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月瑜教授

文學院院長暨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

葉月瑜教授

人口變化與科技發展 塑造中國電影業未來

隨著中國電影迷的需求及網絡串流科技的高速增長,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和電影業生態正進入調整階段。

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文學院院長兼電影研究中心主任葉月瑜教授,是資深的中國及亞洲電影專家; 而中國及亞洲電影正正是近年受學者重視的研究傾域 。

龐大本地觀眾群

葉教授表示,中國各地,尤其是二三線城市,見證了中產階級的崛起,這亦是國內電影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主因之一。「面對市場需求日增,製片商會樂於投資開拍陣容鼎盛的本地大製作,中國亦開始與荷里活聯手製作如《變形金剛》等國際猛片。」她說。

雖然當代中國電影偶有蜚聲國際的出品,但中國電影在國外的曝光率始終有限,觀眾亦少有熱烈反應。「這背後有多種原因,但主要都是和電影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有關。」葉教授指出,看慣荷里活電影的觀眾,往往對具說教式的愛國主義元素及情感表達較為隱晦的中國電影較難產生共鳴。

「此外,以東亞或中國為背景的電影,其實不大需要國際曝光率,因為它們已擁有足夠的市場支持大片的製作。」葉教授補充道:「中國市場之大,令其電影業有足夠條件在未來數十年繼續發展。至於中國電影能否走出世界吸納海外觀眾,時間將會說明一切。」

北京與電影業的關係

葉教授表示,在過去,大部分中國電影是被稱為「主旋律」的政治宣傳工具,而這些「主旋律」的「演奏者」就是中國共產黨。

「在千禧年代,這主旋律已有所改變。國家批准拍攝如《紅海行動》和《流浪地球》等大片。今天中國電影已少了當年的宣傳色彩,原因是今天中國共產黨給電影業定立的規條已變得更具彈性,及對不同媒體存在影響力。」

現在,新的大制作電影採用世界流行的電影類別和片種,例如科幻和動畫,但片中會加插愛國主題,以歌頌一些當局認可的美德。

一些廣受香港觀眾歡迎的電影類型如靈異類和恐怖片,過去一直為大陸當局所禁。但由於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不斷擴大,加上需要迎接外國進口影片的挑戰,當局的電影審查規則也有所放鬆。

「但是,基於有關規條變化不定及政治、社會和經濟氣侯改變的原因,電影製片人往往需要透過極富人脈的中介人的幫助,了解最新的『遊戲規則』。」葉教授說。「這些中介人對電影製作及公映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亦是為何外界認為整個中國電影制度好像不太透明的原因,因為他們難以接觸到這些中介人或確定他們的可靠程度。」

葉教授指出,電影審查或有可能激發創意。賈樟柯和姜文等獨立導演,就曾拍攝過一些主觀意識很強,甚至具顛覆性的電影。「在中國,自我審查不一定會扼殺創意,它有時甚至是想像力和寓言創作的催化劑。」

研究方法與最新學術研究領域

談到研究方法,葉教授說她致力採用歷史考證方法,並鼓勵學生重視歷史的先例及其發展軌跡。「鑒於科技發展及脫節的速度,我們有必要去重新發掘那些在先進信息和通信技術出現之前的各種工具及常規。這是方法學上對當下至上主義的一種批判,挑戰那所謂人類正處於科技發展巔峰的說法。」

葉教授進一步指出,科技發展令人們得以透過互聯網和科技產品觀賞電影,這既為電影公司開拓了新市場,亦為學者開闢新的理論探索範疇。同時,新興數碼媒體的監管仍存在不確定性。

「數碼影像令攝影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索引』關係有所割裂,而這種剝離狀態正正是具慎思明辨能力的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