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对全球问题所需的软技能

在这个自然资源有限的世界,许多人类行为导致可悲的破坏性后果,学术界必须挺身而出,为世界发声。

当然,这不仅限于科学领域的学者,也不仅要强调学术界对全球变暖、塑料垃圾、有毒污染和物种消失种种挑战的回应。

其他领域的学者也要发声,他们的责任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行动和互动方式来提供资讯和施加影响,借此产生转变,让大众准确地认识世界正面对的危机。

于今年六月举行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博雅教育论坛就这个议题做出了讨论,该论坛由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和岭南大学联合举办,三位与会学者就当前世界面对的愈趋严峻的危机,评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们特别探讨了博雅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人文学科如何任重道远,带来积极改变。

在一方面,博雅教育的作用可以从亚洲大学在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活动以及社会服务中纳入和促进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这个做法得到证明。

另一方面,多家大学都承诺鼓励他们的学生利用自身的才能和训练,以实际的方式迎接挑战,并产生显著的影响。

泰国玛希隆大学国际学院院长Chulathida Chomchai教授说:“我们培训的学生要学会服务社会和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科学教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但人文学科让我们相互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对周遭环境的醒觉。”

她补充说,其大学由于位置和与外界的联系而处于一个有利的环境,可以让学生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科学知识和软技能,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Chomchai教授说:“要落实某些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实际的技术知识,但你仍须乐于聆听并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找出每个社区的需求。如果没有这些软技能,你提供的解决方案可能非常有局限性。”

岭南大学副校长兼比较政策讲座教授莫家豪也强调,在应对任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问题时,跨学科的方式、有效的协作和“人性处理”都至关重要。

高水平的博雅教育应该带领学生培养全球视野,对当地问题感兴趣,并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室,这些活动可以涉及学习气候变化、智慧城市和创造乐龄社区。

莫教授说:“我们鼓励跨代对话,并将博雅教育的原则转化为与福祉和健康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还有一个服务研习处,协助学生了解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援以便减少贫困,或者,例如生产更好的空气净化器。对我们来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让学生可以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项目,并可以转化研究结果,带来正面影响。”

他指出,对岭南大学来说,这一切的关键在于“4个C”:连接(connect)、关爱(care)、合作(collaboration)和贡献(contribution)。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在现今世界,没有任何单一学科可以为影响世界各地社区的长期问题提供答案。

莫教授说:“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被纳入课程,当教师和学生看到这样做的真正好处时,他们都会乐于支持。”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副校长K. Cohen Tan博士注意到雇主们越来越重视的不是知识,而是技能,但他指出,许多现在更受欢迎的能力不能在课堂上教授;它们必须被培养。

他说:“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我们的愿景是通过与社会机构合作,提供一种超越学位的教育。我们追求的是精神,而不一定是文字上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善用明辨性思维和勇于提出疑问。”

Tan博士补充说,对于像人权和性别平等这样的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并找到人们潜意识中遵守的集体主义期望是相对容易的。然而,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很快便会发现其实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要想有所收获,需要采取更加综合的方法。

Tan博士说:“有了博雅思维,你就能够重新解构现有的假设和偏见,并回到事物的根源。传统上将科学、技术、工程和人文学科分成不同领域是令人遗憾的。全人发展的重点是要采用综合的模式求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