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環節的第二位發言人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楊力藶博士。楊博士發言的主題是:高等教育中的學生培養——儒家的「修身」與德國的「陶冶」概念的比較和結合。她解釋說,儒家修身的觀點是將個人和群體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並將世界視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這種[大和諧]要求每個人都專注於自我修養。」他們自己的個人積極性、投入和毅力是關鍵,而周圍的環境卻不甚受重視。根據儒家的《禮記》,修身是按一系列的步驟進行,始於對事物進行有系統的研究開始,而終於對教化和文明作出貢獻。
相比之下,德國的 「陶冶」概念是建立在二元世界觀的基礎上,其中的「我」和「他人/物」之間存在著長期的拉力和相互影響。教育的目標是讓 「我」在社會環境中成為一個理性自主的個體。
楊博士說:「重點是在於環境的陶冶,而不是個人的毅力、積極性、或對過程的投入。」這種環境必須為個人提供自由和接觸各式各樣情況的機會。
雖然「修身」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一個和諧的世界,而「陶冶」的重點是維護個人自由,但兩者都注重自由意志,都強調道德素質和公德意識。「如果我們把它們結合起來,互相補足,我們可以認為,從理論上講,自我塑型的最理想情況是當自主個體與外界環境能夠和諧相處,」楊博士總結說。
在隨後的討論中, Marginson教授指出兩個簡報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將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表達出來,其一是這兩個實體並存,其二是個人處於同心圓關係的核心,而其中一個圖圈代表社會。但Marginson教授說,這兩種方式在支援和研究學生的自我塑型方面都有可應用之處。
就業能力、自主能動性和自我塑型
在研討會第二天第一個簡報中,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Thanh Pham博士分享了她關於自主能動性和留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研究。
Pham博士指出,關於留學畢業生在就業能力塑造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一向很少。為了填補這一範疇的空白,她研究了12名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畢業生的就業經歷。他們來自不同的學科和背景,在不同的領域工作,並持有不同類型的簽證。
Pham博士發現,留學畢業生沒有被動地接受就業市場上的限制和障礙,而是展現各種形式的就業自主性。她將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歸納為:臨時按需要作反應的自主性,按工作機構行事的自主性,以實力為基礎的自主性,集體行動的自主性,以及以身份為導向的自主性。留學畢業生能夠展示這些自主性的能力取決於他們所處的職業階段,以及他們能夠得到多少外來的支持和資源。
Pham博士最後指出,就業能力與就業是截然不同的。她說:「就業能力涉及就業、滿意度、個人和專業成長、可持續性和福祉,(所有這些)都推動各種自主能動性的發展和應用。」
她建議院校應指導學生去認清個人的強項、職業發展的優先次序和資源,同時至關重要的是各院校需要為他們提供真實生活的體驗,例如臨時工作和實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