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大學舉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大會 嶺南大學主導討論

嶺南大學矢志支持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正透過一系列具遠見的研究項目和社區倡議來幫助人們了解這些目標並採取相關行動。

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訊息的傳播。讓更多的國際受眾瞭解正在進行的計劃和成果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可以為知識轉移、富有成效的夥伴協作和新的探究途徑創造更多的機會。

基於這個考慮,嶺南大學於11月初在格拉斯哥大學舉行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HE)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期間舉辦了一次特別活動。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是該活動的總主辦機構,一直熱衷於鼓勵世界各地的領先學府參與,為重要講者提供一個平台,講述宏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及正在執行的與個別目標相關的工作。

嶺南大學選擇的主題是「優質教育:打破平等障礙的驅動力」,該主題是與可持續發展目標4相關的。

是次活動透過個人演講和互動工作坊的方式,為與會者提供機會探討數碼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以及大學--特別是那些側重於博雅教育的大學--在一個地緣政治局勢如此緊張的世界中可以有甚麼作為來促進和平與正義的理念。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致開幕辭之後的第一場會議就探討了新冠疫情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改變。

為了配合保持社交距離甚或封城的情況,大學最普遍的做法就使用數碼科技提供遠端學習。

不過,隨後的討論都是關於這些最初需要強制執行的變化現在是否應該成為規範。

對一些人來說,更廣泛地使用科技工具是完全合理的。它增加了流動性和學習機會,有助於縮小數碼鴻溝,並開闢了各種新的可能性。對其他人來說,這充其量是一種好壞參半的安排。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專於數碼科技學習的Diana Laurillard教授在會上談到了大學的使命,以及它們如何能夠最有效地體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她明確指出,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應該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

要實現這一目標的明顯方法就是採用數碼方法,這有助於彙集多種學習資源,而且這樣的做法具有變革的力量。然而,正如Laurillard教授指出,當涉及到學習科技時,學生的參與是頭號驅動力。沒有這一點,情況很容易就會動搖。因此,如果混成學習和複合教學會漸次成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大學就必須解決某些緊迫的優先事項。

這些包括創造更多與其他學生互動的機會,而不是簡單地假設今天因為新冠疫情而普遍接受的錄製講座和線上輔導、簽到、研討會和討論群組就是理想的安排。

透過應用「共同設計的變革理論」可以找到改進的方法,它可以幫助教授和講師通過掌握科技和技巧而成為更好的線上教師。但還需要密切監測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以便進行調整和改善。

其後進行的會議就如何戰勝高等教育中的數碼貧窮以及如何促進可預見的變化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是次活動讓多位知名講者可以分享他們的見解和專業知識,包括嶺大創業行動總監高永賢博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研究和政策分析主管Emma Sabzalieva博士以及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兼學程主任侯永琪教授。

第二個主要討論領域稍顯深奧,但對於評估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同樣重要的。討論的範疇是研究在因不信任和不妥協而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博雅教育如何可以促進和平與正義。來自杜倫大學衛生和社會科學學院副執行院長(環球)Catherine Montgomery教授表示,只要方法正確,即使是看似棘手的問題,也總能夠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博雅大學在化解緊張局勢和團結各方面力量發揮積極作用,事實上,它們也許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嶺南大學副校長兼比較政策講座教授莫家豪和牛津大學教育學與社會科學副教授David Mills在研討會的工作坊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主題。

每位講者都提出了很多期望,指出無論在任何地方或情況下,對和平與正義的追求在現在和將來都應該是議程上的重點。

How education underpins all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