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探讨博雅教育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首席知识总监Phil Baty在开幕词中指出,最新的创新浪潮正在促进各地经济和社会的革新,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和其他方面的进步亦将改变社会最基本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对人类的意义。科技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其正面的可能性也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它所走的路径和到达的最终目的地缺充满变数。

Phil Baty说:“我们最终的归宿不会仅仅由科学和科技决定,而是由大学主宰,由那些在艺术和人文领域工作并乐于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们带领。大学时时关心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传播,其扮演的角色将比从前更加重要。它们必须提供伦理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为社会指引方向,提供批判性分析、健全的方法论和对大局的理解。”

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教授对8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表示欢迎,他引用了苹果公司乔布斯的观点:“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同样重要的是21世纪的技能,而博雅教育一向擅于培养这些技能。

这些技能可以被称为4C,代表着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技巧和明辨性思维。但其后这个类别往往被扩大到包括其他理想的素质,例如好奇心、慷慨、同情心、追求平等和情商。

郑教授还提到了麦肯锡公司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与今天的社会仍然息息相关,该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将最好的人文基础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这样便可帮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在将来的社会,管理、领导、互动、应用理性思考和创意解决问题等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郑教授说:“岭南大学的每一个本科专业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它由核心课程、明确规定的课外活动和具体的毕业要求组成,这些要求培养了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博雅精神。”

在论坛的第一个小组讨论中,来自印度阿育王大学的英文和创意写作教授Saikat Majumdar,以及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孙飞宇教授也加入了讨论。

几位教授探讨了现今亚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博雅教育如何培养具有“整体思维”的毕业生,能够为当下的健康和气候危机寻找解决方案。

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在具有传统“自上而下”的教学和组织模式的文化和机构中好好地培养新颖且更具创意的思维方式。另一个主题是如何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案例,让博雅教育在公众人士心目中能够与科学、工程、商业和医学学位看齐,因为后者通常被视为获得工作保障和高薪的首选途径。

Majumdar教授说:“教学人员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权,而每所大学都应该按自己的需要来设定教学模式。”他指出许多亚洲国家因为对考试的重视而鼓励了某种学习模式。“虽然在教学法和课程上面对诸多障碍,但理想的博雅教育应该是小班教学,并使用苏格拉底式的交流方法授课。我们还应该援引我们的本土传统,并看到有不同的模式可以借鉴。”

他提到,在印度,创新课程的组合开始出现,例如信息科学与文学或音乐结合。而线上课程的引入也有助于学科领域的“民主化”,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报读和探索不同的兴趣。

Majumdar说:“博雅教育的最大宝藏是元认知 -了解你怎样可以学会如何学习。学科是一个盛器,但学生必须超越学科,创造一个认识论的空间,并稍微调整一下分析问题的视角。”

孙教授指出,在中国,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人格。那里的学生通常只会关注考试成绩和绩点,而关注的程度近乎着魔。但在过去的五到十年里,许多教授已经意识到,以考试为导向的方法不一定能带来快乐或健康的生活。

我们已经听到寻求变化和为成功重新定义的声音,但当然也有来自家长、行政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阻力,他们坚持自己根深蒂固的观点,我们对此毫不奇怪。

孙教授说:“我们的学院非常独特,我们容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我们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能力,了解什么是哲学和社会学,并给他们“自由空间”来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

郑教授认为博雅教育关乎全人发展。在亚洲,博雅教育一定要涉及当地的传统和价值观 - 儒家、佛教、印度教、穆斯林或其他 - 而不是仅仅遵循美国模式。

郑教授说:“我认为亚洲的博雅大学需要加强推广工作,如果他们想推行真正的跨学科学习,一个实验方法是让学生利用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