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後,原本為香港勞苦大眾提供棲身之所的唐樓,搖身一變成為豪宅。香港繼而出現不配人性尊嚴的「籠屋」後,又出現了明刀明槍,擺明劏客的「劏房」。由於「劏房」包含「劏死牛」的意思,只有在香港長大,通曉香港廣東話的人才能體會當中的意思;國際媒體只能把「劏房」翻譯成平平無奇的Sub-Divided Flats,跟「籠屋」譯作Cage House所引起的關注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前言
城市特質與創意發展之關係探討(鄭浩宜)
Ghost, Space and Everyday Life: a case study of "Neighborhood Ghost Stories" (Ji Zhifan)
文藝空間與仕紳化——以上環及深水埗的文藝空間為例反思文化與空間(廖可兒)
Deschooling Society的「初學者」——從Beginneros看實踐廢校可能性 (盧珮瑤)
後現代的藝術商品化方式-以黃子華被「神化」為例 (甘欣庭)
展望劇場x敘事治療:預防香港學童輕生問題之介入方法初探 (鄒妙妍)
Extension of group presentation titled “怎樣讓自己講英文而不感焦慮?” (Frances Cheng Man Chong)
基層市民如何對抗資本主義帶來的食物危機 (張可盈)
媚俗.刻奇.偽崇高 (羅永生)
由高爾夫球場到 大學廢墟 (葉蔭聰)
瀏覽總人數 :
本網站採用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共享 3.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