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ite Background

Alumni Stories

畢業即創業? 在香港發掘實踐社會學的可能性

Ms. Bowie Lam

Bowie Lam 林寶儀(2011,社會科學學士)

 

我於2011 年在嶺大社會科學學士課程畢業,主修社會學,並在畢業後第一年成立了一間慈善機構,為香港年輕的女性性工作者提供支援服務,至今已是第十一個年頭。回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是哪來想法和勇氣?

我當時於副學士是修讀社會科學,我在選擇學科時,想法很簡單,只是從小對社會性的議題一直都常感興趣,加上在副學士的時候亦從實習計劃中認識到一些邊緣群體,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在這方便深入了解更多,所以沒太大考量便報讀嶺大的社會科學系。我當時熱衷於社會弱勢群體的議題,特別對性小眾群體感興趣,因此在上學時亦同時在一間服務本地及由中國內地來港從事性工作的婦女 - 紫藤兼職工作。

我當時主要負責外展,到「一樓一」接觸她們,派發安全套和活動單張,有時只是和她們聊一聊家常。因為當時有很多性工作者是從內地來港,有時會跟她們聊家鄉有什麽好吃;在她們想家時,便教她們如何用電腦或視頻電話與家人聯絡;有時興致到,她們更會熬湯款待我。這些種種的普通日常,卻帶給我更大的震撼,我大部分接觸到的性工作者就像「阿姨」那樣友善親切,她們也是別人的母親,別人的女兒,為什麼社會對她們刻上如此負面的標籤?為什麽多被描繪成「壞女人」,讓大家以為她們都是自甘墮落的?慶幸的是我能夠一邊在現實探索,一邊在書本裏尋找答案。

在嶺大讀書的幾年,「社會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引領我重新以不同視角看待社會議題;「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帶我從更客觀的態度及公共性視角看社會邊緣群體面對的問題,讓我反思性工作者在香港面對的困難;「組織與體制(Organization and Bureaucracy)」令我第一次接觸到從體制推動社會改變等。教授們的知識導航,再加上我在社區與性工作者的接觸,釐清了很多我腦裏面的疑惑,讓我更清晰自己的方向。嶺大畢業後,我繼續在紫藤工作,期間一名16歲的援交少女遭其客人殺害。大多數人將這宗悲劇歸咎於青少年問題,卻忽略了這位16歲性工作者應有的權利,於是便毅然決定成立「青躍 – 青少女發展網絡」,為這些年輕女性提供一個安全、扶助和不帶批判的環境,幫助她們發展潛能,並提供有關婦女健康和權利的資訊。

仍記得在迎新活動中,陳玉樹校長介紹嶺大的博雅教育,我們的特色是「Small but Beautiful」,這對我的處世方式帶來很大的啟示,我在創業的頭數年經常想起。從零建立一個社會服務機構並不容易,在嶺大學習的知識為我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往後我在工作上遇到疑問也經常聯絡以前的教授和在不同領域發展的同學。

Alumni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