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习 社会文化的批判及传承
岭南大学最享负盛名的硕士课程之一──「文化研究硕士课程」(Master of Cultural Studies, MCS)涵盖不同范畴的人文科目,集中探究「普及文化的批判面向」及「文化研究中的教育实践」等主题,让学生从不同的批判角度,重新理解日常生活、本地及世界文化的现象。文化研究硕士课程以培育「世界公民」、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及批判能力为主,并不着眼于单一狭窄的「事业发展」。
人生的演进
「文化研究硕士课程启发学生就现今社会及身边发生的事物作反思及理性批判,在生活及思想中找到新出路,成就更好的未来。」课程主任梁旭明教授说。 「有别于一般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硕士课程,我们专注同学的全人发展及思想上的升华及转变,以体现岭南大学『博雅教育,成就一生』的办学宗旨。我们欢迎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士报读。」
文化研究硕士课程开办至今已有十七年历史(始自二零零三年),从开始的两年兼读制形式,至二零一二年,为迎合更多不同人士的求学需要,再提供一年全日制形式予学生选择。学生要在既定的时期内完成四个必修科及四或五个选修科,合共二十四个学分,方能获取硕士荣誉。 「学生修读主修科,有助他们打好文化研究及运用研究方法的根基,之后就能继续探索一些普及和新兴文化的产物及现象,如电影、媒体、流行文化、女性主义等课题。 」她说。
本地及国际接轨
梁教授指出,校方很重视本地与国际间的学术联系及交流,因此,除了探索本土及香港独有的文化,文化研究硕士课程内容亦不乏取自外国的理论及个案。 「课程由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系的老师设计及教授,能启发学生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不同的背景,能给予学生截然不同的社交圈子及机会;学生的背景及专业的差异,亦能增加课堂中的交流及同学间的互动,俾能互相学习。」她说。
根据文化研究硕士课程最新的毕业生问卷调查,同学认为「独立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解决问题能力」(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及「多元思考」(multi-perspective thinking skills)对个人的事业及日常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课程正正能提升同学这三方面的能力,这亦是课程往往能超乎学生的期望及能广受学生欢迎的原因。」
文化研究硕士课程广受肯定
课程自二零零三年发展至今,每年均能吸引众多不同背景及履历的人士入读,当中包括医生、护士、律师、翻译员及工程师等。 「不难想像,课程亦深受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教育界及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士欢迎。事实是,这些行业及专业近年都受到大大小小的冲击、面对不少挑战,大众都意识到『继续装备及提升自己』的必要,一定要迎难而上。」梁教授说。
文化研究硕士课程的毕业生中包括电影导演邱礼涛;am730社长卢觉麟及副社长冯振超;作家俞若玫、韩丽珠;音乐人周博贤;艺术家李慧娴、赖恩慈、梁宝山;香港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孔令瑜、叶宝琳;讲师陈慧燕、曹文杰、黄伟国、潘家恩;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
梁教授又说:「对于香港文化,除了重视传承外,我们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的范畴中作出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贡献,把知识回馈社,这正正是岭南大学所重视的社区紧密联系及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