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網購大時代──從淘寶與Kickstarter看消費者信任與經驗之變奏
何美華

引言
過去一年,有兩個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頗值得仔細解讀: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女同事,她的世紀婚宴談了數年終於落實,她請了數天年假說要準備婚宴,但原來她整天留在家中,上淘寶網的婚嫁網店專區,期望能淘出一個能付擔得起的夢幻婚禮;至於她的新居,同樣是埋首在電腦前準備,她每天透過淘寶準備新屋裝修,希望淘出一間有歐陸格調但價錢又廉宜的安樂窩。往淘寶網,是她人生每個重要階段不可缺席的。

第二個故事主角是我的親友,他是一名資源科技人員(Information Technology,俗稱IT人),平日沉默寡言,有晚他突然很雀躍地約我們往住所附近空地玩遙控飛機,原來他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支持了一名美國年輕人,設計一架有特別飛行裝置的遙控飛機。等了大半年,他終於收到製成品。過去大半年由設計意念到生產過程,他也全程貼身追踪,雖然最後這架飛機玩了幾回便告吹,但他沒有任何投訴,反而很享受這購買經驗及過程,往後繼續在Kickstarter付錢給人家實現創意與夢想。
兩個網購小故事,帶出兩個有關消費經驗的討論:

第一個故事引發的思考是,港人對內地生產的東西、營商、及司法制度等各方面,向來極不信任,甚至有很負面的評價,為何內地的網購平台淘寶,卻能打入不少港人的日常生活內,專賣「假貨」的淘寶,為何能成為不少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人生每件大事,也交托到淘寶手上。淘寶的經驗為何能令消費者迷戀上?港人又為何對這內地網購平台如此信任?這堅牢的信任是什麼狀況下產生的?

本文會分析消費者的信任,和在淘寶網購經驗的建立過程。當中包括透過虛擬的口碑、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安全感、與擺明車馬賣「假」貨來建立,而這些在虛擬世界建立的信任,一經形成,不單不會慢慢消失,反之會越建越牢。

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消費經驗在中介過程的變化,從親友的消費經驗,他經歷的,已超越傳統消費經驗──即從獲得貨品取得滿足感或身份認同感,在Kickstarter的消費世界內,買下的貨品反而是次要,重要的是消費者看著貨品由意念到實體的過程,無論是助人圓夢同時滿足自己的夢想,或是看見一個虛擬的夢想得以成為實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消費經驗。

本文會詳細分析這種消費中介過程的變化,在這個虛擬的網購世界,消費者會向不相識的人付上百分百信任,購買一個意念或夢想,然後獲得一些在傳統消費上未曾經歷過的體驗,最後是否取得那架設計特別的遙控飛機,已不再重要,這種消費新經驗,將是本文討論重點。

個案研究一:淘寶──作為網購大時代的代表
要研究網購經驗,或許不能不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這是全球用戶最多、交易額最大的網購平台,全球用戶包括港人百多萬用戶,現時用戶多達五億人,單日交易額高達四十四億元人民幣,即一年的交易額是天文數字的逾萬億人民幣。 [1]淘寶網佔中國網購市場逾八成,超過美國網購一哥亞馬遜及eBay的總和,被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集市」。[2]

淘寶網除了多人光顧,改變了不少人的消費習慣,淘寶網最令消費者深刻的經驗,是你想得出的東西,均有貨有價。但當中最令人爭議是,淘寶上的品牌大部分也是「假」品牌,根據官方數字有六成三貨品屬假品牌,[3]內地早有「內地沒有假貨,只有淘寶貨」之說,這個假貨網,如何取得數以億計消費者的信任?

一、假貨公開真賣 不信任變信任 

淘寶網有幾受歡迎?阿里巴巴去年在美國甫上市,創辦人馬雲便成為中國首富。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18954325&sk=about)

面對官方開炮賣假貨,創辦人馬雲早前來港演講說,淘寶沒有假貨,只有網貨,他又說:「如果有假貨,每天銷售額能有六、七十億?……你用廿五塊錢就想買一隻勞力士手錶,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你自己太貪了。」[4]

在淘寶你能找到假LV(Louis Vuitton‎)、Hermes、假名牌波鞋,甚至假大學證書,有人認為,抄襲已有品牌的產品是「假貨」;亦有人認為,名牌產品中質量有問題的才是「假貨」。但在馬雲及淘寶電商的眼裏,沒有假貨,所有產品加上他們的商標,都是貨真價實的中國式創新。[5]

有傳媒曾到有中國網店第一村之稱的義烏青巖劉村觀察淘寶貨的製作過程。製作淘寶貨的工廠說:「工廠的複製太快了,淘寶賣家都是守著電腦,一發現一種東西火了,馬上就會到工廠做,一周之後就跟你打價格戰」;「你要多少,什麼樣的,把原版貨拿來就行了,加上商標之後保證一模一樣」;「這裏沒有造不了的東西。」[6]這裏確實體會到何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真假假,永遠糾纏不清。


附有香港中大文學校長沈祖堯肖像的香港蘇文大學及該大學證書,可說是淘寶網上「假貨」的「極至」。
(圖片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202/53397586)


你能在淘寶網找到任何你需要的東西,由LV到波鞋,由大學證書到大學論文。
(圖片來源: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

今天不單衣食住行全可在淘寶解決,連你的身份學歷也可在淘寶網上淘到,早前在淘寶上出現香港蘇文大學的畢業證書,並用了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的肖像於該大學網站上,蘇文大學負責人出來回應及致歉,但堅稱香港蘇文大學是存在的。

當大家在淘寶有假貨出現,已好像一切合乎常理,不感意外,消費者亦滿足於以便宜價錢來買擺明車馬的「假品牌真貨品」。淘寶中假貨出現的程度,已令人不再存有質疑,反正絕大部分為假貨,消費者在淘寶的過程中,反而沒有再為買到假貨而擔心,以二十五元買回來的勞力士早知道是什麼貨色,極度的不信任反而轉化為信任,「它信譽良好、真誠而不轉彎抹角,你不用問賣家到底是哪一國的品牌、是哪一國的訂單,小小寰球,淘寶之下全國貨。」[7]淘寶開門見山賣假品牌,反而獲消費者不錯口碑,數以萬計網民的口碑,在虛擬的世界不停轉載,亦成為淘寶獲得信任的原因。而更多消費者的心態是,以二十五元買一隻勞力士,即使壞掉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便宜是淘寶最大的吸引點,正因代價如此低,消費者對其產生信任的門檻也大大降低。

二、二十四小時不打烊,永遠存在的安全感
消費者信任淘寶,也來自網購不眠不休運作的安全感。很多人也有如Candy類似經驗:「當時(網購)還沒盛行,我覺得完全不能接受。當我弟弟跟我說要上網買東西,我心想:你都short 㗎,網上買!我這麼年輕和電腦化仍然有戒心,這不是因為覺得電腦不安全,而是對購物的認識和習慣不同。我平時喜歡逛街買東西,上網買不是我所理解的購物,買衣服是要試的!」[8]
心理關卡如何跨過?Candy 說:「首先,我愈來愈忙,再沒有那麼多時間購物,往往一買完就衝回家,因為街上實在太多人。其次是雙腿受不了,以前我行十小時都不累,現在兩小時就要找地方坐下喝杯東西,甚至乾脆打道回府。第三,現在互聯網實在太方便,資訊又發達,世界每個角落的東西你都找得到。現在我們的購物是主動的,不會再依賴雜誌等媒介,下班在車上朋友說那裏有最新產品,我會用手機上網看是否屬實,漸漸我也更接受網購了。」

「時代變,習慣也跟着變。以前我媽媽用普通手提電話,現在卻能教我如何用智能手機的Apps,只要衝破心理關卡,你會發現什麼都方便了,感覺很好。現在不管是網上用信用卡還是物流都更完善,一個禮拜才收到貨已經叫慢。信用卡付款也成熟多了,因為不同服務供應商都在提高服務,確保交易能安全完成。」[9]

Candy心理上的變化,也是消費經驗跟生活結合的結果,消費與生活兩者已密不可分,消費可隨時隨地發生,網店二十四小時營業,極度方便的消費經驗,令消費者在網購平台一經建立了首次正面的經驗,便會慢慢建立信任。

在淘寶這座全球最大的市集,二十四小時運作,全年無休,無時無刻存在,令消費者充滿安全感,雖然消費者很多時其實不需要二十四小時購物。就如 Sliverstone在Why Study Media?一書中有關消費作為媒體中介過程的文章指出,「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購物環境就如同二十四小時播放的新聞,我們大多數並不需要」[10]但有這些二十四小時存在的購物環境,卻令消費者倍添安全感與親切感,令消費者日漸建立信任與依賴,Sliverstone在書中有關信任一章便說:「我們日漸依賴媒體來維繫安全感。我們相信媒體永遠會在那裏,當他們崩解的時候,我們便感到驚恐。」[11]你可以想像如淘寶一夜間在網上消失的情況嗎?應該會是如Sliverstone所形容令人相當「驚恐」。

消費者對淘寶網購一旦建立了信任,便會透過不斷在淘寶的消費經驗,一點一滴逐漸累積下來,最後成為牢不可固的消費習慣,就如Silverstone在有關信任的文章所解釋,「信任就像資訊,並不會因一再使用而枯竭:相反地,當信任感越強,便可能進而產生更強的信任。」[12]即使之後有很多有關淘寶網的負面消息,如淘寶貨品被揭有安全問題,或消費者投訴不獲處理等問題,消費者亦不會因此放棄這個已取得信任的網購平台。

個案研究二:Kickstarter網絡大時代下消費經驗之蛻變
美國網站Kickstarter是著名眾籌網站,在二零零九年成立,是一個供公眾集資的網站,任何人均可向網站提交計劃書籌集資金,用作研究新發明或創作,範疇包括電影、音樂、時裝、食物、遊戲及技術等,例如最新一個放在Kickstarter募款的是全球第一部只售九美元的電腦,看過計劃後,全球有多達三萬多人願意付共一百七十萬美元讓這位發明家實現這九美元電腦的夢想,集資額遠遠超出最初原定的五萬美元,看來是天馬行空的意念,但在一眾backer(Kickstarter網站上對支持付款者的稱呼)的支持下,集腋成裘,讓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東西變成可能。二零一三年,Kickstarter便為旗下項目集款四點八億美元(約三十七億港元,至今二十萬個項目中,有七點七萬多個成功集資。

中介過程中的消費者經驗之變化
一、消費一念創意 買一個夢想
今天的消費者不單願意在網上購物,甚至願意購買一些尚在意念階段、看似虛無飄渺的物品,消費別人的創新意念、協助別人實現夢想。在充斥著抄襲與翻版的商業世界,真正的原創與新意念,原來非常有價亦相當受歡迎。

在Kickstarter這平台上,人人可銷售自己的夢想計設與意念,讓全球人應購,香港也有一對兄弟,研發了一部智能咖啡機,以二百美元在Kickstarter集資,三十天內籌得近八十四點五萬美元(約六百五十九萬港元),是原定集資額的七倍,反應遠超預期,創下香港人於該平台集資的最高紀錄。公司至今收到約三十個國家分銷商的過萬定單,這部風靡網民和業界的咖啡機以智能手機操控,賣點是能根據不同咖啡豆和用家個人風格作出專業處理。[13]

消費者在這網購的經驗中,表面上看似以二百美元購買一具前所未有的智能咖啡機,咖啡機至今仍未出產,但消費者在中介過程中已由購買咖啡機變為購買一個協助他人圓夢的滿足感,也是經驗了一趟由創新意念到生產的旅程。近日便有新聞指這智能咖啡機在製造過程中遇上阻滯,可能要延遲出產,但消息傳出後,有參與集資的backer沒有如過往傳統消費經驗中,聽到負面消息會擔心被騙,反而對咖啡機繼續滿心期待。


香港也有年輕人在Kickstarter賣夢想,設計一部智能咖啡機,吸引全球逾萬消費者下訂單,這部智能咖啡近日傳出遲產的機會,但未見有人出來追究,消費者對網上造夢者可謂信任度十分高。
(圖片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226/19055770)

消費者在Kickstarter可買到很多別人的夢想,甚至買一個參與支持奧斯卡得獎電影,做其「投資者」的機會。《Inocente》是首套在Kickstarter 集資拍攝的奧斯卡得獎電影,二零一二年獲二百九十四名backer贊助五萬二千五百二十七美元(約四十一萬港元)完成拍攝,短片最後獲得二零一四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有份參與支持拍這套紀錄片的backer不單有機會一嚐支持拍攝電影的滋味,更令人喜出望外是電影獲奧斯卡獎,backer甚至體驗了一趟自己正在製造歷史的興奮,亦對自己具獨到眼光而高興不已。這種消費作為媒體中介過程的幾重變化,是昔日傳統消費經驗中不能獲取到的。


《Inocente》是首套在Kickstarter 集資拍攝的奧斯卡得獎電影。
(圖片來源::http://www.inside.com.tw/2013/02/25/a-milestone-for-crowd-funding-winning-an-oscar

二、消費懷舊 追求消失的擁有
轉一個媒體平台,可購買的東西是另一片天地,在網上可消費懷舊的情懷,購買一種我們從未失去過的東西。外國有Kickstarter,在中國亦有類似國內版Kickstarter的網站,以眾籌購買一些已消失、不再生產的東西。

九十年代CD(Compact Disc,光碟)興起,黑膠碟隨之沒落,之後網絡時代來臨,CD不敵MP3(MPEG Audio Layer 3,數位音樂播放),MP3又輸給了在網上收聽,連iPod Classic也宣布停產,通通變成歷史文物。在音樂播放器體型愈來愈小的年代,最早被淘汰的黑膠碟卻意外地近年呈現復興現象。二零一三年黑膠碟銷售成績在英國創下十年新高,賣逾七十萬張,增長超過一倍。內地文藝雜誌第一品牌《城市畫報》前主編黎文,看到市面上知名黑膠唱機價格過高,眾多發燒友入門艱難,萌生做黑膠唱機想法。在個多月內籌得過百萬元人民幣,生產三百台原已絕跡的黑膠唱機,造就一個小小奇蹟。[14]

將想法變成現實,僅於一年內完成,二零一四年四月黎文策劃的荒島唱機項目在音樂眾籌平台「樂童音樂」網站上綫,打出「黑膠復興,你值得擁有的第一台黑膠唱機」標語,預售「荒島唱機VW01」,售價二千八百八十八元(人民幣,下同),最高達六千零八十八元。最後項目獲得二百六十八人支持,超額籌得一百零三萬元,香港藝人黃耀明也是支持者之一。

(圖片來源:http://www.geekpark.net/topics/207720)

在網上你可以買懷舊買情懷,已絕跡的黑膠唱機,因而日復產,小眾消費品在網購變成另類主流之一。
(圖片來源:http://share.youthwant.com.tw/DF2042967.html)
已消失的懷舊、情懷、夢想,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網購消費作為媒體的中介,特質是著重特殊性、強調共享,這些在主流消費市場視為小眾的東西,在網購卻可以實現,追回已失去的回憶與情懷。

三、購買由無到有的創作過程
從事資訊科技工作的阿明是全球眾多backer之一,他不時會到Kickstarter搜購新「玩具」,資歷已有一年多,最新收到的產品是一盞「書型燈」。最初在網上只是看到這個產品的文字及影片介紹,正在籌錢生產,當籌集金額達到目標,Kickstarter才會將資金轉到設計師手上,化意念為真實,阿明視之為一種娛樂。


阿明是Kickstarter的擁護者,他會以真金白錢支持各種嶄新意念,他很享受付錢購買別人的創意意念,由意念轉化為真物的過程。
(圖片來源: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188/35515.htm)

這盞書型燈,書頁一翻開便會發光,設計特別,阿明由意念草圖便付了八百多元訂購一盞。後來這燈設計大熱更於連卡佛賣二千多元,阿明為自己有獨到眼光而開心,也變成另類投資。
(圖片來源: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188/35515.htm)

阿明現在仍在網上支持各種嶄新意念,「在Kickstarter付錢的主要目的,不是完全想買東西,而是自己好像能夠參與一個研究項目之中,看着它由無到自己收到,頗享受整個過程。」[15]
他至今已參與十個項目,每個項目由二十到二百多美元(約一百五十六至一千五百五十六港元)都有,已經到手的貨品大概有一半,亦曾支持沒實體物品的項目。「唯一一個沒貨品收的,是一套有艾未未參與的電影,我覺得幾有意義,所以都試下。」[16]

四、購買真實與誠懇的感覺
阿明對這些設計者毫不認識,那麼消費過程的信任從何而來?Silverstone在文中曾提到人們對網絡虛擬空間缺乏信任,電子商務難以推展,因交易抽象空間進行,非我們熟悉的場所,[17]Silverstone在九十年代網購初出現時,探討網上交易的信任建立,如何別於傳統消費,網上購物經過十多年體驗後,已有一個頗具大的轉變,消費者不單未有過份擔心,反而面對完全陌生、沒有任何品牌的東西,會投以高度信任。如阿明曾在Kickstarter支持了一個手錶項目,產品聲稱是全球最薄、只有零點八毫米厚度,每位backer可支付一百四十美元(約一千零八十九港元),但出貨日期遲了差不多一年。縱然被拖延,阿明卻表示未有擔心,他相信Kickstarter平台會跟進每個項目,「走數」風險低,而他也當作支持一個創作人的創意。「最初可能會好緊張,後來都習慣了,到有一天回家收到,就好像突然收到禮物一樣開心。」[18]

這類網購經驗,以品牌來建立消費者信任度的因素降至很低,反而消費者著重賣家的創意、賣夢者的單純出發點、誠懇、低商業味及真實(Authenticity)投以信任,人格的信任遠高於機構的信任。而這信任更一點一滴由這些項目/夢想逐件完成而加強。

比較淘寶、Kickstarter與傳統消費經驗之異同
我嚐試以表列來比較傳統消費與網購大時代下的消費經驗之異同,下文所指的傳統消費,主要指在實體店面對面進行的消費行為。比較中可看到,傳統消費經驗跟網購大時代的,出現了很明顯不同,例如消費者獲得信任之關鍵,已遠遠超越一個大眾熟悉國際品牌之上,反而陌生人的一份純真與真實感(Authenticity),能成功奪取消費者芳心,付出百分百信任;消費者的消費經驗,遠超出滿足生活所需或身份認同。

即使同為網購經驗,不同網購媒體中介過程,也產生極大的消費經驗差異,消費者從淘寶獲得的消費經驗跟在Kickstarter獲得的,已完全不同,在網購這個媒體中介上,過程出現明顯變化,消費者由追求購買全球最便宜貨品,演變為購買他人的夢想,購買已消失的回憶,從他人的夢想建立自身內心滿足;消費者由明碼實價又真實地買「假」貨,進展為購買虛無飄渺的夢想與情懷。

 


比較淘寶、Kickstarter與傳統消費三者經驗之異同

 

淘寶

Kickstarter

傳統消費模式

背景

阿里巴巴於1999年創辦,2003年成立淘寶網為旗下網購平台,成公司主要收入。淘寶用戶達5億人,港人有百萬戶,每天交易額達44億人民幣,被稱為全球最大市集。

阿里巴巴去2014年9月在美上市,現市值逾2000億美元,創辦人馬雲即時躍升為中國首富。

美國著名眾籌網站,2009年成立,任何人均可在網站公眾集資作研究新發明或創作,包括電影、音樂、時裝、科技等。去年(2013)項目集資4.8億美元,至今20萬個項目中,有7.7萬多個成功集資。

實體店消費已有長遠歷史,仍是消費者日常最慣用的平台。

特色

1.過程在網上24小時不停進行,毋須面對面交易,對網店一方為何許人無認識。

2.以價格便宜令消費者獲滿足感。

3.品牌來自全球各地,但製造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1.過程在網上進行。

2.格價無從比較,因消費者「購買」的全是獨一無二的創作/夢想。

3.創作人/發明者的身份很重要,雖然在網絡上,但消費者對他的認識卻相當立體。

1.主要在實體店進行,面對面交易。

2.消費者光顧為滿足生活需要,但亦包含感受身份認同,購買身份及符號。

消費經驗之比較

「虛假」
經驗

1.這裏大部分貨品為假品牌,但在這裏沒有真假之分,所有貨品被視為真實,無真假之分,無論一隻二十元人民幣的盧力氏或是兩萬元的勞力士錶,同被視為正貨。

2.沒有非法買賣假貨問題。

1.夢想、創業、情懷在這裏全可交易,你可買一個別人的夢想或創意,這些看似不真實很虛無的、不可觸及的東西或感覺,全有價有市可以交易。

 

1.買假貨被視為非法行為,只能在私底下或不見光下進行。

2.難以接受沒實物的交易,一些虛無的感覺或東西,不設價錢牌亦不視為交易品。

信任度

1.來自網店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安全感。

2.來自在虛擬世界中數以億計網民評語、對網店的口碑。

3.自己親身淘寶的經驗。

4.來自淘寶擺明車馬地賣「假貨」,不需擔心被騙買「假貨」。

5.機構品牌如馬雲及阿里巴巴的名聲,對增加信任沒有太大幫助。

1.公司或個人品牌對增加信任度影響很低,因大部分賣夢者是大眾聞所未聞。
2.因屬全新事物,沒有消費者或網民的口碑作參考。
3.信任主要來自陌生「賣夢者」的單純誠懇、低商業味、真實性(Authenticity),他們的真往往成消費者投以信任之主因。

1.信任來自品牌/機構知名度的安全感。

2.來自獲信任親友之間的口碑。

3.來自個人消費經驗。

消費
經驗

1.享受買全球最便名「名牌」的滿足感。

2.享受二十四小時足不出戶而購得天下品牌的方便購物經驗。

3.享受什麼也可在淘寶購得的滿足感,由跑車到黃鴨玩具;由大學畢業證書到一篇大學論文,世上所有東西也唾手可得。

1.分享他人夢想、創業、情懷成為最重要的消費經驗,享受幫助他人實現夢想

2.很感性的消費經驗,也包含著挑戰現實世界的意味

3.實現分享經濟的大趨勢。

1.獲得生活所需的滿足

2.獲得身份認同的滿足感,包括買品牌、去高級餐廳獲取成為富人的經驗。

3.較為理性現實的消費經驗。

消費
經驗的
發展

1.消費者往淘寶網店將越來越普遍,.減少往實體店消費

 

1.隨著網絡及智能手機越來越普遍,這類眾籌消費經驗會越來越普遍。

2.有利小眾文化產業的生存與普及化,小眾在網上成為潮流或另類「主流」。

4.消失的產品得以復活,懷舊得以實現。

1.有利大品牌生存。

2.不利小眾產品。

3.此類消費活動可見將來仍屬主流,但比率會不斷減少。

總結
真誠坦蕩蕩帶來的信任
在傳統消費經驗,消費者靠親友間的口碑,大品牌的名聲而獲得信任,對比起網上的世界,我們常形容為虛擬世界,難以投放信任,消費者亦確實有受騙的經驗,但檢視現在我們投放於網購的信任,絕不遜於傳統的品牌消費上。對內地事事抱懷疑及抗拒的港人,對淘寶可說既不信任也很信任,港人深知淘寶上的貨十件八件是「假」貨,但其打正旗號,不轉彎抺角地「假」貨,知道自己付出數十元的一件「名牌」衣服是什麼,既真實又實在。

至於Kickstarter風潮橫掃全球,其受歡迎程度,顛覆了傳統消費者對大品牌或名牌的迷思,越是無人認識、越小眾、越似鄰家的男孩,在這網上平台越受消費者歡迎,越加獲信任。正因這些陌生人的真實與誠懇,對夢想的追求,不過分地計算,他們不需有頭有面背後有品牌,反倒能換來消費者的安全感與信任。

消費經驗的流動與變異
網購大時代引發的消費經驗變異,也是遠超出傳統消費下獲得實物後的滿足感經驗。你很難想像昔日你會付錢去買他人一小片的夢想,由一盞創意十足的枱頭燈到一套紀錄片;由一部智能咖啡機到一枱黑膠唱機,未見過真實的模樣,未知完成後的產品如何,甚至連送貨日子也遙遙無期,但為圓他人的夢想、為證實自己的眼光、為滿足自己能參予這個有意思的計劃當中,你會真金白銀付鈔,最後是否得到那盞燈、那部咖啡機,已不太重要,在這消費中介過程,消費者透過想獲得一件實物,轉移獲取到過程的滿足感,無論那是創意的感覺、助人圓夢的感覺、支持創意人的滿足感,甚至感到自己有份製造成功歷史(如有份合資拍出奧斯卡得獎電影),這正是Silverstone所指媒體中介不斷流動的情況。

而從Kickstarter的消費經驗,也如Silverstone在媒體中介一文所指:「運用媒體所製造的意義來逃避這個世界,使我們遠離世界及其中的挑戰」,[19]消費者在這媒體中介經驗中,或多或少有抗拒大財團、對抗主流消費大品牌的意味,為創意的小眾加一把力。

Silverstone談及消費作為媒體中介過程的一種,意義其實是不斷流動,昔日我們在實體店消費的經驗,媒體中介轉變為網購,消費的意義已由一個意義遷徙至另一個意義;在意義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轉化,有時是全面性地改頭換面,[20]就如消費過去十年從實體店搬到網店上的過程,二十四小時不關店的經驗,差不多是改頭換面的出現。意義的轉換,可能源於我們參與媒體中介過程中,無論是獨自一人(你個人參予Kickstarter其中一個項目)或與群眾同享(數以億計的淘寶客),無論是直接(直接協助他人圓夢)與間接的參與,都可能因而產生意義的改變。

從淘寶與Kickstarter個案,看到消費作為媒體中介過程,當中的信任過程與消費經驗,跟傳統的消費經驗比較,出現了改頭換面的意義變化,而網購之間的消費經驗也出現變動,令「網購」這兩個字的意義,出現了重大變化,這是一趟跨界的旅行,消費經驗的意義,已在中介過程中跨越本身消費的意義。

在急速的網絡世代,能瞭解消費者在中介過程的變化與流轉,方才能掌握消費意義的產生及導致的結果,而這又往往超乎媒體或消費品生產者所預計。

 

 


參考書目

  1.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2. Silverstone, Roger (1999) Why Study Media?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參考文章

  1. "The world's greatest bazaar",《Economist》23.5.2013

http://www.economist.com/news/briefing/21573980-alibaba-trailblazing-chinese-internet-giant-will-soon-go-public-worlds-greatest-bazaar

  1. 杜夢瀾 ,「復古黑膠唱機 創眾籌奇迹」《iMoney 智富雜誌》,2014年12月20日 第374期
  2. 方保僑,「網購價值觀」《e zone》,2014年12月11日
  3. 紅眼,「我淘寶 竹因為我愛國」《明報》,2015年5月15日 D4 副刊版 
  4. 羅嘉倩 ,「7日籌百萬做老闆 內地網上集資熱潮」 《iMoney 智富雜誌》, 2014年8月23日
  5. 吳雄,「由抗拒到熱衷網購 莊士太子女提供網上避騙方法」《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2月4 C03版
  6. 薛婧,「淘寶村 中國式創新 自制國際品牌」《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3月1日
  7. 「官方狠摑馬雲:淘寶網63%是假貨」《蘋果日報》,2015年1月25日 A1港聞版

參考網站

  1. Kickstarter網站:www.kickstarter.com
  2. 淘寶香港網站:http://hk.taobao.com

[1] 「官方狠摑馬雲:淘寶網63%是假貨」《蘋果日報》,2015年1月25日 A1港聞版

[2] "the world's greatest bazaar",《Economist》23.5.2013
http://www.economist.com/news/briefing/21573980-alibaba-trailblazing-chinese-internet-giant-will-soon-go-public-worlds-greatest-bazaar

[3] 「官方狠摑馬雲:淘寶網63%是假貨」《蘋果日報》,2015年1月25日 A1港聞版

[4] 方保僑,「網購價值觀」《e zone》,2014年12月11日P.106

[5] 薛婧,「淘寶村 中國式創新 自制國際品牌」《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3月1日 P.52-55

[6] 薛婧,「淘寶村 中國式創新 自制國際品牌」《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3月1日 P.52-55

[7] 紅眼,「我淘寶 因為我愛國」《明報》,2015年5月15日 D4 副刊版 

[8] 吳雄,「由抗拒到熱衷網購 莊士太子女提供網上避騙方法」《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2月4 C03版

[9] 吳雄,「由抗拒到熱衷網購 莊士太子女提供網上避騙方法」《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2月4 C03版

[10]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P.124

[11]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P.174

[12]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P.178

[13] 「智能咖啡機 30日網籌653萬」《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12月18日 A18版

[14] 杜夢瀾 ,「復古黑膠唱機 創眾籌奇迹」《iMoney 智富雜誌》,2014年12月20日 第374期P.14

[15] 羅嘉倩 ,「7日籌百萬做老闆 內地網上集資熱潮」 《iMoney 智富雜誌》, 2014年8月23 日,P.6-15

[16] 羅嘉倩 ,「7日籌百萬做老闆 內地網上集資熱潮」 《iMoney 智富雜誌》, 2014年8月23 日,P.6-15

[17]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P.124

[18] 羅嘉倩 ,「7日籌百萬做老闆 內地網上集資熱潮」 《iMoney 智富雜誌》, 2014年8月23日 P.6-15

[19]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P.20

[20] Roger Sliverstone著 陳玉箴譯 : 《媒介概念十六講》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