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故事

助理教授陳漢輝
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陳漢輝
 

我們身為教師,一方面需要以心相待,同時亦要保持客觀公正。

助理教授陳漢輝

對很多香港學生來說,汲取與其主修科目或將來潛在職業並無明顯或直接關連的知識,可能並不合理。不過,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助理教授陳漢輝卻另有一番見解。他講授現代及古典社會學理論,為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幹等具影響力思想家的作品賦予生命力,令這些理論能與現代社會建立起實際的連繫。

連繫過去與現在

除了講解學科的理論和歷史外,他亦會介紹一些其他思想家的理論或意見,這些思想家皆以其他範疇或學科的貢獻著稱,例如傅柯。

陳教授說:「這是為了讓學生投入和思考。我希望他們開闊眼界,不會被社會學的範圍與傳統所困。」

因此,陳教授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把社會學理論聯繫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舉例說,他不會要求學生將馬克思的《資本論》全本讀完;反之,他可能會請學生展示馬克思主義如何影響其他社會公義議題,例如環保運動或女權主義,這兩個議題均可被理解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這樣我便可幫助學生將既是頂尖人物亦是一個歷史幽靈的馬克思,聯繫到現今世界的問題。這有助他們理解馬克思在他那個時代有何獨特之處,在歷史背景下認識馬克思理論。」

陳教授亦以19世紀的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為例,他當年研究新教工作倫理對資本主義興起的影響。不過,與其要求學生認識歐洲當時社會上的商界領袖,陳教授會要求他們在儒家工作倫理的背景下,思考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興起。

另一項頗受學生歡迎的功課,是研究中國最新一代工業家及企業家當中部分人的背景資料,從而分析他們是否受儒家倫理的影響,以及中國的資本主義可帶來什麼啟示。

他說:「在這個練習中,我們除了展示一個現代社會學家,如何根據韋伯的學說認識資本主義與工作倫理的關係;亦把儒家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課本讀到的理論帶到現實當中。」

培育理性思考

儘管陳教授於嶺大作為全職教員僅僅四年,他在2016年已獲頒優異教學獎,在嶺大累積了許多美好的體驗。

陳教授表示,最難忘的其中一個體驗是在2014年發生的「雨傘運動」,當時許多學生和社會科學教師對這次抗爭運動以至香港社會的未來都感到困惑。他說:「我們就運動及其對社會的潛在影響舉行了一次論壇。我們想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以一種非對抗性及較少挑釁性的形式進行論壇。」

論壇反應十分理想,約有二百名學生、教授及校友參加。陳教授表示:「我們不是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任何人之上,而是希望創造開放和自由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踴躍發言。」

陳教授相信,這是培養學生抱持更理性態度的正確方法。以香港的情況來說,問題不在於如何能夠一下子改變社會,而是要分析最主要的問題,找出問題根源所在,並探討有何可行的解決方案。 他指出:「你必須採取理性的觀點,尤其是面對這種具爭議性的議題。我們身為教師,一方面需要以心相待,同時亦要保持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