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發展策略的金融與債務
二零一六年年新年伊始,人們自然期望新一年有新氣象,豈料上海的股票市於一月四日的首個交易日,開市後,股價全面下瀉。當股價跌破百分之五界線時,監察中國大陸股市運作的中證監立刻啟動新設的「熔斷機制」,股市休市十五分鐘。重新開市後,股價斷下跌,並跌破7%的界線,「熔斷機制」再次啟動,全日停市。翌日,股票恢復買賣,但股價繼續急瀉,很快便跌百分之五的界線,有關方面宣佈全日停市。一月六日開市前,中證監宣佈取消「熔斷機制」,股價才得以回穩。
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高促增長,統治中國大陸的中共政權不斷誇讚自己的政策得宜。但中共的政策無非是利用中國大陸勞動力充足,工人薪金廉宜,又推行各種優惠,吸入全世界的投資者到中國大陸設廠生產。中國大陸一度成了世界工廠,但中國大陸的製成品主要出口歐、美發達國家。所謂高明的政策無非一如日本和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倚賴歐、美市場吸納一己廉價的製成品。自二零零八年的金融海嘯,歐、美的消費市場萎縮,中國大陸以其豐厚的財政儲備,推出四萬億圓的振興經濟方案,此舉卻加深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大陸的經濟體系必須重新調整已是明顯不過,但怎樣調整?不少論者已指出,習近平上台後提出的「一路一帶」發展策略,無非是重施以龐大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的策略,可謂毫無新意,談不上調整中國大陸龐大的經濟體系。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二零一五年年初,中國大陸推行了一些舉措,人為地推高深、滬兩股票市場的股價。但股價脫離現況的情況不可能長久,二零一五年中,中國大陸的股價暴瀉,中國總理李克強揚言要暴力救市。號稱財雄勢大的中共政權須多番干預,甚至限定個別企業只准買,不能賣,股價才穩定下來;不少分析員指出,二零一六年的跌市無非是更正一年前被人為地推高的股價而已!但中共政權為甚麼是在去年年初人為地推高中國大陸股票市場的股價,是否異想天開地試圖玩弄金融財技,確保中國大陸的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在資訊嚴格控制的中國大陸,上述問題難以解答,但金融危機似乎是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的常態。歐洲的債務危機不用說,美國的國債仍停留在天文數字,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的債務更被個別評論員形容為無底深潭。值第五十期,今期的專題探討的正是揮之不去的金融和債務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