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博雅教育 - 立足本土与放眼全球 及 莫家豪教授的闭幕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博雅教育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探讨了博雅教育如何在亚洲扎根。该论坛由岭南大学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联合主办。

詹姆士库克大学副校长兼新加坡校区负责人Chris Rudd教授是这个环节的主持人,他对参与这次会议的多位思想领袖表示欢迎,然后展开话题,希望与会者探讨一下随着世界经历新冠疫情的肆虐,亚洲是否会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

Rudd教授说:“我们会考虑博雅教育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这些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中作出真正重大的贡献。当我们审视该地区的快速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贸易区的重新划分时,就应当知道在帮助毕业生加入劳动市场做准备时无可避免地要考虑到新的现实情况:对逆境的适应力,全球连通性,以及劳动力的流动性。”

莫家豪教授在介绍岭南大学(岭大)在香港高等教育界所扮演的角色时指出,岭大作为香港的博雅大学,有非常重要的特色。“我们会自我检视,探讨如何能够创造一个环境,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关爱领袖,同时,他们能够主动负责任地应对本地问题。”

莫教授指出,岭大让学生涉猎不同类型的学习经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包括服务研习和岭大创业行动以及其他计划。他说:“岭大博雅教育传统的核心价值是要学生在服务中学习,也学习如何服务。”

他指出,虽然岭大学习美国的博雅大学模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功的模式并不可以简单地复制粘贴。岭大的所有学生都要学习一些共同的核心课程,如关于香港、内地和大中华区的历史,以及关于香港作为一个全球化城市的运作模式。

莫教授说,岭大从对本地雇主进行的定期调查发现,他们非常欣赏博雅教育为毕业生培养的国际视野、打破常规的思维能力以及工作态度。

另一位与会讲者是印度Symbiosis School for Liberal Arts的院长Anita Patankar教授,Rudd教授形容她为印度博雅教育的先驱者。 Patankar教授说印度的高等教育相当保守,重视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而不是好奇心或寻根究底的兴趣。她说:“这可能是我们国家多年来在创新和研究领域落后的原因之一。”

她说,在2000年代初期,Symbiosis学院组织了一帮来自不同领域但志同道合的人员为学院进行改革,对学院的成功起了关键作用。她举例说:“我们有一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她除了设计和生产环境可持续产品,还到农村社区进行培训,教导居民作可持续的生活选择。”

被学院录用的教学人员必须改变他们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授课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注重内容转变到注重教学方法,并且必须准备好在课堂上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 - 这在印度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新概念。

Symbiosis学院的小班教学,以及随之而来的较高学费都备受质疑——尤其是学院只保证提供优质教育,而不是保证就业。然而,印度的雇主已经开始欣赏那些在多个领域有专长、并有能力应对21世纪问题的毕业生。

曾经在不发达国家与救灾组织一起工作的岭大服务研习处总监高永贤教授说,应用简单的技术就可以改变那些急需水、住所、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人们的生活,这一点让他深受触动。有鉴于此,以及配合岭大的校训“作育英才·服务社会”,岭大的科技教育关注在与人道主义需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上,而不是人工智慧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

高教授说:“这意味着应用非常基本的技术,简单如引擎或一些基本的感测器,并将它们以创新的方式组合起来,便可以为贫困人士开发产品或服务,主要重点是设计创新和如何扩大技术的使用规模。”

因此,岭大学生不需要拥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因为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已经在中学阶段就掌握了。“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培养更多的工程师。香港有杰出的工程院校和技术院校,我们不需要另一所类似的院校。我们需要的是一所博雅大学,它可以培养出解决问题的毕业生,而他们可以与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律师、工程师、技术专家一起工作,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次为期两天的论坛的闭幕式中,莫教授先感谢了所有的参与者,然后用三个“C”来阐述他为建立一个更光辉的博雅教育的未来而作的计划。“第一个‘C’是共同促进(co-promoting)博雅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关爱领袖,使他们能够主动负责任地应对世界各地的急剧变化。第二个‘C’是我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合作(collaborate),探索符合自己国家和地区丰富文化遗产和传统的博雅教育道路。至于最后一个‘C’,我非常渴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 (caring)的社会。”