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武俠小說或武俠電影都可以說是香港的獨特文化產物,而相關的討論以至學術探討亦甚可觀。不過今期的三篇專題文章卻另闢途徑,分別探討外國發行商,為了迎合外國觀眾的口味,如何重新包裝武俠電影。其餘兩篇則分別探討武俠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和身體、身份等議題。武俠電影既是香港獨特的文化產物,今期探討的課題又是另闢途徑,因此今期的專題刻意放棄書面語。
前言
Miramax and the Re-scoring of Hong Kong Martial Arts films (Johnson Leow)
武術電影中女性的反抗與自我技藝:以《標殺令》、《修羅雪姬》及《洪熙官》為例 (李浩華)
從《武俠》看自我照顧與認識、科學與身體、身份與認同 (鄧婉晴)
從電影《希特勒回來了》看法西斯主義未曾離去 (黃慧心)
研習「經濟化」:從閱讀、對話、書寫到反思 (謝伯盛)
香港的生死空間 (張詠然)
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有關海德格的「回應」與「去學」主張 (李傑輝)
東方主義與中國女性想像:《大紅燈籠高高掛》 (蘇穎瑤)
知識危機與悲觀氛圍下的民主運動 (許寶強)
食物運動 (梁德輝)
瀏覽總人數 :
本網站採用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共享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