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運特教授

唐天燊英文講座教授

黃運特教授

英語文學新角度

嶺南大學唐天燊英文講座教授黃運特教授樂見英文系的教學著重當代英語研究,但他也希望這課題得以放在其歷史脈絡上探索。「研究英語文學不能不懂歷史。不過,香港畢竟是國際都會,多元文化川流而過,匯萃其中;我覺得擁有當代性也絕對有其優勢。」

立身於這地理及政治位置,讓黃教授執掌的嶺南大學英文系緊貼英語和英語文學世界的轉變步伐。

另類閱讀視界

「我們英文系授業英語世界文學。」黃教授解釋道。這範疇囊括全球七大洲文學,尤著重新文學作品。他也希望發掘全新視角閱讀經典。

「博士生撰寫關於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 的論文,當然會用德國哲學或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去讀福克納;這絕對無可厚非。不過,如果他們嘗試用儒學去演繹福克納,我看這樣的論文(暫時)怎看也無法令人接受。這就是我要思索的問題。」

九十年代初,黃教授在原籍的中國完成大學學位後,就遠赴美國繼續學業。以當年內地的文學學生而言,這決定可說非比尋常。在美國,他發現當地對中國文學的源流和其中深意知之不多。他舉的例子擲地有聲,是一段關於「花木蘭」故事的評論;當年此評論曾引起一片嘩然。

「花木蘭」故事源自中國北方民謠,在美國先給重寫印行,再由迪士尼改編成電影。當年還是眾議員的現任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評論電影版本。他在文章中聲稱,「花木蘭」是荷里活憑空創作的故事,目的在宣揚同性婚姻。

跨太平洋文學

眼見這種種誤解,加上他學術生涯中在哈佛教授美國現代經典文學和亞裔美國文學的經驗,令黃教授開始尋根溯源,並審視別人過去面對類似經驗時以何種方式表達所想。

「跨太平洋這個概念最初源自個人反思。我想透過對話,把中國和北美拉在一起。不過,最初我只是想到東西文學的傳統比較方式。」

黃教授清楚知道,得集中在中美兩國這概念,但又深明這概念容易流於民族主義情緒的宣洩,而非對兩國文化地位不平等的探討。跨太平洋文學這研究領域,現包含環太平洋地區的所有文化;人和文字在跨越地區後不再一樣,也是這研究領域所認同的常態。黃教授說:「文學有種力量,令你能想像到別人的感受。」

無可否認,兩大經濟強國在地區內的影響力鋪天蓋地。黃教授覺得,香港有點像身處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或附隨空間。「我覺得現在在這裡研究跨太平洋文學很好玩,因為香港在這兩個中心以外提供了第三個空間。這位置很重要,讓我們可以站在外圍觀察事物。」

研究的觸感

黃教授一直研究詩人龐德 (Ezra Pound)的作品。對他來說,眼看手觸龐德的手稿、打字稿和書籍很重要。讀著龐德在其他作家作品的書冊上旁注的筆跡,也能令黃教授深有體悟。黃教授在籌備撰寫非小說原創作品《陳查理傳奇》和《連體一生》時,拜訪了陳查理和兩位名為Bunker的孿生兒的入土之地。他形容這過程猶如翻閱作者的歷史檔案,以此尋找生平事跡以外,對他們生平另一面的認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