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自我塑型研讨会於岭大成功举办

Symposiums
2022年6月13日

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自我塑型研讨会於岭大成功举办

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和岭南大学政策研究院在2022年6月6日至7日合办了一场以高校学生及毕业生的自主能动性与自我塑型为主题的研讨会。该研讨会在岭大校园和网上同步举行,与会者约有100人。

研讨主题及背景

莫家豪教授

莫家豪教授

这次研讨会的筹备委员会由岭大副校长莫家豪教授、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Simon Marginson教授和岭大研究生院Yusuf Ikbal Oldac博士组成。 Yusuf Ikbal Oldac博士是香港研究资助局博士后奖学金得主。他们向演讲者和所有参与者表示了热烈欢迎。

Marginson教授在开幕辞中强调了支持学生发展自主能动性的重要性。 “我们尝试做的是要有效地培养及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从一个只有微弱力量的消费者变成一个坚强及懂得自我教育的自主个体。”

Marginson教授接着提出自我塑型的四个要素——自主性、学习意愿、反思能力和对知识的追求,他还指出学生培养这些素质时并不是独自进行,而是与同期的同学一起进行。

莫教授在介绍研讨会时指出,虽然将高等教育视为创造人力资本的过程这个传统观点没有错,但培养学生懂得透过反思去自我塑型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莫教授认为这次研讨会对于鼓励大家就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合作有重大意义。 “我们的演讲者来自八个地区或国家的大学,包括但不限于英国、美国、香港、中国内地、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亚和瑞士。这正好证明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自我塑型的概念讨论

研讨会的第一个环节先由全球高等教育中心成员Soyoung Lee女士发表讲话,Lee女士概述了自己的博士研究项目——从学业自我塑型的理论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学生体验。

虽然新兴的自我塑型观点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核心,但Lee女士认为还需要有更多的实证支持和概念发展来作为这个研究领域的基础。

她指出: “自我塑型并不只限于高等教育。”因为类似的概念也出现在哲学、心理学和历史等领域。 Lee女士在自己的研究中应用了人类自主能动性的心理学理论以及韩国学生的民族志资料。

Lee女士建议分三个阶段去研究自我塑型。首先是学业自我塑型的条件,其中反思能力的概念是源于社会学的结构概念。第二阶段是研究学业自我塑型的资源。她解释说:“这个过程的主要资源是知识。”最后一个阶段是学业自我塑型的成果。“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沉浸在知识中实现理想的自我。”一个很有可能出现的额外成果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杨力苈博士

杨力苈博士

在这个环节的第二位发言人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杨力苈博士。杨博士发言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培养——儒家的“修身”与德国的“陶冶”概念的比较和结合。她解释说,儒家修身的观点是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并将世界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种‘大和谐’要求每个人都专注于自我修养。”他们自己的个人积极性、投入和毅力是关键,而周围的环境却不甚受重视。根据儒家的《礼记》,修身是按一系列的步骤进行,始于对事物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开始,而终于对教化和文明作出贡献。

相比之下,德国的 “陶冶”概念是建立在二元世界观的基础上,其中的“我”和“他人/物”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拉力和相互影响。教育的目标是让 “我”在社会环境中成为一个理性自主的个体。

杨博士说:“重点是在于环境的陶冶,而不是个人的毅力、积极性、或对过程的投入。”这种环境必须为个人提供自由和接触各式各样情况的机会。

虽然“修身”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一个和谐的世界,而“陶冶”的重点是维护个人自由,但两者都注重自由意志,都强调道德素质和公德意识。 “如果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互相补足,我们可以认为,从理论上讲,自我塑型的最理想情况是当自主个体与外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杨博士总结说。

在随后的讨论中, Marginson教授指出两个汇报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表达出来,其一是这两个实体并存,其二是个人处于同心圆关系的核心,而其中一个图圈代表社会。但Marginson教授说,这两种方式在支持和研究学生的自我塑型方面都有可应用之处。

就业能力、自主能动性和自我塑型

在研讨会第二天第一个汇报中,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Thanh Pham博士分享了她关于自主能动性和留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Pham博士指出,关于留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塑造过程中的角色研究一向很少。为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她研究了12名在澳大利亚的留学毕业生的就业经历。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和背景,在不同的领域工作,并持有不同类型的签证。

Pham博士发现,留学毕业生没有被动地接受就业市场上的限制和障碍,而是展现各种形式的就业自主性。她将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归纳为:临时按需要作反应的自主性,按工作机构行事的自主性,以实力为基础的自主性,集体行动的自主性,以及以身份为导向的自主性。留学毕业生能够展示这些自主性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所处的职业阶段,以及他们能够得到多少外来的支持和资源。

Pham博士最后指出,就业能力与就业是截然不同的。她说:“就业能力涉及就业、满意度、个人和专业成长、可持续性和福祉,(所有这些)都推动各种自主能动性的发展和应用。”

她建议高校应指导学生去认清个人的强项、职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资源,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各院校需要为他们提供真实生活的体验,例如临时工作和实习机会。

Dr Weiyan Xiong

熊卫雁博士

第三位发言的是岭大研究生院的熊卫雁博士,他研究了内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自主能动性和自我塑型的关系。

熊博士指出,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大幅度扩展,加上毕业生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又愈来愈不配合,导致了毕业生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急剧上升。为此,国家政府已推出各种举措,鼓励以应用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

熊博士和他的同事康博士于2021年在深圳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缺乏适当的素质和技能,以及资源短缺都是导致青年企业家难以成功的障碍,但与文化有关的障碍,如性别上的刻板观念和家庭压力,则是更严峻的问题。

熊博士指出当代中国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内卷化。“这意味着一个行业和一个系统内,包括教育和就业市场,存在着非理性和不必要的竞争,在我看来,这些现象为自我塑型和就业形了一个不利的环境。”

莫教授是这个环节的主席,他对两个汇报的质量表示衷心赞赏,并主持了随后的问答和讨论。

进一步的讨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筹备委员会在研讨会完结前向所有演讲者和与会者致谢,感谢他们的精彩汇报和热烈讨论,使研讨会得以圆满成功。

筹备委员会成员还期待着与所有参与者继续合作,并通过一系列的平台继续就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塑型这个议题进行讨论。此外,筹备委员会承诺将通过电邮与各演讲者联系,探讨为这次研讨会出版刊物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