為她的成就不如阮玲玉,反過頭來更肯定阮玲玉的價值,在於她的傳奇性。
第二次對話似是關錦鵬用「指導者」的身分,向張曼玉解釋阮玲玉在演出每個角色上都能入型入格的優點,張則是「點頭同意」及作「發問者」的角色,既同意關對阮玲玉的分析,又向關詢問張達民、唐季珊與阮玲玉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張明白,為何阮玲玉當時明知唐季珊鄉下有妻子、又有情婦張織雲,都願意因為他的體貼和成熟而跟隨他,並與他同居。
第三次對話估計發生在拍攝《阮玲玉》中途進行,並刻意放於張達民控告阮玲玉及唐季珊、阮玲玉又被蔡楚生拒絕之後。這次明顯地以張曼玉作主導,指出她的個人觀點──「我認為阮玲玉的死絕對與唐、張的桃色新聞有關。但如果她與蔡楚生可以再發展,夠膽再發展的話,她會否選擇這條路,我覺得不一定會。為什麼他們不夠膽呢?就因為他們已經有那麼多桃色新聞。」同時,觀眾明顯發現這種個人觀點比較抽離、客觀,似是不曾飾演過阮玲玉的演員,讓觀眾霎時發現:這已返回現實時空。其後,她又發表她飾演阮玲玉較個人、較主觀的個人感受:「作為一個藝人,我覺得人言可畏、輿論不是只有那個年代才是可怕的事。當演員的並不代表要把所有私事公開。別人知道後還要扭曲事實、越描越黑,用一種負面的態度去講。你自己再聽會覺得很難受。如果那件事是事實,是私人的事,被人報導了,就像給人一層一層被揭開,看到裏面,那種感覺是痛苦的。所以我很明白阮玲玉當時的心情。」從一位重新體驗阮玲玉的人生的演員口中,我們可感受到阮玲玉在私生活上所受到的痛苦,同時加強了阮玲玉的悲劇色彩──而這種悲劇色彩就是阮玲玉真人生前切實的經歷。
最後一段對談緊接著上述內容,但關錦鵬刻意先加入張曼玉所飾演的阮玲玉到舞池跳舞的場面,一邊陶醉地跳舞,一邊訴說著:「我很快樂。」及後,張曼玉被問到:「那個年代阮玲玉遇到那種事就自殺,如果你遇到同樣的事,你會否自殺?」她先笑而不語,及後理性地說出她與阮玲玉之間性格上的最大差別:「我會給人第一個感覺是不在乎,但我不高興是我個人的事,但我不會給予其他人滿足感,讓他們知道我不高興,更何況是自殺。要死,我自己會選擇死,但不會是因為你們。」此刻,二人的對談讓觀眾感受到阮玲玉的痛之餘,亦令觀眾對阮玲玉的死作出批判──死,是不是真正要走的一步。
與三位男演員的訪談不同,張曼玉能帶給觀眾的感受無疑最多:在客觀批判及主觀感受上,我們都可立體地、真實地了解阮玲玉的性格特徵及其悲劇色彩。
- 導演與被訪者的對談
無疑,慣常的人物傳記電影像劇情片,不時存在虛擬場景,卻不曾存在紀實鏡頭。然而,當關錦鵬找到名作家沈寂、名導演孫瑜、當年曾經與阮玲玉一同演出的劉莉莉、陳燕燕等參與籌備工作,並放到片中,便決定使用現有像「紀錄片與劇情片」並行的模式; [6] 並將跟他們之間的訪問片段放在電影中。
這種拍攝方式的好處有二:當虛擬場景建基於紮實的資料搜集,真實性會稍作加強。再者,如果將資料搜集的過程及內容與虛擬場景相互對照,真實性就能大大加強。
首先出場的是阮玲玉生前好友劉莉莉的訪問片段,畫面同時看到飾演劉莉莉的劉嘉玲。當關錦鵬問到劉嘉玲會否希望在幾十年後仍會有人記得她;她肯定地說:「絕對希望有!希望有人數到九十年代的明星的時候,不論數到第幾個,都會有我。」──這個答案,正正就跟張曼玉的明顯不同:劉嘉玲的答案是對個人的肯定;張曼玉的則是對別人的肯定。
另一個較重要的人是研究阮玲玉歷史的學者沈寂。作為《一代影星阮玲玉》的編者,他所透露對《阮玲玉》的劇本編寫十分重要;而且,關錦鵬描繪多個與阮玲玉極其重要的時刻之前,都加入沈寂的訪問。第一次出場在講述阮玲玉主動爭取拍攝《三個摩登女性》後:「阮玲玉後期在聯華的時候出演那些進步電影,是有自覺性的、還是受影響去演這些電影?」,透過他的解答,可了解阮玲玉自覺需要演出正面形象的角色,藉以符合觀眾要求。第二次出場,關錦鵬指出阮玲玉演的進步角色與她實際的生活有很大矛盾,沈寂則解釋這跟阮玲玉決定與唐季珊同居有關:「阮玲玉得知唐季珊的背景後,只感到無可奈何,不會掙扎、反抗;但她與唐季珊的關係仍感到滿意,只是並不理想。」第三次出場在《新女性》試映後、張達民控告阮玲玉及唐季珊前,關錦鵬提問:「聽說記者公會要求道歉一事及張達民控告阮玲玉一事,都有國民黨在背後策動。」沈寂則繼續發揮解答者的作用,解釋道:「國民黨沒有出面,只透過記者協會。記者協會裏就有國民黨。《新女性》裏面大罵和批評記者,所以記者協會就說這部影片不好,但記者不能硬去攻擊那個影片。所以記者協會轉移目標攻擊阮玲玉,指其私生活不好,未有說服力演出『新女性』。」另外,關錦鵬又提問張達民是否受記者公會的指使控告阮玲玉,沈寂則指這是兩方面一起進行。
這些片段都為關錦鵬的團隊在編劇時,帶來龐大的紀實空間;尤其當加插沈寂的訪問片段時,對不熟悉阮玲玉生平的觀眾有兩大好處:(一) 了解阮玲玉在處理私生活上的混亂及無知,與其在電影上的演出有著極大差別;(二) 更深入地,當沈寂講述記者公會有意攻擊阮玲玉時,觀眾就能即時將艾霞、《新女性》的韋明、阮玲玉三者之間作一對照,明白三者自殺的原因實有著極大相似。
至於孫瑜在片中出現,只是讓觀眾了解那些把阮玲玉「改造」成革命女性的導演的生平,而且孫瑜去世前兩年中風兩三次,以致耳朵不靈、口齒不清。所以片中只看到他翻看著關錦鵬的資料搜集本,並沒有像沈寂般能清楚講述關於阮玲玉的二三事,故略開不談。
陳燕燕的訪問則更嚴重,訪問內容只反映出她與阮玲玉的走紅程度相若,更甚者似是陳燕燕本人的自吹自擂。另一方面,她所談及有關阮玲玉的事跡,到後段導演已沒有再加以發表,亦撇開不談。
總結
Silverstone曾在《媒體概念十六講》中,以學者George Steiner的角度,將翻譯「信任、入侵、轉化、還原」四個步驟,套入媒體中介之中。 [7]
完成《阮玲玉》的文本分析後,筆者方發現關錦鵬在是次「媒體生產」中,正齊備以上四種步驟:首先,他相信「阮玲玉」一生具有研究的價值,進而開始進行對她的資料搜集。其後,他在搜集過程中對資料的解讀就是「入侵」,其中在研究阮玲玉僅存的六套電影的原影片拷貝、與演員及被訪者的對談,衍生出對阮玲玉更深層的了解,及對其性格、工作成就的解讀,形成意義上的「轉化」。最後,他以虛實結合的電影結構,將搜集及解讀得來的資料,重新整理而變成今日的《阮玲玉》,那就是還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轉化的過程中,關錦鵬只有在紀實部分提出自己的解讀,亦歡迎演員發問及發表自己的意見,更歡迎觀眾在觀賞途中進行分析及批判。另外,他更盡力保留被訪者所提供的資料,並全數呈現於每一個虛擬場景中。
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關錦鵬「僅此一次」 [8]地運用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反而加強了真實性,其實不無道理。
參考資料:
書籍
- Roger Silverstone著,陳玉箴譯《媒體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 朱劍 著《無冕影后:阮玲玉》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網頁資料
- 胡幼鳳文《戀戀絕代紅伶:關錦鵬談風華萬千阮玲玉》,發佈日期:28/5/2010,
瀏覽日期:18/12/2013,網址: http://tiff2010.pixnet.net/blog/post/7371905-%e3%80%90%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3%80%91%e6%88%80%e6%88%80%e7%b5%95%e4%bb%a3%e7%b4%85%e4%bc%b6%ef%bc%9a%e9%97%9c%e9%8c%a6%e9%b5%ac%e8%ab%87%e9%a2%a8%e8%8f%af%e8%90%ac
- 《圖博館──阮玲玉》,發佈日期:14/2/2007,瀏覽日期:27/12/2013,
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332
- 在華美中窒息──《阮玲玉》,發佈日期:20/6/2006,瀏覽日期:27/12/2013,
網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53294/
- 《阮玲玉》多重時空的建構,發佈日期:20/12/2009,瀏覽日期:27/12/2013,
網址:http://i.mtime.com/lilin106/blog/3003030/
- 《阮玲玉》影評:新女性,發佈日期:5月2日(年份不詳),瀏覽日期:27/12/2013,
網址:http://www.funchen.cn/yingping/792.html
[1] Roger Silverstone著,陳玉箴譯《媒體概念十六講──第一章:經驗的結構》,台北,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頁19。
[7] Roger Silverstone著,陳玉箴譯《媒體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頁21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