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以大灣區模式促進區域發展

cgs01_highlights_speaker.jpg

林初昇教授

嶺南大學近期推出《城市與治理研討會》網上講座系列,内容包括多位知名學者專家別開生面的專題演講。此講座系列由嶺南的研究生院政策研究院協辦,首場講座題目為「展望與規劃大灣區城市:延展性城市化、密集(再)發展與區域創新」,由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林初昇主講。

 

林教授首先就全球農村人口往城市遷移的趨勢進行分析。他指出:「人類今天的生活環境已經不再是由間斷的鄉村、城鎮和都市所構成,而是由被稱為特大城市的都市群逐漸取代,這種趨勢有增無減。」

 

過去一直是單獨存在的城市,如今正在走向融合,形成高度城市化的區間、區域或者所謂的走廊。據林教授指出,此一現象引發了學術爭論,大家都在研究到底中國是否正在發展出一套由中國獨有的政策及因素所驅動的城市化模式。

 

「大灣區可以説是一個理想的實驗室,你亦可稱之為試驗場。這個試驗場為一些大家熱切關注的議題提供了評價基礎,並有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一些有待解答的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被譽爲全球最重要的四個大灣區之一,與東京、紐約和三藩市大灣區齊名。就面積和人口而言,粵港澳大灣區位居第一,但以國民生產總值計它卻排最尾,換言之,此區長遠來說將會有最高的增長潛力。

 

林教授表示,世界首屈一指的創新樞紐多以大城市、大灣區及邊境區域為主體,這些創新樞紐擁有教育程度高的勞動人口,並為各方互動以及隱性知識的創造提供了有利環境。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獨有的條件本身已意味著此區有能力孕育創意和創新原素。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化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年至1995年間,農村經歷由下而上的城市化過程,小城鎮隨之快速發展。1990年代中期,鄧小平南巡,不少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應運而生,以城市為中心輻射的城市化進程繼而展開。到了第三階段,亦即過去十年間,城市持續更新換代,其特點是城市邊界之擴大受到限制,改而提倡重建舊工廠、農村和舊社區之所在地。

 

林教授又指出,廣東省在2008年底進行了一項試驗,以期消解社會對於城市重建的抵抗情緒。試驗結果顯示,如果當局想在一個地方順利進行重建計劃,可考慮向現有土地使用者給予一定份額的土地出讓收益、放寬政府集中控制和指引制定權,以及適當轉移發展商的決策權;這些做法均有助提高當局和平地進行重建計劃的機會。

 

林教授總結時提及幾項政策建議,這些建議涉及改變現行政策,並有望幫助大灣區以最可行的方式發展起來。他認爲,以區域為本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在某程度上需要依賴跨境管治。例如,城市的新舊區以及其代表的不同價值觀與文化之間,需要尋求融和的空間。未來的城市發展必須基於一套包容性策略,發展的範疇涉及成熟的社區、移民人口和地產發展商等。林教授說他希望看到實際可行、而非象徵式或參與性的城市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