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环节的第二位发言人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杨力苈博士。杨博士发言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培养——儒家的“修身”与德国的“陶冶”概念的比较和结合。她解释说,儒家修身的观点是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并将世界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种‘大和谐’要求每个人都专注于自我修养。”他们自己的个人积极性、投入和毅力是关键,而周围的环境却不甚受重视。根据儒家的《礼记》,修身是按一系列的步骤进行,始于对事物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开始,而终于对教化和文明作出贡献。
相比之下,德国的 “陶冶”概念是建立在二元世界观的基础上,其中的“我”和“他人/物”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拉力和相互影响。教育的目标是让 “我”在社会环境中成为一个理性自主的个体。
杨博士说:“重点是在于环境的陶冶,而不是个人的毅力、积极性、或对过程的投入。”这种环境必须为个人提供自由和接触各式各样情况的机会。
虽然“修身”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一个和谐的世界,而“陶冶”的重点是维护个人自由,但两者都注重自由意志,都强调道德素质和公德意识。 “如果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互相补足,我们可以认为,从理论上讲,自我塑型的最理想情况是当自主个体与外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杨博士总结说。
在随后的讨论中, Marginson教授指出两个汇报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表达出来,其一是这两个实体并存,其二是个人处于同心圆关系的核心,而其中一个图圈代表社会。但Marginson教授说,这两种方式在支持和研究学生的自我塑型方面都有可应用之处。
就业能力、自主能动性和自我塑型
在研讨会第二天第一个汇报中,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Thanh Pham博士分享了她关于自主能动性和留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Pham博士指出,关于留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塑造过程中的角色研究一向很少。为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她研究了12名在澳大利亚的留学毕业生的就业经历。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和背景,在不同的领域工作,并持有不同类型的签证。
Pham博士发现,留学毕业生没有被动地接受就业市场上的限制和障碍,而是展现各种形式的就业自主性。她将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归纳为:临时按需要作反应的自主性,按工作机构行事的自主性,以实力为基础的自主性,集体行动的自主性,以及以身份为导向的自主性。留学毕业生能够展示这些自主性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所处的职业阶段,以及他们能够得到多少外来的支持和资源。
Pham博士最后指出,就业能力与就业是截然不同的。她说:“就业能力涉及就业、满意度、个人和专业成长、可持续性和福祉,(所有这些)都推动各种自主能动性的发展和应用。”
她建议高校应指导学生去认清个人的强项、职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资源,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各院校需要为他们提供真实生活的体验,例如临时工作和实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