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Download

Deschooling Society的「初學者」── 從Beginneros看實踐廢校可能性
盧珮瑤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前言

在上課時,筆者首次接觸到Ivan Illich提倡的「廢校論[1] (Deschooling)」,感到很新鮮,因為這是我們從沒有想過的可能性。香港人從小面對學校,只有「上哪一間最好」,而不存在「為何要上學」、「為何學校所教的就是最好」等疑問。

要把schooling 「de走」(刪走),則先要了解何謂schooling。按Ivan Illich的說法[2],廢校不是把一所所實體的學校滅掉,亦非指小朋友無須接受教育;他認為schooling與「教育」(Education)是有分別的。根據韋伯字典[3],教育是「在具教育性的過程下,達到知識吸收和發展」;而schooling則是「人被教育的過程,例如在學校上學」。筆者的理解是,前者是屬於學習本身,而後者著重的,是如何學習、學習的形式。「廢校論」的誕生,是希望廢除以正統學校作為學習的形式,而教育本身則不是問題,它仍值得存在。

認識了他的說法後,我在想,如何可以在香港社會實踐「廢校論」?然後很自然地,越想越悲觀。面對牢不可破的教育制度,充斥了只求回報不求興趣的填鴨式文化、考試制度以及它連帶(為考試而非真正學習的)操練文化,得到好成績後,彷彿便躍身至精英主義的行列,甚至連我們都在某程度會被此等思想牽連和影響時,想攻破它實在是無從入手。

直至我接觸了免費網上學習平台 ── 「Beginneros」。

Illich曾提出怎樣才是教育的出路。它認為一個讓朋輩、同儕配對(Peer-matching)、共同學習的學習網頁(Learning Webs)其中一個方法,這恰好與Beginneros的特質相似。簡單而言,Beginneros是一個網上學習平台,聽起上來與那些分享學習資源的平台無異,但有趣在它會標籤自己為「免費的網上學校」。當然,在網上推行的學校,可順理成章地摒棄所有現實世界學校中的校規、行政繁複等問題。既然現實制度處於膠著狀態,何不試試在網上世界,把「廢校論」加以實踐?

本文將會先討論人在現實世界與網上世界的身份流動(Identity fluidity)。如果可以在兩個空間中有著不同身份,或許我們有望在網上世界建立新的身份認同,然後以Beginneros作為一個計劃(project)的個案研究,以其提倡的多項使命和實際的運作模式,評估(evaluation)它在網上推行教育的成效,再推論假如Ivan Illich所想的廢校狀態得以實踐,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出路,又可以走向何處?

現實世界 VS 網上世界

筆者一直相信,現實與網上兩個空間,屬於平行時空。在兩個空間中發生的事,時間線可能是一樣,但我們面對事物的身份流動性卻很大。現實中,我們可以是孝順的子女、叛逆的學生;但在虛擬網絡世界,就隨時可「變臉」為遊戲中勇武的殺人狂魔、或知性博學的朋輩導師。

謝慧青在《新媒體之虛擬身體建構與身份、性別流動-以網絡藝術作品為例》指出「在網路世界中,身體是虛擬的,認同是建構的,性別是扮演的」。她認為由於網絡滲入了我們生活中每個角落,人們會通過文字、符號,在不同社群中做角色扮演[4]

這種現實與網上世界的身份流動性(Identity Fluidity),社會學家Tim Jordan(2013)指出在網絡世界中,幾乎所有渠道都會為用戶安置一個獨有的身份,例如電郵地址、討論區的戶口,這些他稱之為「身份的標記」(identity marker)。此等標記令人們擁有了身份轉換、重疊的可能性。他引述敘利亞一名叫Amina Araf的女同性戀者案件,當時「她」在網上發表了一些言論,引來極大迴響。直至警方上門拘捕「她」時,才發現其真身竟然是一名美國的異性戀男士。因此大眾對在網上擁有多重截然不同的身份,已視為習以為常的事[5]

如果我們嘗試將這種身份的流動性放進現實與網上的學習世界進行比較。現實世界,如較早前所言,我們有制度、有父母同儕的壓力,令我們學習的路不由自主,身份變成了一個被多重外在環境所綑綁的學生;但反觀網上世界,筆者相信有望可以把這些牢不可破的觀念「砍掉重練」。即使在現實中學習得不如意,但在網上世界,我們或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一個愛好學習的學生。假設這種身份流動性是成立的話,就證明人們無論在現實中仍然是否學生,在網上仍然能擁有學習者的身份。筆者欲把這種流動性,放在是次研究對象Beginneros中。以下將先介紹Beginneros的背景,並列明筆者的研究方法和方向。

Beginneros.......Begins

Beginneros(下稱BGOS)成立於2016年,它由一班90後年輕人,以自願做義工的形式組成,零酬勞,成員均有正職,只靠工作後額外的時間營運。

創辦人Woody曾於訪問中透露,當初因為他的一名補習學生,為了報讀攝影課程,要在暑假做兼職賺外快。怎料因家中有要事,動用了那筆金錢,令學生未能報讀而非常失落。事件令他反思,是否所有知識都需要以金錢去買、去衡量?結果以一股傻勁成立這所學校,提倡的是「知識不應該被扣上價錢牌,大家也可憑自己的力量,將知識傳播給更多人。」[6]

筆者的朋友是當中的一員,因此認為了這所「網上學校」。一聽這種義工形式,筆者是打從心底裡的佩服,他們的正職不是教師,怎麼會為教育做這麼多。因此萌生了研究的興趣。

運作

BGOS的每名學習者都有一個帳戶,以紀錄參與了甚麼課程。這種帳戶的設定,是身份標記的一種,有助學習者身份流動,有如區隔了現實與網上世界。筆者亦是他們的會員,帳戶版面會有課程參與的紀錄。原本BGOS的界面有「證書及成就達成」的欄目,原意是想吸引學習者上完所有課程,就能得到一塊金牌,但現時已摒棄 該系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BGOS主打的「課堂」分為兩種,一種是教授冷知識、另一種是圍繞生活的課程,以下將簡介一下其運作:

課程種類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冷知識是BGOS接觸大眾的主要工具。為了更容易接觸大眾和年輕人,團隊每星期都會在Instagram帳戶分享數個冷知識,配上精美的製圖,務求教授冷知識之餘,亦能吸引年輕人「讚好」及「分享」,如果能成功吸引學習者瀏覽其網頁,則會發現BGOS內其他的課程。課程的分類動靜皆宜,惟大多由生活基本入手,未見有較艱深的、著重知識性的科目,如哲學、科學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老師

基本上冷知識的內容都是由團隊編寫,換言之這欄目的「老師」就是團隊成員。筆者的朋友「明仔」亦有份參與撰寫冷知識,他們幾位成員定期在互聯網上搜尋一些冷知識,然後自行再驗證這些知識的真偽,再寫一段配稿及製作配圖後,就可以刊登。

另外,團隊會邀請一些專業人士來擔任課程導師,例如在「劍球入門教室」中的導師是香港劍球代表李浩翔[7]。團隊會先聯絡這些導師,然後拍攝一條簡單的片段,用以遙距教授課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研究方法及限制

方法一:參與式觀察(未能達成)
筆者曾嘗試要求親身加入他們的例會,希望了解更多他們日常的工作,和學校未來的方向。由於會議涉及團隊的機密,筆者不方便參與。

方法二:訪談
筆者曾與該名成員朋友交流,但由於他希望盡量低調,不希望刊登其相片或出名,因此會以化名「明仔」稱呼他。

方法三:文本分析 (BGOS網頁)
筆者將BGOS視為一個計劃(project),從網站內嘗試找出不同的連結(articulation),再評估他們的目標與實踐是否一致,而計劃實行的過程中又存在甚麼隱憂?

計劃(Project)
BGOS作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對象,筆者將逐項評估他們實踐理念和使命的成效。

BGOS的目標整合如下:
。以香港為基地,做到「免費學習,分享技能」的理念;
。為任何有意學習新技能的人,透過不同專才的知識分享,提供一系列高質素、度身訂造的課程;
。讓學習者從初學者變成專家;
。透過知識連繫不同的人,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免費網上學校。

脈絡(Context)
許寶強在《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中,引述美國文化研究學者格羅斯堡(Lawrence Grossberg)的說法,指出脈絡由計劃所界定,並分為客觀和主觀分析。它包含體制與物質條件,但亦有流動的社群、權力關係[8] 。依據此定義,筆者嘗試比較和分析BGOS的脈絡。

客觀條件
由於要達到隨時隨地、學生為本的學習,客觀條件上BGOS比傳統學校,在以下兩方面,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時間與空間
現實中的學校,上課大多都局限於一間間典型的課室。即使是與BGOS性質或理念相近的學校,如流動民主教室,學生仍然要集中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上課。BGOS以網上學校作主打,固然是可以打破空間界限,學習者無時無刻都可上課。

校規
BGOS自我定位為網上學校,學生們擁有極大自由度,沒有校服、沒有校規、沒有學費,沒有規定你成為會員後,要上多少課堂,才成為更高級別的學生。沒有考試,毋須考核評審,亦沒有任何實質證書。客觀條件上,BGOS是完全摒棄了傳統學校硬挷挷的制度與形式,變相學習者以自身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的內容為重。

分析

在《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書中,多名作者均為「教育」一詞定下新定義。他們形容,如果學生學習是為了配合和滿足統治者的要求,或由統治者直接指導一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就是非自由社會中的教育。而徹底的自由教育,是所有個體都可以自由地做想做,而又和平的事,並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9]

從「去統治者」方面延伸,作者們亦認為,教育中不應牽涉國家、政府體制的干涉。由於國家政府做任何事的目標,都只為了防止人們互相傷害,易於管理,並沒有教育的心,因此只有受教育的個體,才有資格去斷定何謂教育[10]

以這些標準量度,筆者認為BGOS符合自由社會的教育定義。在BGOS世界中,學習者理應是沒有一種實質目標,如實體證書、工作需要等,亦沒有其他人主導了他們的學習需求,意即他們的選科意願主要是根據興趣或生活需要而定,相對地是「受教育個體主導」。BGOS雖然亦受香港相關的網絡法例所監管,但政府並未有向他們施加甚麼壓力,或要求他們新增任何有利宣揚政府訊息的科目,所以不受統治者的影響。

扣連(Articulation)
許寶強在《缺》書中指出,扣連是要理解和改造脈絡,然後達至計劃目標[11] 。由於BGOS身處的是一個虛擬世界,因此脈絡亦較特別,相對較有利團隊達成目標。就此看來,BGOS在客觀主觀的環境下已享有極大自由度。不過依筆者觀察,BGOS團隊亦以不同行動,希望與他們的目標作進一步連結。

課程許願
BGOS設計了一個「課程許願」的欄目,讓學習者任意地提出想學的課程,團隊成員則會嘗試邀請相應的導師,製作課程。筆者認為這欄目的設計,正在對應「度身訂造課程」的一項目標,希望以學習者的意願為最主要考慮。

列明難度
當BGOS開設課程後,所有課程均有指明難度,並列出每個課程的內容,例如「瑜伽入門教室」,則會列明課程教至哪種招式,並提醒學習者上課時所需要的物資。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參與授課
由於BGOS亦想達到「分享技能」的概念,它設有「參與授課」的申請。唯筆者觀察到,在申請時除了基本個人資料和有興趣教授的內容,為「必填」的項目外,最後一欄「相關經驗或專業資格」只屬選填項目。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成效?
驟眼看來,Illich提出以學習網頁作為教育出路亦頗可行,沒有了無謂校規的掣肘和課程的規範,的確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大自由度的學習平台。這部份將會以理論分析,到底BGOS所作的行動,是否真的有效達至目標?

✓擁有良好的教育目標
甚麼才算是良好的教育?Illich從目標入手作出定義,他提出了三個目標,以量度那個是否屬於良好[12]
首先有時間上,他認為學習者能隨時隨地接觸到教材,學習沒有特定的上課時間,而是隨時的。BGOS無疑是能夠做到這點,由於網上就是它的基地,不但時間、甚至連地區、學習者國籍都能一一打破。

另外兩個目標,則是為學習者、教授者充權(empower)有關。我們應該賦予權力給那些想授課的人,讓他們分享知識;同時,任何人(不論學習者或教授者)想在公共討論平台分享自己熟悉的議題時,都能為他們提供空間。而當中不需要跟從既定的課程設定,亦不需追隨任何證書或學位。

以上幾項目標, BGOS明顯地是達到的。整個網頁變成公共討論平台,讓學與教的人都能就自己喜愛的議題自由發揮。

✓本能的教育
我們在課堂上討論過,理想的教育,是所有科目都要設計到與人類基本的興趣有關。BGOS的內容都由此出發,嘗試涵蓋不同年齡層和階層的人的興趣或生活習慣。首先是適合所有學習者的冷知識分享,還有針對家庭主婦群的烹飪、手作、煮湯水糖水等的課程,另外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不同類別的攝影課程,包括後期製作等。BGOS期望網站可以做到一站式學習的目標,讓學生在同一個網站平台上,學習各方面的技能,而這些「貼地」的課程又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

由於BGOS的學習者無需繳交學費,亦沒有任何證書或成績作為「餌」,因此登上BGOS網站學習的人,全靠個人的學習動力。筆者認同這是把教育還給學習者本身的一種行為,有助達成「免費學習」的目標。

✓擺脫課室束縛
在空間上,BGOS沒有了課室的束縛。教育學家Vivienne Collinson在《Reaching Students》提出了課室結構令教師們變成只注重教學或管理技巧,教師與學生兩者,均變成了教學機器,只務求在課室中極速完成制度內的課程。現今新老師大多花大量力氣管理課堂,忽略與學生的溝通[13]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書中亦討論如何在自由及培養負責任個體的前提下,締造理想教育?作者們相信教育是發生在受教個體身上,所以無論用任何正統形式(formally setting)教學,如果學習者自身並無變化,沒有受教的跡象,亦是無補於事;相反,即使教育過程是遠離課室(far from a classroom),教育仍然可以進行[14]

由此可見,教育有沒有在進行,是與學生是否身處課室完全無關,BGOS甚至可能可擺脫課室帶來的掣肘。

不過,問題是,教育是否真的在進行?

餵食狀態
在BGOS簡介一章,筆者指BGOS以六大特色描述自己,其中一個為「互動討論」。然而,筆者觀察到的只有單向的餵食狀態。

筆者曾親身參與一個「扭氣球課程」,發現當中Comments一欄已被「關閉」,網站亦沒有再提供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的交流方法。即使其餘課程有意見欄,亦未能達到學習者交流的作用,只淪為普通社交媒體的意見平台,變相容易令課程墮入正統學校的陷阱,這正是Illich批評學校的被動(passive)狀態,只是sit back and be told。這與BGOS的原意完全違背,即使成功吸引學習者主動瀏覽網站學習,這模式只會將他們重新放在被動狀態。

筆者不希望把成效只分為好與壞,這樣又要陷了香港教育制度的「兩極化」問題。以下筆者列出一些未想通的問題,希望可以引發大家的思考。

老師=to let learn
BGOS的老師,分別是他們的團隊成員,以及由他們找來的老師。

如上文所言,BGOS的成員每星期挑選冷知識,分享給學習者。這樣代表,團隊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老師。

在課程方面,BGOS成員則變成了挑選老師的持份者,挑選他們認為在該方面具熟悉知識的老師。不過,何謂「熟悉」?明仔坦言團隊成員不會要求老師們,擁有專業資歷,正如筆者較早前翻查網頁,申請擔任老師的表格上,相關經驗或專業資歷一欄只屬「選填」,代表了這並非他們選老師的考慮因素。
筆者認為這樣安排很好,因為人人都可以為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做老師,分享知識給各學習者。而且,BGOS有些科目是非常生活化,例如煮糖水這些貼地科目,沒有專業資格可言。

但筆者亦十分認同,作為老師,應該準備好隨時學習。我們又怎樣能知道,這些老師是否亦是一個良好的學習者?如果看回BGOS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令一班初學者成為「專家」,那這些老師又是否有教出專家的能力?這些問題,筆者未能代BGOS回答,但個人認為仍然存有隱憂。

學習者為本?
BGOS都看似希望以學生為本,希望學生能自己提出「我要甚麼」的問題。筆者不否認其目的的確是把中心點放回學習者身上,這是好的出發點。然而,當我們再用理論去看看,便會發現它現時的方向,未必能有助它達到這個目標。
當我在課堂[15] 上討論過Vygotsky在反對自由教育時,曾提出「最近發展區」概念。他指的是,在有指導和沒指導的情況下,每人能解決問題的水平差異,與「因材施教」意思相近。

BGOS的課程卻似乎忽略了每人的「最近發展區」[16] 。除了因為最近發展區,極講究老師所提供的指導外,無論任何程度的人瀏覽網頁,它每個課程的難度仍是一樣的。而課程亦大多數只屬於「入門」,例如流行曲入門教室、Fitness入門教室、新手養兔教室等,但沒有提供進階課程。明仔坦言,團隊成員在準備進階課程時,遇上了瓶頸,因為不知道如何衡量內容屬於「進階」。

如果每位學習者在BGOS只能學到入門知識,人人都從同一程度學起,每人的發展區均有差異的情況下,他們必定會有更多不同課程深淺度的需求;團隊成員又看似未能拿捏,如何把課程再推進一步,試問又如何可以做到「由初學者變專家」的目標?

教育在進行......嗎?
毋庸置疑的是,當討論香港的教育制度時,考試這一環總是出了很大問題。筆者嘗試提出,考試本身存在不是問題,反而考試的形式才是問題所在,因為考試是有助學習者自己,或教授者自我反思一下,現時的教育是否有效。這樣說起來,像是很功利、目標為本,但筆者相信這樣的反思與回顧是需要的,因為我們要知道教育是否正在進行,便需要知道它是否有效。

早前讀到林茵寫的《教育不止一條路》,作者將兩年在兆基創意書院的採訪經驗結集成書,探討非正統教育的可能性。兆基的教師李以進及藝術家蔡芷筠,根據兩年「小牛棚」的經驗,讓他們對自主學習獲得新的理解。當時的學生不滿公開考試,認為制度有很多掣肘,但他們發現,如果沒有考試,又遇上一班不知自己想學甚麼的同學,就變成「一場災難」。結果,小牛棚仍然沿用考試制度,只是每人會釐定不同的合格標準,亦會加入個人成長的項目作評分。學習者更有份參與商議評分,務求做到「學習目標自主」,並非過程的完全自主[17]

這個例子讓筆者學懂,考試並不邪惡,甚至可以增加學習的動力,唯如何考試才是重點。BGOS與小牛棚例子不同,因此幾乎沒可能直接把小牛棚的一套,安在BGOS中。BGOS宜用怎樣的考核方式,筆者亦未想得出完全的方法。不過筆者擔心的是在課程內容只停留於入門階段、而老師狀態亦未必屬最理想的前提下,再加上無考核狀態,即使有有心的學習者,是否真的可以保持到學習動力?而BGOS團隊成員,又如何知道教育過程是正在發生?這兩點筆者頗有質疑。

總結:廢校=廢?
綜合以上分析和評估,筆者認為廢校論並非不可能發生,但必須注意教育是否在當中進行。

BGOS的成立原意,筆者認為與Illich所提出的學習網頁相近,他提出的三個良好教育目標,BGOS亦具備得很齊全。它希望提供一個朋輩、學習者交流的平台,亦希望為授課者充權,人人都可做老師。上課可以擺脫一切考試和課程制度、擺脫學費的壓力、擺脫要準時出現在課室的狀態。這些原意,筆者全部都很認同。

偏偏知易行難,實行上來似乎面對一連串問題。由於學校只靠學習者自身動力去參與,課程設計的話可能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意欲,由教學方法是否變回被動、老師自身的狀態、至課程內容有否推進、再至如何觀察教育是否有效地在進行,筆者認為BGOS成員未有直視此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未獲得處理,後果會是無論多有動力的同學,到最終都只會放棄學習。

總括而言,筆者是很感激和敬佩BGOS的一眾成員,在這種大時勢,仍然有人這麼注重教育,要先感謝他們對教育有種獨特的愛和熱誠,故更不希望因為以上的問題,浪費了這類型的實驗性學校。我們擺脫不了現實的制度,但願我們到了虛擬世界「上學」時,可以得到真正的「學習自主」。

 

注釋:

[1] 或翻譯為『非學校化』。

[2] Iliich, Ivan (1976):Deschooling Society

[3] Difference Between.net : Differe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4] 摘要,謝慧青著:《新媒體之虛擬身體建構與身份、性別流動-以網絡藝術作品為例》

[5] P. 88, Jordan, Tim (2013): Internet, Societ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net. USA: Bloomsbury Publishing

[6] 《90後「傻仔」團隊不求回報,創免費線上學習平台》(2017年6月23日)。Press Logic

[7] 《本地薑劍球代表 有世界排名唔惹少》(2016年12月26日)。蘋果日報

[8] 第21至24頁,許寶強著 (2015):《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9]P.60-69, Burleigh, Anne Husted, ed., (1941):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10] P.17-32, Burleigh, Anne Husted, ed., (1941):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11]第24至28頁,許寶強著 (2015):《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2]Iliich, Ivan (1976): Deschooling Society

[13] P.18-19, Collinson, Vivienne (1949): Reaching students: Teachers’ ways of knowing.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14]P.55-60, Burleigh, Anne Husted, ed., (1941):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15] MCS 課程──CUS503 教學法與文化研究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185479

[16] 第62至85頁,王光榮著 (2009):《文化的詮釋-維果茨基學派心理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17] 第363至368頁,林茵著 (2017):《教育不止一條路》。香港:繼續報導

參考資料

  1. Burleigh, Anne Husted, ed., (1941):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2. Collinson, Vivienne (1949): Reaching students: Teachers’ ways of knowing.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3. Iliich, Ivan (1976): Deschooling Society. Penguin Books Ltd.

  4. Jordan, Tim (2013): Internet, Societ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net. USA: Bloomsbury Publishing

  5. 王光榮著 (2009):《文化的詮釋-維果茨基學派心理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6. 許寶強著 (2015):《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7. 林茵著 (2017):《教育不止一條路》。香港:繼續報導

  8. 謝慧青著:《新媒體之虛擬身體建構與身份、性別流動-以網絡藝術作品為例》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09/pdf/Hsieh_Hui-Ching.pdf

  9. Difference Between.net : Differe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取自:http://www.differencebetween.net/miscellaneous/difference-between-education-and-schooling/

  10. 《本地薑劍球代表 有世界排名唔惹少》(2016年12月26日)。蘋果日報 取自: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61226/19877398

  11. 《90後「傻仔」團隊不求回報,創免費線上學習平台》(2017年6月23日)。Press Logic 取自:http://techstart.presslogic.com/2017/06/23/article/26985/

  12. Beginneros網頁 取自:https://www.beginnero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