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釗教授在7月1日就任嶺南大學校長之前,已經不止一次聽到同一個類似的問題。

嶺大長久以來都是一家以博雅教育和人文學科著稱的院校,大家都很想知道,一個在數據科學和工程領域享譽盛名的專家會為它帶來怎麼樣的改變。

這當然是秦教授在獲聘之前已經不斷思考的問題。深思熟慮之後,他設定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目標,他要在嶺大傳統優勢之上,進一步增加其影響力和聲譽,同時也要好好裝備畢業生,讓他們掌握應用科技的知識,因為這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技能。

秦教授說: 「我也曾問過自己可以為嶺大的改變和轉型作出什麼貢獻,如果重點仍然局限側重於傳統博雅教育和本科課程上,我可能沒有很大作為。但如果我們的願景是要穩步邁進數碼時代,那麼我們肯定可以作出貢獻。人工智能將改變我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教學方式,懂得利用這些新工具,並且時刻準備創新。」秦教授履新之前為香港城市大學數據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兼數據科學講座教授。

秦教授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嶺大可以抓住這些機會并大有作為。不過,這取決於是否能夠理解博雅教育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以及是否樂於成為推動課程數碼化轉型的先驅者。

大學需要確保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具有競爭力和必須的技能。但同樣重要的是,學者、研究人員、作家、作曲家和其他各行各業的人都需要知道只要他們善用科技工具,就可以擁有無限可能。

「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秦教授說,「我們要重新規劃課程內容,需要創造一個環境讓數字化學習融入到我們教學的各個方面。我們希望教學人員和學生都具備人工智能和數碼知識,這樣我們就可以建立新的優勢,帶領嶺大再上一層樓。」

为达致這一使命,他將致力於鞏固嶺大與深圳及大灣區內的夥伴院校已經建立起來的緊密聯繫,並進一步擴大國際網路。

秦校長還希望讓學術界和廣大社區更好地瞭解嶺大1888年在廣州成立到後來在香港發展的傳統和歷史,以及在此期間許多傑出校友創造的成就。

展望未來,他會考慮成立一個新的數據科學學院,開設更多與數據相關的課程,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融合文理學科知識。將文理學科相融合是美國一流頂級博雅大學普遍採用的做法、也與嶺大一直堅持的全人教育理念相符合。

秦教授說: 「我們往後需要加強嶺大在科學方面的角色和擔當,特別是在與可持續發展及碳中和相關的議題上。要更好地理解快速城市化和所有與可持續城市相關的討論,就需要融合科學和人文知識。我們為學生提供的教育內容應該包括以上提到的知識與其他相關內容。」

理想的情況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海外交流機會,不僅是在北美和歐洲,還包括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新合作夥伴。

「我希望這是一個扎實的學習經驗,學生可以取得學分,並且認識世界不同的文化和各地區的差異。這亦意味著他們的交流不會局限於短短幾個星期。」

秦教授早前到美國進行研究工作,之後留在那裡30多年。

秦教授祖藉山東省日照市,高中畢業後,他以16歲之齡進入北京著名的清華大學,主修自動化系統,那時候是80年代中期。

在往後的十年,他用5年時間取得本科學位,然後修讀碩士課程,之後開始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的研究工作。在一次偶然機會,他遇上一位客座教授,之後便獲全額獎學金到馬里蘭大學完成博士學位課程。

「對我來說,這是運氣,」他說。「我一直醉心數學和物理學,而且覺得自動化極具吸引力。自動化並不限於製造業,而是與任何機器都相關的。不過,那時候在中國做尖端研究是很困難的。我們沒有機會接觸最新的期刊,當時沒有互聯網,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設備來做實驗。我是第一個被馬里蘭大學錄取的清華學生,這實在不容易,因那時候美國對中國的大學瞭解不多。」

完成博士學位課程後,他首先踏足工業界,在德克薩斯州的Fisher-Rosemount系統公司擔任首席工程師,該公司現在是艾默生電氣公司的一部分。

他記著以前在北京時一位顧問給他的建議,一般的事業發展計劃是應該先取得現實世界的工作經驗,再去擔任學術職位。三年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化學工程系聘請他出任助理教授,似乎一切都按著他的計劃進行。

秦教授說: 「那是我計劃好的,我一直熱衷於教育和研究,但我也想以一種不同於教科書答案的方式來理解工程問題。幸運地,我能夠依著我的計劃往前走,沒有太多的障礙。」

隨後,他將學術科研責任與工業創新研究項目互相結合起來。

例如,在一次學術休假期間,他在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工作,開發了用於下一代晶圓製造的優化和監測技術。他在選擇研究課題時,主要目標是探索學術上有趣的領域,但同時也要對工業或整個社會有實際意義。

他說:「我認為這種實用的取向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製造業的生產條件隨著時間不斷改變,所以不能只複製在實驗室環境下做的研究。在超微半導體公司,我們使用盡可能多的資料作為控制系統的回饋,在90年代中期,我對[模型預測控制]做了調查和研究,這是在學術界知道如何解釋它之前的一種工業實踐。那篇論文在谷歌上被引用超過6000次。」

秦教授在2007年轉到南加州大學,並於2014年請假去協助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深圳校區。當了副校長三年,他是在深圳校區提交給教育部作正式審批之前就入職,主要任務是營造國際化的教育環境,以及制定框架和標準。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真正與時並進的教育系統,並以培養了解世界的公民為願景。」

秦教授在2020年到香港出任城大數據科學學院首任院長時,也同樣需要開拓精神。毫無疑問,他在嶺大履任新職的時候,會借鑒此前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帶領嶺南大學向前邁進,應對數碼時代下博雅教育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秦教授說:「我一直致力建立和諧融洽的環境,我會在新崗位應用這一理念。我必須認識大學每個部分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使它們變得更加理想,而且我們要必須多做對學生最有利的事情,因為學生是大學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