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潔姐的故事
梁德輝
(圖片來源: http://cn.wsj.com/pictures/photo/20100517/06.jpg)
前言
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本主義是追求無窮無盡、永無止境的增長體系,資本家在資本主義下需要不斷進行資本累積,追求利潤增長。但是,經濟未必一直是好景的,也有倒退的時候,資本累積模式也會不斷改變。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在二十世紀已經歷兩次改朝換代式的轉變(Regime Change in Capitalism):一、福特主義(Fordism) ,二、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或彈性資本累積。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經濟起飛的時代,製造業興起,擅於製造標準化消費品的香港,工廠林立,當時的資本家就是以大量生產標準化產品(mass production of standardized goods)以供出口至西方國家來作資本累積,當中的製衣業發展非常蓬勃,吸引很多年輕女性到車衣工廠工作,成為此行業主要的勞動力。但隨著工廠北移,工業漸漸式微,產業逐漸趨向服務業。經濟體系由褔特主義的資本累積模式,走向後福特主義的彈性資本累積模式。這個資本累積模式的改朝換代,為一群經歷過製衣業黃金年代的車衣女工帶來生活及經濟上的改變,她們步入了中年,才尋找職業上的轉型。九十年代香港製衣生產步入尾聲,大部分生產工序撤離香港,好像為香港輝煌的製衣業劃上句號。工業的逐漸消失,「工廠生涯」也遠離了大眾的生活經驗,已成為這些「工廠妺」的共同經驗。但是,在我們身邊卻有不少「工廠妺」轉型的生活故事。
潔姐出生於四十年代末,家境貧窮,住在石硤尾木屋區,十一、二歲便跑到製衣廠當童工,幫補家計,在廠裏學習車衣,成為製衣業盛世下的其中一名車衣女工,一做便做了接近三十年,憑她一雙手照顧全家,她是家中重要的經濟支柱。踏入九十年代,車衣工作已淡淡地離開了她的生活,她也沒法以車衣的技能來找工作,為了讓子女的生活過得更好,她毅然地作出轉型,鼓起勇氣走到快餐店應徵清潔服務員。在這大型的連鎖快餐店──大家樂,渡過了二十多個年頭。潔姐一生默默耕耘,為的就是讓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潔姐看似微小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卻經歷過香港資本累積模式的改朝換代,由工業到服務業的繁榮都付出過血汗,但有多少人會記起如潔姐這些勞動階層在社會經濟上的貢獻呢?又有多少人會關注如潔姐的辛勞故事呢?本文將以潔姐(我的媽媽)從六十年代車衣女工到九十年代大家樂服務員的故事,去看香港資本累積模式的改朝換代。
香港製衣業興起 - 褔特主義的資本累積模式
香港製衣業於二戰後得到高速起飛,其實得力於中國大陸逃亡南下的資本家,他們帶著豐富的工業資本,如生產經驗、資金、人才和技術到香港,[1]為興盛的製造業打好基礎。此外,香港也得益於世界資本主義轉型,全球經濟的結構調整,改變了從前的國際分工,工業發達的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連結,開始出現了製造業生產的空間轉移,這種空間轉移是歐美發達國家逐漸把勞動密集的工業轉移到次等發達地區,這時香港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恰好回應當時歐美國家的需求,將劃一化的生產程序遷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香港,來大量製造標準的產品,香港把握了此機會發展其勞動密集的工業生產。當時香港大部分工廠均屬於本地資本,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部分更屬於在住宅樓宇內經營的山寨廠。香港製造業跟世界經濟的連繫方式,不是由外來資本投資設廠,而是由本地廠家接到海外訂單後進行生產。這給予本地廠家很大的發展空間,構成了一個鼓勵創業的環境,[2]對香港社會經濟帶來重要的影響。由五十至七十年代是香港褔特主義的年代,本地資本家就是透過了設廠大量生產標準化產品,進行資本累積。
潔姐的工廠車衣生涯──製衣業高峰期
潔姐是在香港製衣業興盛的發展脈絡下投身車衣工作,六十年代初,她當時還是十一、二歲的童工。她小時候家境非常貧窮,需要工作幫補家計,她第一份工作是由同住在石硤尾木屋區的鄰居介紹,到一間位於青山道的大廠當雜工,學習一些簡單工序,負責清潔、包裝、剪線頭、反衣領及燙衣服等工作。她形容工廠很大,一條很長的生產線(assembly line),橫跨有兩層樓,整條生產線細分許多工序,包括:運介英、運領、車袋、埋夾、摺骨、上袖、上介英、上領、拉衫腳、開鈕門、釘鈕、打鈕門、剪線頭、燙衣服、包裝等等,流水作業式工作,整間工廠有超過一百名員工,大部分都是女性,只有少數男工負責上領,員工會被分配到不同的生產程序,生產出來的產品每件一式一樣,連顏色也一樣,都同是白色的恤衫。潔姐在工廠一邊做雜工,一邊學習車衣及觀察別人工作。她笑説自己是童工,未夠十四歲,有勞工處的人來查時,便要跑到洗手間躲起來。她當時一天薪約港幣四元,一個月接近港幣一百元。她賺來的錢成了家庭最大的收入來源,患病的爸爸、媽媽,還有四個年幼的妹妺,一家七口便是依靠她賺來的錢來過活,生活非常困難。故潔姐的媽媽除了照顧病重的丈夫及年幼的女兒們,還得到附近的山寨廠取貨,在家穿膠珠來增加家庭收入。
在製衣廠的生產線上,有一位「管工」,俗稱「阿姐」,負責指導車衣技巧、分配工作、找工人、管理人事、控制生產流程及品質等工作。潔姐當了兩至三年雜工,便跟當時的「阿姐」到塘尾道另一山寨廠做正式車衣女工。山寨廠是香港製造業的一大特色,潔姐形容山寨廠的地方細小,工廠門牌都沒有,老闆一家都住在工廠內,員工很少,連老闆、管工都只是得幾個人。她形容在山寨廠工作的人事不太複雜,有很濃的人情味。每當需要加班的時候,老闆也會預備食物,與員工一同工作,一同吃飯,很有家的感覺。此外,她表示山寨廠薪水較大廠多一些,但糧期不準;而大廠的糧期準,但薪水沒那麼多。山寨廠都是接大廠的訂單,故發薪水的時間遲一點。這種便是香港獨有的「多重外判網」,[3]一般西方國家都會運用科技去增加機器的速度、擴大廠房或進行科層化的組織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及數量。但是,香港一直維持在低科技的勞動密集生產,而運用「多重外判網」來提高效率和彈性。舉例來説,大廠接到外國訂單要一天生產一千件裇衫,大廠只能應付五百件,其餘的五百件便拆分五張外判單,找五個「包工頭」去找自己的工人班底去完成貨單,甚至會再判上判,最後大廠能夠集齊一千件裇衫,便能完成訂單。這種運用人際網絡的智慧,靈活善變的香港製造,得到外國的青睞。
到七十年代,潔姐與家人搬到秀茂坪公屋居住,生活也有所改善。她當時到觀塘及新蒲崗不同的工廠工作,有時會一日到兩間工廠工作。她表示那年代是香港工業的盛世,訂單多如飄雪,經常趕貨趕船期,把產品運去外國,如未能將貨物如期運送,工廠會被施加罰款或斷絕訂單,故加班情況極為普遍,那時候的人都想賺多些錢,所以工人都很願意加班。她形容車衣女工是打「自己工」,「車幾多、賺幾多」,薪金以件數來計算,是以「剪飛仔」來記錄數量。她當年主要是負責恤衫為主,每打幾毫至一元左右,一個月有四百元以上,高峰期可達一千元。此外,每間廠通常都有勤工獎制度,上班下班也會打咭,只要一個月不請假、不遲到,便有額外奬金。雖然車衣工作看似有自由度,但「手停口停」,由於以件數計算薪金,未能確定每個月的收入,當有工作的時候,便努力「博殺」。她也有提及「包工頭」及「阿姐」管理很多員工,故有很大的勢力,會代表員工向老闆提出增加薪金,有時候會跟「阿姐」一起換到每件貨品能多賺一、兩毫的工廠工作。此外,也有「埋堆」文化,與「阿姐」打好關係,在工作上也會取得好處,例如安排一些較簡單的工序,車少幾條線,或車較小的衣服,這樣便能夠快一點,多賺點。她笑言自己不懂「埋堆」,也不怕吃虧,多做一些要換線的工序不打緊,只有默默地做自己的,老實地不停做,所以自己的薪金不及其他人多。
潔姐表示有時候在工廠也未必一定有工作,原因是材料未能如期送到工廠,這樣一群女工便出外食飯,如要等一個上午才有工作,最主要的消遣娛樂便是去看電影,當時陳寶珠「工廠妺」的形象深入民心,許多「工廠妺」都喜歡看陳寶珠的電影,潔姐表示陳寶珠也是她的偶像。當時製衣業的蓬勃,也為社會的生活帶來了衝擊,造就許多新時代的職業女性出現,這個社會背景也成為流行文化的素材。潔姐在製衣業高峰期,曾經一天要到兩間工廠工作,其中一間大廠是香港自家品牌鱷魚裇,除了鱷魚裇,在香港工業蓬勃發展下,孕育了不少家傳户曉的香港品牌,例如當時每個屋企都會找到的紅A牌塑膠製品、雞仔嘜羊毛內衣等等。這個年代,工人就是大眾消費市場的大多數,港人用港貨,工展會也是香港製造的大型展覽會,曾是平民嘉年華,見證工業的變遷。
潔姐在家車衣的日子──製衣業漸漸式微
潔姐於七十年代末結婚,他的丈夫是一名啤工,也是默默耕耘的工廠工人,家庭的收入落在丈夫身上。潔姐為了專心照顧家人及剛出世的孩子,也減少了到工廠工作的次數。到了八十年代開始,製衣業漸漸式微,工廠北移上大陸。她表示當時的生活也很困難,婚後一家人搬到唐樓的板間房生活,為了應付日常開支,故會到工廠取貨回家車衣,主要是造一些比較小的洋娃娃衣服,可以一邊照顧小朋友,一邊工作,但數量一定較在工廠工作時少,薪金也不及當年,但也總算可分擔家庭開支。
由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製衣業只剩一些細廠及山寨廠,主要是「車版」,即由一人車製整件衣服樣板;或「改嘜頭」,即是在大陸製成的衣服送回香港,再車上「made in Hong Kong」的牌子布。八十年代初,潔姐與家人搬到沙田公屋居住,從報紙看到請兼職女車衣,可取貨回家工作,這方便家庭主婦可賺點金錢,而取貨的地點就在鄰近的屋邨。就這樣潔姐一邊照顧子女,一邊在家車衣幫補家計,每天過著取貨交貨的生活,維持了接近十年。但是,九十年代初,香港的製衣業步入夕陽,小型廠與山寨廠亦相繼結業,潔姐再沒法以車衣來幫補家計。沒有車衣的日子,潔姐透過之前取貨的「阿姐」聯繫,找到幫忙照顧初生嬰兒的工作來賺取生活費。
褔特主義的資本累積模式下的工人處境
在這個年代,車衣女工的工作在流水作業式的生產線上,高度而細微的分工,工人只集中單一的工作程序,貶低了工人的車衣技術(deskilling),衣車本是工人的工具,但工人卻淪為機器的附屬品,她們的工作速度便是要滿足資本家的要求,把生產周期縮至最短,務求將產品如期付運,故加班趕貨情況相當普遍,工作節奏亦非自己能夠掌握。雖然女工可以透過努力工作來賺多些錢,令生活穩定,但僱主並非很有良心,他們以數量來計算工資,其實是一種「辣招」,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當沒有訂單時,便可不發工資,這樣從大量生產標準化貨品來進行資本累積,可增加更高的利潤。以數量來計算工資,有利於資本家進一步剝削工人,巧妙地壓制工人,因接到訂單後要在短而緊迫的生產周期起貨,若錯過運送期,會面臨罰款,故資本家將投資及經營風險,強行轉嫁在工人身上,所以工人沒有工作便沒有工資,當有工作時便會拚了命。由於車得快、賺得多,她們只會於自己熟練的生產崗位上工作,令工作重覆枯燥。這看似有彈性,有自由度,但工人卻失去自主權及自主性。
資本累積模式的改朝換代下潔姐的轉型──大家樂服務員
八十年代,香港的工資和租金不斷上升,政府奉行不干預政策,對製造業缺乏支援,加上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及土地,吸引港資北移設廠。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經濟體系由褔特主義的資本累積模式,走向後福特主義的彈性資本累積模式,不再依靠工業的大量生產標準化產品,取而代之是著重彈性資本累積的服務業。這個資本累積模式的改朝換代,經濟結構的轉型,令許多從事工業多年的工人成為「失業大軍」,生計受到威脅。
潔姐已步入中年,除了懂車衣外,已沒有什麼技能,她也自覺需要轉型,如只靠丈夫一份工作,薪金難以應付全家的生活開支,故她鼓起勇氣嘗試再次外出找工作,她笑言自己四十多歲才轉工作,確實有點緊張,不知自己能否適應過來。她看見在家附近的大家樂張貼了招聘海報,便決定入內應徵。結果,她轉行到飲食服務業,在大家樂做樓面清潔服務員,一做便做了二十年多。初入職時月薪港幣三千八百元,之後就每半年加薪一次。她工作的餐廳是較大型的,約有四十名員工。於大家樂工作的初首五年都不算太辛苦,大部分的員工都是長工,人手也足夠應付餐廳的運作。但踏入二千年後,引入合約制,較容易流失人手,加班情況開始增加。實行最低工資後,缺人情況更加嚴重。由於一層壓一層的管理模式,餐廳經理受到上層壓力,故經理也要以人手不足為理由,要求員工加班,壓力轉加在下層的員工,員工只有免為其難超時工作。
(圖片來源: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40909/bkn-20140909134418229-0909_00822_001.html)
大家樂在後福特主義時代的資本累積模式
大家樂是香港大型的連鎖快餐店,集團於一九六八年已成立,於一九八六年成為上市公司後,營業額不斷創新高,將所賺得的錢不斷重新投資,累積資本擴大規模、開拓更多的市場、強化品牌,而每年年報公佈業績盈利都有增長,令股價上升,吸引入股,在科技進步下,更容易進行合併收購及另開品牌,大家樂已不止是一間簡單的快餐廳,它已變成今日香港餐飲服務的龍頭之一。大家樂業務範圍廣泛,包括休閒、速食餐飲,以及中國內地的餐飲發展,旗下餐廳品牌眾多,包括意粉屋、一粥麵、利華超級三文治、上海姥姥、85℃等等。九十年代更成立泛亞飲食,承包機構食堂,如醫院、大學等公共機構;一九九七年收購北歐國際食品,並於東莞設立食物製中心,進行食品製造及分銷。[4]在經濟不景下,如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二零零三年的沙士疫情(SARS)及二零零九年的金融海嘯,業績都有增長,創造了「神話」,這與成功吸納落難中產客有莫大關係。二零零九年大家樂動用超過三千五百萬元裝修翻新十二間分店,引進嶄新設計,強化時尚餐廳的形象,為顧客帶來新鮮感,在客群及市場領域上都不斷持續擴展。
在香港由工業轉型到服務業,進入了後福特主義的資本累積模式時代,資本家彈性靈活地進行資本累積,已不像從前大量生産標準化產品的褔特主義年代那樣一成不變(Rigidity)。大家樂現在不只一味靠流水作業式地生產「一哥焗豬扒飯」,現已由規模經濟(The Economy of Scale)轉向範圍經濟(The Economy of Scope),由當年走大眾消費路線到現在尋找利基市場(exploration of niche market),例如於經濟不景時,推出平價東星斑、雪花肥牛等高級食材火鍋,以吸引還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顧客。大家樂銳意改變生產策略,少量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分析顧客口味,洞悉市場動態,不斷創新款式,迎合不同顧客需要,推出五花八門創新的食品,如燕麥花蒸飯及香蕉船鐵板餐。由於推出多樣創新的產品,故需要控制成本,運用科技的進步及新形式,去壓縮產品創新的回本期(Reduction in the Turnover Time of Product Innovation),引入自動化電腦售賣系統及外判洗碗工序,[5]減輕人手成本,並善用現今物流技術(just-in-time delivery system),減低運輸成本,既方便快捷,又準時地運送及吸納世界各地的食材,例如北海道帆立貝、紐西蘭牛扒等等。此外,除了壓縮產品創新的回本期以控制成本,還要縮短消費回本期(Reduction in the Turnover Time in Consumption),吸引消費以增加資本累積,如推出平價高檔食品吸引有消費能力的顧客,並設立會員制度,儲積分給予優惠,吸引顧客不斷消費,還推出時節食品,如賀年糕點、盆菜、端午糭子、中秋月餅、聖誕到會食物等,即是顧客可到大家樂吃過晚餐後,再選購應節食品回家。
(圖片來源:http://blog.xuite.net/littlebunny/hkblog/153017504-%E7%B5%82%E6%96%BC%E5%8E%BBo%E5%B7%A6%E5%A4%A7%E5%AE%B6%E6%A8%82%E8%A9%A6%22%E9%A6%99%E8%95%89%E8%88%B9%E9%90%B5%E6%9D%BF%E9%A4%90%22%E5%98%9E%EF%BC%81)
服務及產品都需要靠廣告推廣,吸引顧客光顧,從大家樂廣告也可見其策略的改變。一九七七年的廣吿「我係大胃王,食勻全香港」,[6]只有簡單的餐廳畫面,配上朋友、鄰里式配音,介紹大家樂是香港人的食堂。一九八四年以「為你做足一百分」[7]為口號,畫面突顯餐廳由點食物到取食物的環境衞生整潔,有秩序,員工態度認真、友善和可信。這兩個廣吿都是建立親民、務實形象,走大眾化路線。而一九八五年的「張國榮」[8]廣吿,以明星效應來突出大家樂走向新潮路線,強調食物多樣,款式新穎。到了二零一四年的廣吿「大家樂x胡孟青,汁燒豚肉天婦羅丼」,[9]就以股壇紅人胡孟青作招徠,鏡頭由樓盤引入,青姐向地產經紀介紹大家樂新食品,廣吿除了推介新產品外,明顯吸納金融、地產界等,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顧客。從廣告宣傳的設計,大家樂由親切實幹的大眾形象,漸漸走向潮流路線,運用明星效應去追捧款式多樣的產品,到近年利用一些界別的知名人士介紹新食品,吸納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
後褔特主義的資本累積模式下的工人處境
潔姐表示除了應付日常樓面清潔及洗水工作外,還要處理一些額外工作,如送外賣、取貨、協助處理聖誕到會,以及向客人推銷蘿蔔糕、盆菜、月餅及糭子等節慶產品。潔姐形容工廠車衣是打「自己工」,雖然工資沒有保障,但自由度較大家樂大得多,沒有大家樂那麼多規矩,例如工作時要塗唇膏、不准用電話、要「講口碼」,即掛著微笑向客人説歡迎光臨及歡迎下次再光臨等,此外,還要時刻保持警覺,準備「神秘顧客」的光顧。
潔姐提到大家樂的規矩,如化妝、笑容、「講口碼」、禁止用手機都是情緖勞動(Emotional Labor)中的表層行為(Surface Acting),在公司而言,這些都是對顧客適切的情緖及行為表達,化淡妝塗唇膏,可給顧客精神莊重的形象;掛著微笑「講口碼」,會使顧客心情愉快地享用餐廳的服務;不用手提電話,給予顧客認真、專注工作的印象,這些的情緒勞動能夠增加顧客再次光臨的念頭,有助縮短消費周期,增加營業額。但是,對員工而言,這是工作壓力的來源之一,潔姐從來都是不施脂粉,被要求化淡妝塗唇膏,感到很不自然;不善辭令的她,被要求帶著笑容説口碼,自覺十分生硬;面對體力勞動的清潔工作,再加班超時工作,還要掛著笑容,她也覺得勉強得很。此外,「神秘顧客」隨時出現作評分,令員工不時提高警覺,連一個笑容、一句說話,也要時刻留意,增添工作的負擔。
「大家樂」的名稱由來是令「顧客快樂、員工快樂、股東快樂」,有著驕人的業績,但是卻被喻為刻薄僱主,剝削員工,處處賺到盡,也被笑説「股東滿意、顧客無奈、員工辛勞」。大家樂強調不斷教導前線員工「顧客為本」的待客之道,但是,大家樂所訂立的員工守則及加時工作的處理都受到爭議。大家樂定下了很多員工守則,例如女員工必須塗上唇膏才工作,否則會被紀律處分;此外,用膳時間很短,早餐及晚餐各只有二十分鐘,午餐則只有二十五分鐘,[10]莫説休息時間,連吃飯也很急忙。還有,工作不可打電話或接聽電話。大家樂的加班情況非常嚴重,被揭發有員工一周工作六天,平均每天近十四小時,最高達十六點五小時,被稱「地獄更表」,比合約規定每天九小時,超時工作多個小時,而加班的時薪竟比基本工資少,變相減薪。[11]此外,員工還要協助促銷應節産品,一層壓一層的管理壓力,以求「業績」向公司交代,員工甚至要自掏荷包「跑數」。[12]員工面對種種苛刻的要求,工作既辛勞又大壓力,一點人情味也沒有(mean)。褔特主義時代,工人變成機器的附屬品;到了後褔特主義,工人的處境未有改善,被壓榨情況更甚,工人就是機器。大家樂餐廳的服務由顧客進入餐廳點菜到用膳離開,員工就如機器般流水作業式工作,由收銀「出飛」到水吧「叫咪」,再由廚房「出菜」到樓面「清潔洗水」,其實也像一條生產線。
結語
潔姐是我的媽媽,她勞碌一生,為的是讓家人可以生活得好一點。年幼的她已闖入勞動市場,一雙手撐起整個家,在香港的工業盛世付上了青春,寶貴的青春就在成衣的生產線上渡過,以衣車為伴,淪為了車衣的附屬品,沒有自主地掙著金錢,重複枯燥也不介意,只有默默耕耘做好自己的,與家人安穩過活便是她心願。婚後的她也離不開車衣,為了讓子女的生活過得更好,在家也會埋首車衣間,我現在還記得她辛勤的側影,還有與她拉著車子穿梭屋邨取貨送貨的片段。媽媽不起眼的一生中,經歷過香港資本累積模式的改朝換代,這迫她遠離多年的車衣生活,一位只有車衣技能的中年婦女,勇敢地走到餐廳應徵,我仍記得她緊張的背影。經濟的轉型也是她人生的轉型,她下半生依然營營役役,成為服務業的機器,身心勞損,腰也彎了下來。資本主義下只看無窮無盡的盈利增長,從沒看見在改朝換代下,工業與服務業輝煌蓬勃的風光背後,工人付出的血汗、勤奮打拼的精神。潔姐,我的媽媽,我為妳曾作出的貢獻感到驕傲,也為曾經付出的每一位工人感到自豪。
參考書目:
- 呂大樂 著 (2015) 《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張少強、崔志暉 著 (2015) 《香港後工業年代的生活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蔡寶瓊 主編 (2008) 《千針萬線: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 David Harvey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UK : Blackwell P.284-307
參考網頁:
1. Café de Coral - 企業概覽
http://www.cafedecoral.com/tch/corp_info/overview/index.jsp
2. 大家樂冀透過自動化及外判工序減輕員工工作量 - 財金新聞 - 新城財經台財經網
http://www.metroradio.com.hk/news/default.aspx?NewsId=20150623181738
3. 「[經典廣告] 大家樂 1977年 (我係大胃王 食勻全香港)
https://youtu.be/KFdbIsovO3M
4. 「[經典廣告] 1984年 - Cafe de Coral 大家樂 (為你做足一百分)
https://youtu.be/tqllcn9eks8
5. 「[經典廣告] 1985年 - Cafe de Coral 大家樂 (張國榮)
https://youtu.be/vBkzvJTPSFg
6. 「大家樂 x 胡孟青 汁燒豚肉天婦羅丼 廣告 [HD]
https://youtu.be/aj0lz91WxXg
7. 大家樂守則列明女員工無搽唇膏要處分 | 即時新聞 | 要聞 | 201506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619/53874760
8. 大家樂「地獄更表」曝光 大廚強制加班日做16.5小時 | 即時新聞 | 要聞 | 201506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619/53874729
9. 端午節賣糭 大家樂員工被逼自掏荷包「跑數」 | 即時新聞 | 要聞 | 201506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619/53874756
[1] 張少強、崔志暉 著 (2015) 《香港後工業年代的生活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頁22
[2] 呂大樂 著 (2015) 《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頁26
[3] 張少強、崔志暉 著 (2015) 《香港後工業年代的生活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頁23
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