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LN
家如水般流 ── 讀《游牧人生》
黃淑嫻
一個住所缺乏生活的安全感,還算是家嗎?圖為土瓜灣榮光街,快被清拆的舊唐樓
(圖片由阮智謙提供)
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學會了不少新字,當時感到很新鮮,好像身處在同一地球,原來有不一樣的空氣。最近在讀 Jessica Bruder 的《游牧人生》,眼前突然出現了那時候認識的一個新字:Caravan。在劍橋網上字典這樣寫道:A wheeled vehicle for living or travelling in, especially for holidays, that contains beds and cooking equipment and can be pulled by a car。我當時很渴望入住這種旅遊車暢遊蘇格蘭,多麼的自由啊,但那時的我根本不懂得開車。很多年之後,《游牧人生》徹底改變了我對 Caravan 的想像。
寫這篇稿的時候,我還未看據此書改編而成的電影《浪跡天地》,這次我是有點執意先看原著的。這是一本紀實文學,作者布魯德花了三年時間,訪問了無數在 2008 年金融風暴後失去了家的美國人。他們以一生的辛勤來換取一個房子,憧憬退休的生活,最後在經濟泡沫下,他們供的房子給銀行收歸了,更被迫住在殘舊的旅行車上,開始流浪的生活。這絕對不是我對旅遊車的想像,更不是這群快要退休的人的想像。這本書有很多訪問,也有社會、經濟和歷史的闡述,作者嘗試在個人故事和社會歷史之間穿梭,讓讀者深入理解這群在 21 世紀被主流社會遺棄的人。
我一邊看,一邊想到書的兩個主題。第一,「家」其實是什麼?對於大部份人來說,家是一間屋,住了幾個有關係的人,大家一起生活,這大概是所有童話的開始。但這個傳統的「家」為何粉身碎骨呢?細心閱讀書內的真人真事,現代吉卜賽人的形成,金融危機只是觸發點,他們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累積的問題是重要的原因。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來展現整體的情況,不局限於單一的金融事件。例如主角琳達已經 60 多歲了,她有學識、曾經有自己的生意,但最後要住在女兒和女婿的家,三個外孫都十幾歲了。外孫睡在廚房的一角,全屋剩下來的空間,只有門口的一張沙發,琳達就屈在這裡,她無奈地選擇離開,成為流浪人。
我認為老人勞工問題也是此書的重點。作者訪問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他們本來以為自己是美國夢的幸運兒,最後竟墮進沒有結局的噩夢,當然我們可以認為沒有了房子的負擔是一種俗世的解脫,但當我們看到這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在 Amazon 工作的情境,這個瀟瀟灑灑的想像似乎又不成立了。他們要靠臨時工維生,哪裡需要他們就開車前往那裡,四海為家。作者寫到他們在 Amazon 每天工作至少十小時,爬高爬低。放工時已筋疲力盡,他們的「家」就好像小藥房,有各式各樣的止痛藥。作者訪問了管理層,他們盛讚年長的工人可靠,沒有太多要求,文字充滿諷刺。我很喜歡這些細節,建基於真實的生活,更有力量。
對於一個活了大半生的人,到了晚年才揭破社會的謊言,究竟是好呢?還是壞呢?當然,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選擇,但如果我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要在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原刊於《明報.語文同樂》2021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